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常态。但高校腐败滋生,"象牙塔"也日益成为腐败渗透的新领域,腐败主要集中在招生、科研经费、学术研究、后勤基建等方面。因此,只有通过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政治意识;落实"一岗双责",构建长效机制;紧扣三个"关键点",狠抓作风建设等措施,才能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廉洁校园。  相似文献   

2.
"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应注重发挥教育、制度、惩处、监督等手段的整体合力,采取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策略,以推动党员、干部尽早向不想腐目标迈进。具体而言:通过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提升党员干部的觉悟程度,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断完善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不断加强现有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大幅度减少腐败机会以遏制腐败动机,推动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变;通过保持高压惩治腐败态势,提升腐败综合成本以压制腐败动机,促使不敢腐向不想腐转变;通过构建廉洁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为实现不想腐目标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3.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是党中央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将"三不腐"机制运用到高校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中,是有效遏制"象牙塔"腐败和消极腐败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协助腐败、容允腐败、羡慕腐败是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民主化程度不高、法制不健全所导致的政治冷漠是"协腐、容腐、羡腐"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协腐、容腐、羡腐"行为,要着力培养全社会的共同政治理想,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校基层微腐败是一种情节不严重的腐败现象,呈现出腐败形式隐蔽化、公共权力私有化、履行权力空置化的表象,具有传染性、不可预期性、关联性的特点。微腐败恶化基层政治生态,危害党的形象。因此,本文提出尝试通过违纪违法惩治、制度科学完善、党性道德提升等途径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廉政文化研究》2015,(4):72-75
近年来,高校权力腐败案件不断增多,基建、采购、后勤、科研和招生等领域已成为腐败重点区域。高校权力腐败是高校占有学校资源并拥有相应权力的个人或小团体为谋取私利而损害学校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其根源就在于权力主体的分离、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权力监督的缺位。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纯洁性,应加强权力制约,强化权力法定,注重权力监督,从根本上遏制腐败,使高校真正成为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制的不完善及"腐败亚文化"的影响,导致高校亚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惩处高校腐败案件的决心与力度很大,但在高校亚腐败问题上却缺乏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与亚腐败的特殊性、隐蔽性及高校体制漏洞等问题密切相关。高校亚腐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通过廉洁教育、加大监督力度、完善高校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高校的民主建设等措施来解决高校亚腐败问题,进而打造清正廉洁的高校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8.
基层扶贫官员是扶贫领域的易腐群体。在扶贫政策下行过程中,扶贫资源的日益增多、基层社会中的腐朽文化、不完善的扶贫监督机制等,使基层扶贫官员获得了较大的权力空间,也给扶贫领域的腐败带来可乘之机。基层扶贫官员之所以涉入腐败,腐败收益的获取是其内在驱动力,而利益相关者在提升腐败收益和规避风险基础上的"合谋",则是扶贫领域集体性腐败的过程表达。面对基层社会独特的政治生态状况以及基层扶贫官员腐败生成机理的特殊性,其治理路径主要有:以畅通上级政府反腐权力下行渠道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以保障基层群众的反腐权利打造"不能腐"的监督机制;以维护基层扶贫官员合理的利益需求来构建"不想腐"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基建腐败屡见报端,发生于基建流程的各个环节,危害和影响都十分巨大。基建腐败的手法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既有相关人员自身道德素质不高,自律心不强的原因,也有体制不健全,监督、惩处机制不完整的原因。因此为了遏制高校基建腐败的发生,要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腐败惩处力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高校腐败案件增多的原因很多,如高校自身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失衡等,其中权力监督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高校监督的低效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的低效、高校内部党委监督的低效、高校内部纪检监督的低效、高校内部横向监督的低效、高校内部师生监督的低效。规避高校腐败案件的发生,必须构建起高效科学的权力运行与监督制约机制,推进高校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与政治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旗 《理论探索》2020,(1):68-78
一把手腐败是政治生态严重的"污染源",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关键少数"作为治理腐败的重中之重。基于对党的十八大后36名省级党委书记腐败案例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省部级"老虎"相比,作为执掌一方权柄的省级党委书记,其腐败行为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拉帮结派,更容易结成腐败圈子;边腐边升,更容易潜伏腐败;权力外溢,更容易形成家族腐败;政经交织,更容易产生严重政治危害;贪图享乐,更容易形成腐败温床;"前腐后继",更容易损害地方政治生态;跨省感染,更容易大面积蔓延,极易产生巨大且持久的蝴蝶效应。在其渗透污染下,扭曲政治文化的型构向度,污染政治生态植被;严重削弱政治制度的规制功能,腐蚀政治生态肌体;破坏权力运行的生态平衡,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要全面净化修复被污染的地方政治生态,必须把抓反腐与促改革作为标本兼治之策,既要做好政治原生态变异的修复,又要做好政治新生态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并亟待解决的政治难题,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极大危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和政治追求,是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任务。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形成科学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3.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中共四川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鲜明提出并整体推进"积极预防腐败"战略,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四川特色的预防腐败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龙头,推进全域预防;坚持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为主线,推进系统预防;坚持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推进科技预防;坚持以实施系统化防治腐败为抓手,推进重点预防;坚持以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想预防。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工作,一些领域的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省良好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正在逐步形成。针对实施中存在的纲要性不高、前瞻性不够、系统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实施"积极预防腐败"战略需要构建以下方面机制: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全面构建齐抓共管的履责机制;坚持用好纪律审查这个"杀手锏",全面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着力盯住权力运行这个"关键点",全面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坚决贯彻思想建党这个"总方针",全面构建"不想腐"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薛伟业 《学理论》2013,(23):330-331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已成为腐败多发地带,高校反腐倡廉面临严峻形势。"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高校领导干部实现廉洁履职,提升拒腐防变能力的对策措施,从主客观两方面,构筑拒腐防变体系;以史为鉴,从自身做起,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5.
本报告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一把手"岗位上腐败的142个案例,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量数理统计与定性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这些"一把手"的基本信息、腐败领域、腐败状况等进行分析,来观察其腐败状况、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一把手"腐败涉案时间跨度和潜伏期长、涉案金额大,区域相对集中;受贿是主要腐败方式;经济上插手房地产、企业经营、工程项目,政治上买官卖官,生活上包养情妇是较为集中的三大腐败领域;边腐边提、带病上岗现象突出;家人涉案、窝案串案较多。这表明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本文探讨了"一把手"腐败根源,提出了治理"一把手"腐败的机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治善 《求知》2014,(10):40-41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努力使党员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在坚决查办腐败案件的同时,以廉洁文化"六进"工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文化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效。1.廉洁文化进班子。领导班子是企业发展的龙头,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起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开展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工作,领导班子必须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的腐败观包括两个层面:政体腐败和权力腐败。政体腐败是指政体原则腐败,权力腐败是指权力滥用和权力膨胀。对于这两种不同层面的腐败,他提出了治理腐败的两条不同进路:道德进路和制度进路。道德进路在于维持温厚良善的社会习俗,制度进路在于确立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孟德斯鸠注重从道德和制度两条进路治理腐败的思考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只有将道德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人们的内在信念,另一方面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相似文献   

18.
从严反腐是我国的一贯传统,但是立法和司法的实践模式反映了"零容忍腐败"的刑事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有限容忍腐败"。《刑法修正案(九)》对于腐败犯罪的重大修改和"两高"关于贪污贿赂犯罪量刑的司法解释,一定意义上是对"宽容腐败"做法的纠偏和对"越反越腐"民意困境的回应。面对新时期反腐的严峻形势,应当从政治、历史和个人意识各层面检视我国反腐败刑事政策实践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并且从"政法"结合的系统方法论出发,政治上加强制度反腐,法治上严密反腐的立法和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学理角度,还是从现实腐败发生和治理机制,以及国内外反腐经验来看,预防和治理腐败,不仅要健全制度体系,推进制度反腐,还要站在道德文化角度,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民众的廉洁信仰和全社会的廉洁氛围,以此来抵制和消解各种腐败文化的侵蚀。在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上,只有将制度反腐与廉洁文化建设完美融合,形成"善制"与"善德"齐头并进的协同态势,才能形成不想腐的心理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20.
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体制机制,这是破解腐败高发、多发的基本途径。只有组建一个由预防腐败署、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构成的预防与惩治腐败完整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结构科学、运行规范、监督有效的功能,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各职能机关各负其责、相对独立、依法治理的运行方式。完善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巡视制度和"一案双查"等制度,逐步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同时把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作为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这是我们党实现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新思考,是跳出历史周期律支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