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家权力的特点和强大影响力决定了其不管在何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权力制约以反腐倡廉和保障人权,这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课题。建立和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权体系及其具体运用是我国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选择。经济和政治总是交合在一起,市场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法则同样适应于民主政治领域,市场经济崇尚公平竞争,因此,民主政治也必须崇尚公平竞争。市民社会是制约、抗衡政府权力,防止政府权力腐败,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社会主体的培育上积极创造条件,以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选择.经济和政治总是交合在一起,市场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法则同样适应于民主政治领域,市场经济崇尚公平竞争,因此,民主政治也必须崇尚公平竞争.市民社会是制约、抗衡政府权力,防止政府权力腐败,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社会主体的培育上积极创造条件,以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正尽管对权力的制约有不少模式和途径,但是,追根溯源,权力制约的根基,还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公共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分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权力所有者应该对权力行使者进行制约。只有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一、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民主政治并不是像西方所说的那样,它的实质应是"多数人统治"的政治或"人民主权"的政治,其精神就是主权在民,就是由人民来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当人民能够真正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的时候,既表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5.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文明的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本文认为,从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发展的脉络进行历史性考察,可以将政治文明划分为以权力制约权利、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三个重要阶段。正是在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历史新阶段,政治文明出现了历史性飞跃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主权在民"是权力制约思想的逻辑起点,"权能区分"是权力制约思想的理论支柱,"五权分立"是权力制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法制权"是权力制约思想的实现路径。这一思想既融合了西方民主宪政思想,又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关照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行政权力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保障。在现代社会中 ,行政权力的扩张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这种扩张又是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行政权力的扩张也会给公民、法人的权益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国家有关机关应当对行政权力予以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8.
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概念界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力制约和监督是一个老话题,但"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则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议题。由于学界对于"什么是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关注,因而相关研究还处于有待破题的阶段。在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组成"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一术语的词语或短语和"权力运行机制"、"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等相关概念加以界说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由若干个"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构成,而所谓"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则是指由若干个对权力主体分配和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约束、限制、观察和纠正的机制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权力配置、程序控制、信息公开、复合监督、责任追究等机制就是作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基本构成要件的五大"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韦昌海  李会忠 《学理论》2010,(13):30-31
公民社会亦称市民社会,是崇尚公民权利,注重公民参与的社会,公共权力是公民保障自身生存发展维护自身权益基础上的有条件让渡形成的,然而公共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不断异化。学界对公共权力制约进行了有益深入地探讨,提出了诸如加强公权实际运作者的人品道德,强调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对权力运行结果的严格考核等方式,以达到对公共权力的规范。然而最根本有效的制约方式在于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公民社会特有的社会特质为此提供了有效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达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崛起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需要,同时也具备能够达成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权力主体的权力结构状态为:权力单位最大的组织是"国家";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权力单位。这种状态是权力主体从自然主体发展为结构主体的结果,最初,氏族、家庭是权力的自然主体;后来,人类自己产生了社会组织及国家,就出现了权力的结构主体,而当个人权力让渡给国家以后,国家就成为个人权利规定的主体。权力的结构主体是以其中的一些自然主体转化成不平等权力结构的被动服从的权力客体为标志的。权力生态学设计的未来人类社会是权力结构主体消失,个人权力被还原,没有外在的约束,只有内在的自觉性控制,权力主体将以自觉主体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2.
重塑行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重塑行政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比起政治、经济等更富有普遍性、继承性和延续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的作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社会文化的教化,影响每个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制约着每个人在现实中的行为选择。”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实际上是并存着三个不同的权力领域:政治、经济与文化。行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如何重塑行政文化,如何发掘行政文化的特殊力量,已经成为行政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3.
民主并不是万能的,它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所谓"多数的暴政"就是民主政治中的一个显著缺陷.但是,"多数的暴政"并非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主政治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已经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两种模式来对抗"多数的暴政".  相似文献   

14.
在反思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中权力制约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列宁旨在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遗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制约领导阶层巨大无比的威信和权力,制约机制有二:一是被称为"列宁的民主作风"的非正式制约,二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正式制约.列宁在世时,多依靠非正式制约.他关于身后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尽管令人折服,但也开了因人设制、因人立法的先例,为这套机制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首次提出了权力制衡理论。他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否则“公民生命、自由必然要成为牺牲品。”①政府作为最大的社会公共权力中心,同样需要对其进行权力制衡。否则,政府权力的自我扩张的内在冲动必将导致政府权力的泛化和异化。而且,这种权力的泛化和异化是以牺牲社会、公民以及其它合法利益集团的合法利益为代价的,这样,也就必将使社会公民以及其它利益集团的利益的丧失,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心态、情绪变态和扭曲。同时,寻租活动、腐败行为里应外合,社会问题应运而生。政府失去权威、政府官员蜕化、社会处于无序化状态,甚至“国将不国”。因此,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要建立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以适应约束政府公共权力泛化和异化之需要。同时,现代政府公共权力的多元性决定了要建立多元的约束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财政约束、政治约束、法律约束、社会约束、市场约束和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16.
权力必须受到制约,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虽然行政自由裁量权可以使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适的规定,但也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及腐败的滋生。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加和行政管理专业性的增强,立法机关无力对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详尽的规定,可以而且应当赋予行政主体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既然在现代行政不得不在实体上赋予政府以强大权力的情形下.那么对这种权力的制约在更大的程度上必须诉诸于程序,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学术界,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其实它们都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公民社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civil society的重新定位,相对于"市民社会"与"民间社会"的译名来说,"公民社会"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civil 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即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俞可平教授指出:"我们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8.
福柯透过"权力的眼睛"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权力的普遍性,并断言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圆形监狱".通过分析理性霸权地位的发生历史及知识--权力的联系,他批判了理性对他者甚至主体本身的压制,并试图提出一条通过话语政治和生物政治来瓦解、抵抗理性霸权的道路.在主张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上,他和马克思有相通之处,但在具体实现道路上,二者又迥然不同.他对马克思的一些批评有不公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城"加"市"。同样,城市有以"城"(权力)为基础的治理,也有以"市"(市场)为基础的治理。以权力为基础的治理是权力、等级、封闭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是自由、平等、开放式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以对人的治理为基础;以市场为基础的城市治理以对住房的治理为基础。以权力为基础的治理,也可以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给自由和繁荣提供充分的空间,也会从开放走向封闭,并制约城市内在的自由调节能力,使得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需要治理层次的治道变革,而不仅仅是策略层次的治道变革。  相似文献   

20.
夏路 《学理论》2015,(3):48-49
布迪厄作为当代法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巨匠,以广阔的理论视角打破了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理论立场。"象征性实践"的概念弥合了以英法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之间的鸿沟。广泛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命运,在多个领域内成果硕硕,运用其深厚的理论洞察创造了文化再生产、惯习、场域、资本、语言象征性权力等一系列对现代社会极具解释力的概念。即以"实践"的视角切入,简要说明布迪厄的文化与实践理论以及作为实践工具的资本、惯习以及场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