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党的制度建设的概念,但却有很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如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前提,初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管理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倡导建立和健全党的监督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反对个人崇拜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刘赋  邹茜 《理论月刊》2010,(10):24-2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完备的无产阶级党报如何利用报刊阵地开展舆论监督工作的思想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舆论监督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开展舆论监督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舆论监督要坚持走法制化建设之路。——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搞好党的新闻事业,如何正确开展舆论监督,以利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无疑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切实搞好党在思想、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组织作风等四个方面的建设,从而使党永葆革命青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前进。一、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实践“三个代表”,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理论基础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无比正确。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坚持彻底革命的目标,为建立一个团结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巩固工人运动同社会民主党之间的联系和重建党的机关报进行了长期的坚决斗争。在此过程中,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观念和新闻宣传思想,明确、系统地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新闻宣传事业的无产阶级政治属性,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和监督,依照党纲、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社会民主党的全部经验来区分党的观点和反党观点,积极加强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宣传工作,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列宁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思想强调新闻宣传工作的阶级性、原则性、斗争性、组织性,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和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提出的实践概念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就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这几个发展阶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过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具有客观性、能动性、革命性、历史性、社会性的基本特征,正是实践所具有的这些基本特征,才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有别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理论传承和实践创新,当今我们党全面深入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的精髓实质,科学地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彰显出强大的当代中国价值。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深刻剖析其自然与历史根源、有力批判其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认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具有先进地位,以民族平等为重要原则,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走向共同体,同时,也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牢民族团结互助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 ,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 ,提出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当代中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是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我们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工作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9.
郑卫丽 《人民论坛》2013,(10):197-199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我们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理解,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并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列宁极其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建设,他早期在与民粹主义、第二国际伯恩施坦机会主义的坚决斗争中,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列宁主义的党的纲领理论: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工人运动,就必须有明确的纲领;党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正确的纲领;党的纲领必须坚持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并与进步阶层结成同盟军;党的纲领必须重视农民问题,结成工农联盟。  相似文献   

11.
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用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好政,要深刻理解科学执政的内涵,积极探索坚持科学执政的方法和途径。一、坚持科学执政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执政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要坚持科学执政,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执政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也是党坚持科学执政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  相似文献   

12.
《时代潮》2001,(15)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在中国,要把6400万党员和12亿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必须有一套先进的思想体系,这只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识这一点,在政治上第一要紧。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好马克思主义。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与"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中形成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掩盖其虚无主义本质的伎俩,认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露其真实面目;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资产阶级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非无产阶级分子的做法,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来创造。列宁这一思想对当前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认识、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实现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保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必须始终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民族振兴的根本,也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根本。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科学阐释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胡锦涛科学阐释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胡锦涛明确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意识形态批判中 ,必须把特定阶级的阶级实践和历史命运作为该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在对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中 ,应该坚持具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的观点 ,是阶级分析方法运用于意识形态批判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8.
夏建国  曾艳 《湖湘论坛》2010,23(5):17-23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大众化,在于其理论的阶级性即无产阶级性,在于其理论的实践性,还在于它的国际主义原则。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了相互融合的几种有效方式,大大提升了无产阶级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由于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新实践的锐利武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握好四个坚持、做到四个必须、坚持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一月要论     
遵义会议伟大精神永放光芒 遵义会议向我们昭示:领导一个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党,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及其核心;必须发扬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把党建设成为思想统一、政治坚强、组织巩固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