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融通,是因为在体系结构与思想内容上的契合与差异,包容的特质及内在的契合是融通的可能前提,发展的需要和内在的差异是融通的必然要求,构成了差异一体的关系格局。通过"民族形式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二者的融合中形成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2.
付吉佐 《学理论》2013,(23):3-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其实际效果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要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深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之际,迎接新赶考新挑战,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离不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以“第一个结合”为依据为基础,从实践品格上和理论互补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理路,有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磅礴伟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系统阐释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及新时代以来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统筹把握,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该体系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有机统一、遵循普遍规律与把握具体实际有机统一、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有机统一等创新特质。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全新认识,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契合性和通约性,但二者的地位又不是等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是立场、观点、方法的供给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转换、立足本根、筛选分流、兼容创新分别提供了理论指导、认识指导、选择指导和发展指导,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了现代性活力。同时,厘清二者关系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离不开“两个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我们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间“契合”与“结合”的辩证关系,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维内涵的重要视角,也是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前提。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环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最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的创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活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学习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创造世界社会主义恢宏历史的新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深刻把握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型版。  相似文献   

13.
1 .2 1世纪中国哲学的时空参照系是现代化的中国 ,它首先要确认的仍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理性文化传统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理性文明的自觉批判与超越 ,同时亦惟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能以一种积极的建设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而与现代化发展实践保持广泛的开放、灵活适应的关系。据此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应该是 :第一 ,自觉保持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间距与张力 ,从现代化的普遍主义和人文主义立场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理性内涵和人文精神 ,扬弃其语言方式、文化心理和价值境界中的“圣学”、“王学”和神学的…  相似文献   

14.
宋佳  刘春杰 《学理论》2024,(1):22-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两个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来认识和理解“第二个结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个结合”,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结合”涉及的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文化形态,且这些文化形态各有自己的历史纵深与话语体系,因此,何以实现两种文化形态的内在契合,进而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而不是通过“拼盘”“硬凑”“掺和”搞成“大杂烩”,就必须在哲学的层次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予以前提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徐琳  吴建永 《求知》2023,(9):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来源不同,但毫无疑问,二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在宇宙观、价值观、人民观、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正是基于这种本质上的契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0)
探究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把钥匙,对于做好当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延安时期,毛泽东坚持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此外,毛泽东一方面采取了对文化作基本功能划分的方法;另一方面采取了对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