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14,(9):7-7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5月1日正式实施 5月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心南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办法》推行“一揽子计划”,对上述内容分别设专章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建议,将心肺复苏纳入重点岗位人员的必备技能之一,为危重人员到达医院抢救争取时间和机会. 据统计,病人需要急救的情况, 95%发生在医院以外.基于此,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加快应急反应速度,争取急救黄金时间...  相似文献   

3.
法政新知     
《江淮法治》2014,(4):5-5
正2月1日起,一批部门和地方规章正式实施。其中,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明确了院前医疗急救的公益性,并提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等"五不准"。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抢救病人2月1日起施行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指出,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德志  李猛 《法学论坛》2021,36(2):135-14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发布规范性文件以适应社会救助的紧急需要,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范围,加强了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救助流程等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了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贫困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应急法治的发展。我国应当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应急法治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下医疗救助问题做出特别规定,完善应急状态下社会救助的应急程序规定,加强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规定。  相似文献   

5.
董海凤 《法制与社会》2011,(24):276-276
当前全球进入灾难多发期,并呈现多灾种并发的特征,也可称为灾难体系,这对各国应急救助保障工作提出新的考验。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灾难的对比分析,首次提出并发灾难的概念、分类并研究其主要特征,为灾难多发期的各国应急救助保障提供经验乖借鉴。  相似文献   

6.
就以往惯例而言,"越级上报"一直是备受各级政府所"忌讳",甚至有可能被视为"违纪行为",但近日陕西出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却反其道而行之,规定面对特大灾害,市、县政府可"越级上报"省政府(<华商报>8月28日).据报道,陕西省出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发生特大灾害可越级向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该预案的出台,不仅打破了"越级上报"的坚冰,而且凸显了陕西省政府与时俱进的务实姿态.  相似文献   

7.
国家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正分头拟定急救相关法规,破解急救病人因交通堵塞或医院“无床”遭遇的转运难题。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与突发事件中的国家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上所确认的社会保障权,要求国家在公民因突发事件的打击而陷入困顿时承担主要救助义务,以维持其相当水准的生活。我国目前以自然灾害赈济为中心的应急救助体系存在规范残缺、范围狭小、主体缺位、标准偏低等明显不足,亟待完善。而构建国家应急救助制度的重点,在救助依据的确立、救助主体的确定、救助对象的界定、救助程序的设计、救助标准的衡量和救助资金的筹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8日,河南省西峡县仁和医院女医生吴风英,万万没有料到她好心帮忙让其医院的“120”救护车来拉多年患支气管哮喘病突发严重的女病友江翠兰到医院抢救,不但未挽救住女病友江翠兰的生命,反而因其医院“120”救护车在急救女病友江翠兰时,未配医护人员和必备的药品而让其所在的仁和医院成了被告,被病亡的江翠兰家属索赔各项损失12万多元。  相似文献   

10.
袁钢  何君  李颖丽 《人民司法》2020,(10):106-111
司法救助是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和谐、贯彻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公信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司法救助法治化是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的基本方向。以国家责任为内涵和覆盖面逐步拓展的外延,是司法救助概念法治化的体现。司法救助功能法治化要求必须坚持其“救急救困”的基本功能,并区别于社会救助,同时做好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司法救助的协调、受理、决定、公开和监督机制法治化决定了司法救助程序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医疗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来看,不同国家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我国也建立起以医疗救助为保底,基础医疗保险为基本,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在此次疫情中,一般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应对疫情,暴露出我国基础医疗保障制度法律的碎片化、应急医疗保障的立法空白两方面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相互衔接的应急医疗保障制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风险社会的角度阐述应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德、日两国疫情中医疗保障相关实践,为重大疫情下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的制度缺陷是,高校与国家行政机关间的应急管理职能出现模糊、交叉和混乱等"失范"现象。此类"失范"现象体现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以及其他法律规范之中。优化高校与国家行政机关间应急管理职能配置制度,需要遵循相对自主性原则和依法行政原则。而法律制度设计之总体思路则包括救助性应急职能配置制度之优化、限制性应急职能配置制度之优化、保护性应急职能配置制度之优化,以及保障性应急职能配置制度之优化。  相似文献   

13.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是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机关通过推动构建"四快"工作机制、明确司法救助标准,破解司法救助实践难题;构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融合机制,形成救助合力;规范救助资金监管、加强跟踪回访,强化司法救助效果,为优化提升检察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勉 《检察风云》2004,(4):25-27
一位请求救助的妇女,竞在救助站遭到保安多次凌辱。 事发后,一度精神失常的该妇女经多方努力,在医院接受了治疗,有关专家会诊后确认其为"抑郁状态,应激障碍"。 "为何救助站内体现不了人道的关爱,而仍然是一些被救助者的伤心之地?"这起发生在广西南宁市救助管理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月5日,昆明一家医院接到距离200公里联盟医院的求助电话,该院有一名高危孕产妇先兆早产,情况凶险,请求救助.被求助医院动用医疗救援直升机历时1.5小时,将这名高危产妇接至本院进行救治. 两年前,在京津冀、上海等地曾出现过直升机救援事件,但使用频率不高,在中西部地区更是少见.图中显示的是云南省首例急危重症患者空中转运成功实现无缝对接个案,标志着云南省航空急救时代的来临.未来,会有更多省份迎来航空急救时代,空中救援会真实地降临到我国普通公民身上,而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12·7"北京急救车被堵事件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车辆的谴责,也加速了《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制定。然而,法律真能彻底解决急救车被堵的现状吗?专家提出,与其指责个人公德,不如反思公共服务。3公里走40分钟"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北京急救中心西区分中心医生王雨竹的一条微博引来众网友的转发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卫生法制》2014,(5):35-35
国家卫生计生委7月8日公布《关于做好疾病应急救助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积极救治急危重伤病患者。 通知强调,对于需要紧急救治,但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无力缴费的患者,要按照《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进行及时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救治。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疗机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追究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突发事件受害者实施救助的标准由政府财力、居民消费水平、救助对象的数量和救助需求所决定;但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受害者实施的救助则经常构成例外,表现为救助标准较高且与政府财力、居民消费水平、救助对象的数量无关。这种特殊政策的正当性虽然能够得到论证,却面临着一系列实施的法律难题。美国在"9.11事件"中的救助经验被认为是处理此类事件的一个成功案例。"9.11事件"之后,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授权设立补偿基金,凭借具有超司法功能的特殊程序,采用个案听证的方式,较好地达成了救助政策目标。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并有所变通地进行制度架构,在提供特殊标准的救助时也进行专门立法,并主要凭借行政程序而非司法程序来实施救助,对人际差别的解决借助公众参与而非采用个案听证。  相似文献   

19.
蒋悟真  尹迪 《法学》2014,(4):66-73
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是现代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两大基本法律制度,蕴含着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共同支撑着现代法治社会的民生保障。合理实现社会救济效果的最大化,离不开两法救济功能的优化组合以及彼此间协同效应的加强。救济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法的协调提供了基础,社会救助法还应在救助对象、权利救济、应急救助基金垫付及追偿等制度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从而达到与社会保险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0.
据《现代快报》报道,为杜绝医药代表到医院搞药品临床促销、给医生回扣,河南省郑州市第一医院专门成立了"反腐便衣"小组,并在医院日夜巡逻,以严查药品"临床促销"和医生吃回扣行为。如发现给医生回扣的医药促销代表,"便衣"们会将其扭送到检察机关,接受回扣的当事人也会受到严肃处理。如此"便衣反腐",效果如何暂且不论,单单就这种"反腐"运作方式,就很令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