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勤劳而勇敢的壮族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其中花鞋垫就是壮族民族文化百花园里一朵芬芳而别致的"玫瑰".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壮族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壮族人民创造了稻作文化;他们创造了都老制度,使民族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他们还创造了歌咏文化,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能够身心愉悦,永远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在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中,壮族人民利用这些凝聚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如何将当代教育和壮族传统教育相衔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试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海安 《传承》2010,(12):40-41
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信仰、规范等现代价值。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能够为壮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创设了有益的心理环境以及对于提高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增强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9)
正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广西农历三月初三,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014年3月13日,广西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旨在通过这一民族传统节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3月24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广西创新2020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  相似文献   

5.
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信仰、规范等现代价值.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能够为壮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创设了有益的心理环境以及对于提高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增强壮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年年山歌歌不同,今年山歌特别红。4月1日-11日,贵港市覃塘区"三月三"文化活动精彩上演,11个场次的民族文化活动连番上演,精彩纷呈的节目引来各地20万余游客。位于樟木镇文化广场的主会场,顶竹竿、"大象"拔河等传统民族体育表演和"三月三"歌圩对唱让广大观众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荷美覃塘的龙凤江畔,山  相似文献   

7.
曲靖地区地处滇东高原,素有“滇东大门”“人滇锁钥”之称。全区7县2市中,有1个自治县、8个民族乡,还有93个民族村(办)、661个民族自然村。564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9%,其中;彝族23.3万人,回族11.7万人,苗族2.9万人,壮族26万人,布依族2.5万人,水族0.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9万人。自治县及民族乡、村辖区内有少数民族26万多人,其他18余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全区各地的城镇乡村。少数民族居住范围约1.6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近50%,民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曲靖…  相似文献   

8.
区内视点     
正广西曲艺展演绎八桂曲苑魅力10月25日,为期3天的首届广西曲艺展演在钦州市拉开帷幕,来自全区近400名文艺工作者参演,精选出的35部曲艺展节目,让观众领略到深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坭兴陶鼓、壮族唐皇、渔鼓、八音坐唱、文场、壮族蜂鼓、瑶族铃鼓等20余种曲种形式在曲艺展演中被一一演绎,一些经典传统曲种经过较大幅度的改  相似文献   

9.
正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大多居住在广西。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的文化形态及特点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族工作杨启儒一、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一)我国民族的概况和特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在全国12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有近1亿,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18个,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50...  相似文献   

11.
陈玉冲  黄东桂 《前沿》2009,(9):96-99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壮族习惯法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壮族人民伦理思想的丰富体现。这些闪烁着浓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壮族习惯法对于维护壮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认真解读和广泛弘扬壮族习惯法中伦理文化的时代新意,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传统伦理道德在壮族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是过去壮族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现在和将来也仍然是这个民族振兴的内在动力。当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各个民族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壮族同别的少数民族一样,要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下大力气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则有必要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作深入研究,本文就从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壮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作用出发,作一下论述。  相似文献   

13.
敢壮山位于田阳县城东10多公里处,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壮族文化的发祥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祭奠朝拜壮族始祖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在我国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 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15.
他从小在山歌的环境中耳濡目染,13岁学会唱壮族山歌;20岁开始创作壮族山歌,已有数百首民歌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60岁后全身心投入到搜集整理和谱写壮族民歌的工作中,搜集和整理壮族民歌千余首,并用汉语翻译了10多万字。  相似文献   

16.
壮族传统习惯法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是壮族社会成员共同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壮族传统习惯法在维护民族利益 ,调整社会秩序 ,调整婚姻关系 ,保障民族繁衍 ,规范生产活动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发展 ,传承民族文化 ,起着积极作用 ,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主体形象揭秘(一)壮族最先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艺术记录岩壁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花山的核心代码、稻作文化的符号,也是壮族崇拜的图腾,更是壮族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这一伟大创举的艺术记录。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其祖先苍梧部的先民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已经有1.8万-2.2万年之久。苍  相似文献   

18.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9.
《楚天主人》2012,(6):14-16
武汉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56个民族俱全,常住少数民族人口8.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9%。其中土家族3.02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4.2%,回族2.1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4.6%。千人以上的民族有12个,分别是壮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瑶族、藏族、侗族、布依族。10人以下的民族有14个,分别是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塔塔族、独龙族、鄂伦  相似文献   

20.
张元稳 《传承》2007,(8):102-103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创造了独特的习惯法文化,习惯法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壮族习惯法正从传统向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