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模式入手,分析了云计算平台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产生的影响,探讨了云计算环境下财务共享中心的功能,研究了云计算环境下软件的主要开发技术,设计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技术架构、体系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并进行了安全性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犯罪手段和犯罪类型,传统侦查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犯罪形势,急需侦查模式的变革。以云计算为依托的侦查模式是主动性的、预测性的和全景性的,借助大数据新技术来预测犯罪和查清案件真相,有利于侦查机关对案发前和案发后展开侦查。大数据环境下的侦查模式变革是当前犯罪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的必然要求。侦查模式的变革需要侦查机关改变侦查重心、转变侦查观念,按照犯罪信息的预测、收集、分析和验证的侦查运行机制,将传统侦查模式与大数据背景下的侦查模式有机融合。这对有效提高侦查效率、拓宽侦查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崭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被称为科学技术领域里的又一次革命,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和成本低廉等特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旧有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云计算"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的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并讨论了"云计算"对国家网络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模式,促进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主要呈现出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模式等四大模式。通过整合,提升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理念和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涌现,人们的消费生活进入一个全新时代,信息消费在消费活动领域中越来越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我国加大了对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推进。大力推进信息消费,是成都贯彻落实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又一助推力。本文从信息消费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成都发展信息消费产业的宏观和市场环境,得出成都在通信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以及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供给上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并从宏观统筹、需求创造、供给夯实等方面对成都发展信息消费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品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二重属性。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作品的公共产品属性的体现。作品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合理使用制度范围的界定具有重大意义。数字传播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交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范围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个人学习、研究、欣赏等个人消费行为不应再归入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范畴,而涉及公共利益的合理使用也应该严格限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作者的创造积极性,并保证整个著作权市场的有效率运行。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凭借信息和渠道优势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金融创新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可能也会引发众多风险。因此,深刻分析互联网金融优势下潜藏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重要。从降低信息对称、高效率、颠覆2/8法则三个维度重新反思互联网金融,进而对这一"创新"提高认识,加强金融安全规制,最终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在大大拓展图书馆复制、传承与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版权法运作所依赖的"以人就书"的作品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引起来自版权法调整方法的调整,以在图书馆的公益性,与版权保护之间求得新的平衡。图书馆合理使用对其已不适用,法定许可使用也存在诸多限制,第三方在图书馆数据平台上的侵权行为也可能牵涉到图书馆的相关责任。为兼顾版权方、作品使用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方之三者利益,公共数字图书馆应当对作品作出适当审查与分类,拓展授权渠道合法获得相应版权和邻接权,避免因遗漏或不当行为引发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学的产业化,传媒、市场、科技所营造的传播生态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出版、发行、接受等环节,带来了作品的商业化、创作者的平民化、受众阅读的消费化等文学变革,使"身体"这一后现代文化中的典型现象极为突出。本文将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对象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身体写作"这一信息科技助推下的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的文学浪潮,以此为视角观照文学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化影响早已渗入到环境领域。加之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对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日渐高涨,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公众环境信息收集权这一新兴权利制度体系势在必行,这同时也是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理性选择。从新兴权利的界定、重要意义和推进路径及避免权利泛化角度出发,对大数据背景下公众环境信息收集权利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和基本属性等方面系统阐释、论述了大数据背景下公众环境信息收集权制度塑造的最基本和必须要回答的三个问题,并从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和环境信息民主参与机制、限制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三个方面为大数据背景下公众环境信息收集权的实现保驾护航,试图为构建大数据背景下公众环境信息收集权制度体系寻找理论依据并搭建基石。  相似文献   

11.
信上蕴含了“作品”“隐私”“财产”“文化遗产”等多种法律价值,因此,其在世界各国著作权法中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对书信予以特殊规定,其多属于文字作品及未发表作品范畴,不仅书信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难以适用,且其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期限、公众知识获取、隐私权等制度间的冲突亦不易协调。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我们应借鉴国外立法例把书信作为“特殊作品”予以规定,并专门构造其发表权制度,以协调其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2.
关于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我国著作权法在区分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的基础上分别予以规定.但在劳务派遣的情形下,由于其三方主体间的特殊关系,如果严格遵循著作权法中关于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分配的规定,就会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产生争议.如何解决这种冲突,使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的归属得以明晰,可以在明确三方主体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基础上对现行著作权法做出相应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 ,有关摄影作品侵权案件屡见报端 ,由于摄影作品的特殊性 ,极容易与职务作品、委托作品、新闻作品发生竞合。本文试从摄影作品的含义、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条件入手 ,通过比较世界各国对摄影作品的相关规定 ,分别对职务摄影作品、委托摄影作品、新闻摄影作品著作权归属进行具体分析 ,最终提出我国对摄影作品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和第16条分别规定了有关"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但在司法实务中常常因为法律规定的原因使得一些作品既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又符合"职务作品"的构成要件,这无疑给我们的实务工作带来了不便。为此,有必要从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入手,结合两大法系不同国家的立法现状,探究我国著作权法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演绎作品的构成要件决定了它的双重属性:对已有作品的依赖性和相对于已有作品的独创性.而演绎作品的双重属性则决定了其权利的行使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对其创新部分享有独立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当行使权利涉及到已有作品的表达元素时,必须获得已有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许可.因此,当再次演绎所演绎的作品时,根据是否涉及到已有作品的独创表达元素,决定了授权条件是单一授权抑或是复合授权.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实行立法保护,但从司法实践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是一个难点。本文在总结国际上有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认定的主要方法:“思想、表达二分”法、“实质性相似+接触+排除合理解释”法和“抽象-过滤-比较”三步判断法,并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权利限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1年《著作权法》在第11条与第16条中分别对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此种规定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不足,其中包括对两类作品划分的困难,著作权归属的争议以及对著作权人保护的不周。为此,可从两大法系对相关问题的规范入手,探寻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苹果公司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存在侵权风险,其法律地位应当界定为网络交易平台而非信息存储空间。可从是否设置合理的"通知-移除"机制、直接经济获益、侵权信息的明显程度和商业模式的合理性等因素认定App Store的版权侵权过错。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在保护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却忽略了对"源"的保护,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正是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之"源",因此,加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和司法保护,将有助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以中国皮影戏的保护为视角,探求建立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版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立法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就网络环境下不同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