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李博 《前沿》2012,(15):41-42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被蒙上了强烈的行政化特点,高校行政化的形成有其内外原因,高校行政化也有其内外的表现特征.“去行政化”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些内外的原因,真正做到“去”行政化.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大多数人都坚决地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但部分高校校长的质疑之声也预示着这项改革必将充满荆棘。本刊力图透过一所高校“去行政化”实践的酸甜苦辣,一些高校校长的内心告白和国外一所著名大学管理模式的介绍,揭示出一个道理:高校“去行政化”并不能孤立而行。它需要法律的支持和全社会的配合。而在当今中国,需要“去行政化”的也不仅仅是高校这样一个“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3.
张光慧 《人民论坛》2010,(7):187-189
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政化趋向,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高校行政化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去行政化"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今年以来,教育“去行政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两会”上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人们还存在着种种疑虑和担心,但毋庸置疑的是,“去行政化”的目标和方向已经是大势所趋,需要的只是时间、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罗诚  魏崇君 《传承》2013,(9):122-124
高校去行政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与国外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相比,我国高校在制度和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少弊端。为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实践经验,探寻适合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路子。  相似文献   

6.
面对2008年春天成为中国高频词的“大部制”,有学者提出高校同样需要“大部制”改革,压缩管理部门,建立以学术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笔者以为,当前高校最需要去“行政化”改革。高校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校级领导一走廊(注:部分重点大学校长、校党委书记为部长级干部,大部分大学校长为厅级),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行政化”的存在,使教育家成了政治家,教授成了官员,  相似文献   

7.
陈香兰  张振 《前沿》2012,(8):16-17
行政化,是以行政为价值本位,也就是官本位。大学行政化就是采用政府系统的组织上的党政同构,绝对的下级服从上级,一切以"官本位"为准的行政。大学行政化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学行政化的实质是高校"官本位",大学"去行政化"的关键就是要对现行的大学制度进行改革,要从厘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的关系,加强监督和法律保障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在“百度”上输入“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几个字,瞬间就会弹出一百多万条相关信息,由此可见社会对此关注之深。企业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国企之中,其实质是将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决策式管理,而非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式管理。所谓“去行政化”,就是要淡化企业的行政色彩,尽可能突破行政束缚,彰显企业的行业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刘大卫 《人民论坛》2010,(12):212-213
在高校"去行政化"的热议声中,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也饱受争议。其实,行政级别并不是导致"行政化"的原因,充其量只是"行政化"的诸多弊病之一。"去行政化"的本质任务是限制行政权力,包括政府行政权力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预,切实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10.
刘晓平 《前沿》2013,(13):73-75
高校行政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掣肘,业界学者专家一致认为“去行政化”是高校回归学术本位的必由之路.如果把高校行政化作为一个果来看,那么政府对教育过度的行政干预和90年代初在各领域出现的“泛市场化”则是高校行政化的因.在法律层面构建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三角协调抗衡机制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高度集权和行政干预对高校自主发展影响较强,完全实现高校由"行政化"到"去行政化"的蜕变意义深远。文章回顾了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沿革,借鉴国外高校发展成功经验,藉此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去行政化,就是将审判权还给法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司法改革方案,“去行政化”也是重要目标。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前所长王公义说:“所谓行政化,就是审的人不判,判的人不审。案件审理应该是谁审理谁判决。”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让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审理的人不定案。如果说,去地方化是让法院从地方政府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去行政化则是让法官从法院内部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区减负备受关注,但以“去行政化”为核心的减负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越减越负”的局面。究其原因,现有的“去行政化”思路本身存在理论预设的偏颇性、法理依据的片面性和现实运作的逆反性三重限度,导致社区减负陷入减负动力不足、减负方法单一和形式主义严重三重困境。进一步看,由于违背社区建设的政治逻辑、负担生成的因果逻辑和组织功能的构成逻辑,“去行政化”本身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为有效推进减负,必须打破和超越“去行政化”迷思,把减负议题纳入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加以审视,遵循“有限行政+有效治理+有力自治”的减负思路。据此,减负路径优化的关键在于综合发挥组织赋能、制度赋能、技术赋能和评价赋能的作用,做好系统减负的“加减乘除”。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必须去行政化.管办分离改革通过分权和利益协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为高等院校"去行政化"的基本路径.在此基本路径之下,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提供高等院校自主管理制度和政策安排,健全委托代理机制,选择合适的制度变迁模式,是高校教育"去行政化"的现实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郑宇 《人民论坛》2015,(8):163-165
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官本位"思想严重和不利于实现高校特色发展,这主要是由历史、"官本位"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等因素造成的。要实现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首先要确定科学的权力观和现代大学办学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管办分离"步伐,同时,科学权衡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坚持实施特色化办学,最后积极推行教授治学模式,做到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16.
高校泛行政化现象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泛行政化,是指行政结构、行政运行机制、行政行为方式等在非行政领域的延伸和泛滥。目前,我国高校的泛行政化现象日益蔓延;高校行政权力主导一切,高校的组织序列由行政权力来划分,都是定“级别”的;校长的产生类似于行政官员的任命,也被套上一定的行政级别;高校的办学理念、职能配置、组织建构、运转机制和决策管理等方面实行的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丁丽娟 《前沿》2012,(1):145-147
近年来,高校"泛行政化"问题已经非常普遍并且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高校泛行政化、官僚化现象导致大学社会功能的弱化和价值目标偏移。高校去行政化,守候人本理念,追求学术自由,培育大学精神是恢复大学自由与活力,实现重返象牙塔的旨归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4,(34):20-21
长期以来,司法行政化也是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障碍。前不久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这一司改新政被法律界人士给予厚望。巡回法庭对于司法去行政化的作用有多大,主要看最高法院如何为巡回法庭授权,巡回法庭如何设置,法官如何任免。  相似文献   

19.
"大学去行政化"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中深层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二月底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适逢全国"两会"开幕,引起了代表、委员的激辩。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编制从机构、人员和规模等方面都呈逐年上升态势,高校在编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但我国现行高校编制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高校使用人才的灵活性;高校内部编制核定方案依据不足;高校人员流动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高校普遍性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剩;高校对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高校编制改革应积极呼应当前全国持续推进的"放管服"改革,强化现代大学体制建设。笔者针对我国高校编制改革措施提出几点思考:优化高校编制管理,落实"去行政化";深化高校编制机制改革,提高编制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高校编制机构及编制人员主体意识,明确权利运行范围;细化高校编制管理科学性研究,致力于高校长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