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面积虽小,但中西文化荟萃。香港曾经历过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更有从未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港人普遍接受西方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香港自鸦片战争后而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在欧风美雨长期渐进中国的过程中,成了深受影响的一个地区。尤其在60年代后香港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国际市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对其影响更是十分巨大的。与此同时香港文化传统的根也深深地根植于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香港中产阶层由于其独特的阶层特点,决定了其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香港中产阶层的文化认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贵和、诚信,同时也秉承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自由和法治精神等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源起。中国文化起源的沃土是农耕经济结构,其初步形成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从秦到清代,是封建制度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文化也相应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西方文化的形成有两个渊源,一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二是基督教文化。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可以归纳为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关系的差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也要了解西方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的融合中西文化差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导言随着香港步入后过渡期,香港与大陆的关系更为密切,再加上大陆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两地文化汇流将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广深两地与香港相距甚近,彼此语言更以广东话为主,青少年价值的互为影响是必然的现象。这篇文章旨在介绍香港一项近期的青少年价值系统的探索研究,剖析香港青少年的价值观在中西文化汇流下的特性。此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香港青少年在殖民统治下,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否不复存在呢?香港青少年价值观是否有其独特之处,有异于西方青少年的价值系统呢?这篇文章除了将研究结果发表外,亦会讨论上述的问题,期望这些讨论对中港两地青年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及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1,(11):93-93
李秋高、袁兵喜在《法学评论》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民权概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新的政治文化术语。民权的传统之源是古代民本思想,其理论支柱是近代自由主义国家的人权观念。深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的近代民权理论所表现的权利从属陛、工具性、不完整性等诸多特点,表明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衔接之艰难。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正> 中西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所异之质在人性。人的本性(Natur),在作比较的这个历史阶段,为人的本质(wesen)。因此,文化上的异质在于人的本质不同。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必须推翻人性不变原理,必须承认中国人与西方人本质之不同,其差异在于个体化与否。西方人已个体化——已成“体”且为个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五四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启蒙思想家,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传世之作,其富有原创性的中西印文化比较理论,集晚清以降启蒙运动中西文化论之大成。梁漱溟的比较文化理论,表征着五四启蒙运动之一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一方面,他以现代性批判传统,肯认第一路向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及其科学、民主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成果,承认中国在第一路向上现代化的失败,批判古典中国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三纲礼教,并坚持中国必须进行第一路向现代化的补课;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批判现代性,以孔子"仁"的人生哲学会通柏格森、倭铿等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批判西方现代性之工具理性膨胀、生命偏枯、精神空虚、天人对立的深刻困境,并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以孔子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复兴。这种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批判思维,具有中国启蒙运动集大成之理论气象,并表征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新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创举,“一国两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中华文化求大同、存大异的和合理念,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国家主权,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对此,在倒计时一百天、五十天,特别是回归之日及前前后后的日子,香港、北京、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庆祝回归活动之隆重,形式之多样,参加人数之多,在人类发展史上能与之相比的屈指可数。足见香港回归是现代史上最得人心、最受欢迎的正义、文明、进步的重大事件之一。其意义之重大而深刻,广泛而深远。首先,香港回归祖国,使香港的600万中国同胞彻底摆脱了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开始享有“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权力。香港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梁瑜华 《传承》2008,(2):90-9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唐君毅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运动者",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特质做了深刻研究,对中西文化做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了多方探讨,其文化研究正是文化自觉。唐君毅的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自觉激活创新意识,文化自觉赋予责任意识,文化自觉增加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识别文化优缺,文化自觉生成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 中西文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自清末以来,始终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是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距今七十余年前,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自始便以西方文化鼓吹者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并成为现代西化思潮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曾引起人们的激烈批评与争议。探究和总结胡适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是非得失,对于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也许不无借鉴的意义。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胡适西化思想的形成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外国一直存在着正常的文化交流。长期雄踞东方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香港文化原是广东文化的一部分。英国占领香港地区以后,在外国殖民统治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香港的文化事业曲折地发展着。随着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今日的香港距“丈化绿洲”还有一段距离,但已不是“文化沙漠”。20世纪初期的香港文化香港曾经是资;“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阵地。1900年1月,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的革命报纸件国日报》正式出版,其副刊《鼓吹录研创报刊文艺副刊的先河。其中在香港出版的《有所谓报》、《广东白话报》、《小说世界》、《中外小说林》等报刊亦…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超越了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指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与主体,以及继承与吸收东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是我们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构建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全球格局变化,亟需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其中,中西文化融合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顶层设计的路径选择,积极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传统文化话语现代化等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几乎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同步的,以此为开端,这种传统文化热徐徐升温,直至今日形成一种波澜壮阔之势。这其中有三个特征值得注意:基于填补精神空洞及化解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压力等共同原因,这次传统文化热是官方、学界和民间三方合力推动的;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我们常常批判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而造成一种简单的文化观;市场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使得这次传统文化热具有强烈的道德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