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铿锵激越的《黄河大合唱》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广为传唱、耳熟能详,而另一首振奋人心的《牺盟大合唱》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知道这部合唱曲也是出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之手,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它是当年唱响大江南北的《黄河大合唱》的姊妹篇。它的词作者傅东岱就更鲜为人知了。所以,极有必要向广大读者介绍这首不错的合唱作品。其实,这首《牺盟大合唱》可以与冼星海创作的其他大合唱名曲相媲美,当年曾一度响彻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山西抗日战场。  相似文献   

2.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际,不由得就要回顾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回顾在“黄河身边”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黄河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历史的必然常常是由无数的偶然造成。诗人光未然25岁时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情形宛如昨日。1937年10月,在“七七事变”后3个月,光未然带着  相似文献   

3.
梁俊英 《党课》2012,(19):119-120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就会让人想到伟大的抗日战争、想到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想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想到那些在“黄河身边”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4.
李晶 《红岩春秋》2024,(3):36-41
<正>李凌(1913-2003),原名李树连,曾用名李绿永,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广东台山人。抗战时期,李凌在家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李凌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其间,他师从冼星海,见证了冼星海《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并作为二胡乐手,参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忱对李凌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建柱 《党史文苑》2009,(8):50-53,56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在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70周年之际,不由得回顾起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回顾起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6.
汤礼春 《世纪桥》2008,(19):32-36
<正>《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是从湖北小城---老河口市走向延安、走向世界的。笔者作为他家乡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把他在家乡鲜为人知的一段革命生活撰写出来,让世人知晓。  相似文献   

7.
正每当听到或者唱起《黄河大合唱》时,人们心中总会有一股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这首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创作的经典歌曲,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在其诞生80周年时,让我们再回首其经典创作的前前后后。母亲河酝酿出经典歌词黄河壶口瀑布盛名由来已久,《水经注》中记载大禹治水始于壶口。1938年10月30日,青年作家、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率领抗战演剧队第三队进行  相似文献   

8.
汪金友 《廉政瞭望》2011,(13):65-65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 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吃一只鸡,要不然一行也写不出来。”当时的延安,到哪儿去买鸡?没办法,只得给他买了两斤白糖。他盘腿在炕上,抽一口烟,吃一口糖。只用了6天时间,就创作出这部史上最为激越的民族乐章。  相似文献   

9.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硝烟弥漫、壮烈激荡的抗日烽火,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想起当年发生在黄河岸边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每当人们耳边响起《黄河大合唱》那激情澎湃的解说,响起那雄浑壮阔的乐章,就会想到抗日战争,想到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  相似文献   

11.
<正>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陈的橱窗里静静地躺着一本封皮褪色、卷了毛边的书籍,翻开泛黄的书页,依旧鲜活的思想、依旧动人的旋律跃然纸上,人们仅是翻看歌词,内心就已不再平静……它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九一八大合唱》的歌词和曲谱。这首大合唱用艺术真实地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抗战见证。  相似文献   

12.
大家唱     
《党建》2001,(4)
简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剧团三队,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搏斗情景深为震撼。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创作了诗歌《黄河》。作曲家冼星海对其进行谱曲,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保卫黄河》是第七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气概。大家唱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有"四大文化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第一怪是要求吃鸡的冼星海。冼星海是个留法回来的洋学生,刚到延安时,非常讨厌吃小米。后来有人要他为《黄河大合唱》谱曲,他便提出:"必须每天给我  相似文献   

14.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8年冬来到延安,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他政治、艺术生命的新起点。在延安一年半的时光中,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他的创作获得大丰收,这是他40年短暂人生历程中最光彩的一页。追求光明奔延安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  相似文献   

15.
正《黄河大合唱》的曲子是冼星海在延安一个小窑洞里写成的。首演时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不知是何原因,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常规演出中很少出现。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许多人耳熟能详。可也许有人不知道歌词的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当年写的初稿中,并不是马在叫,  相似文献   

17.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堪称中华民族音乐史、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它的曲词珠联璧合,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它凝聚了词曲作者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抗战期间,它成为延安军民向全民族、全世界吹响的嘹亮的号角.  相似文献   

18.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是从湖北小城--老河口市走向延安、走向世界的.笔者作为他家乡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把他在家乡鲜为人知的一段革命生活撰写出来,让世人知晓.  相似文献   

19.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每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响起,人们的心就会被那火一般的战斗激情所感染,仿佛又回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自然也就会想起它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回到祖国,他接过聂耳的旗帜,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抗战救亡歌咏运动之中。从1935年夏到1937年夏,他在上海期间写出了《救国军歌》、《热血》、《黄河之恋》、《青年进行曲》、《拉犁歌》、《流民三千万》、《茫茫的西伯利亚》、《夜半歌声》等著名歌曲,有力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1937年8月—1938年10月,他在武汉、南京…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6,(8):86-8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齐唱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1939年创作于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亲自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与乐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