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共执政地位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执政的最后阶段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深入领会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危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轲  王玉福 《唯实》2005,4(7):10-14
执政危机意识,是指执政党对执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动摇其执政地位的各种危机事件保持高度警觉的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危机意识,随着执政环境和党自身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拓展的过程。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各种潜在的危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对危机事件的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对危机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保持强烈的执政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3.
伍启杰  张亮 《世纪桥》2014,(4):11-12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苏共与中共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分析苏共在执政期间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更好的坚持执政为民,意义重大,启迪深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要求党与时俱进强化执政意识,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执政意识的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只有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实现执政意识的不断创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的合法性是指执政党通过其意识形态、纲领政策、组织架构、执政绩效及其公众形象的积极影响,使民众出于自觉或自愿主动接受执政党执政和领导地位的能力.执政党要化解执政风险,避免执政危机,就必须根据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探寻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中国共产党在50余年的执政历史中,孜孜探寻、拓展和提升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在更大的空间上和更深的层次上探寻到了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这对于夯实新世纪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致使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对自身执政能力建设重视不足无疑是一条重要诱因。在苏共执 政后期,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上的缺陷表现得日益明显,党的执政理念也出现了偏差,加上苏共长期以来对内对外 奉行错误的执政方略,导致苏共执政环境日益恶化,执政资源逐步流失,最终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基础,使之丧失了 执政地位。这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因而必须持 之以恒地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浅谈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正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8.
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长期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必须经历一个长期执政的过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长期的执政地位,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今天所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必将成为我党在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执政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晓珍 《唯实》2004,(4):57-60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应当树立执政的人民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律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蒯正明  付启章 《唯实》2010,(3):9-1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未能处理好“革命(党)角色”与“执政(党)地位”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党执政意识的滞后与缺失,使党面临着新的执政资源的开发困难重重、原有的执政资源又被过度消耗的状况。当前,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有效的执政资源开发,必须转变执政理念,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党的执政资源问题做了初步解读,从执政资源流失角度分析了苏共失败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展执政资源问题做了深入思考。作者指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展执政资源的根本途径在于,以经济、政治、文化、组织方面的各种措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继续赢得民心,筑牢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价值新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为应对国际国内及党的建设的复杂态势,概括和提炼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先进的执政新理念,对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有效执政、解决现阶段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和党内问题以及迎接各种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防范执政风险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小林 《求实》2005,1(1):4-7
邓小平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处地位、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所带来的执政风险。 1989年 6月指出 :“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邓小平科学地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 ,以建设为主线 ,包括加强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防范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研究邓小平防范执政风险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变迁及其制度整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吴文勤  杨长鑫 《唯实》2004,(1):66-70
执政党要获得和巩固执政地位 ,必须拥有必要的执政资源。其中包括获得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基础所需的合法性资源和巩固执政地位、贯彻政治纲领、维持其执行机构有效运作所需的运行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资源和政治运行资源发生了变迁。在新世纪新阶段 ,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对执政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 ,才能巩固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5.
抗战即将结束之时,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真诚地交谈,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对此,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民主新路".相对于这条新路而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则是进一步实践"民主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动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前提和基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原则;提高学习能力、实干能力、创新能力和敢于担当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共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前生  郑矿文 《探索》2005,(6):47-50
执政合法性对于政权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执政党要获得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拥有必要的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发生了变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针对当前执政党面临的经济效绩合法性资源挑战所作出的战略回应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是衡量党的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执政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三种能力具备与否顺应潮流与驾驭时局的能力;发展生产力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团结、发动群众与组织、领导群众的能力."三个代表"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指明了方向.提高执政水平必须先提高执政者的水平,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执政水平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要高度关注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后面的体制问题;提高执政水平必须致力于党的领导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执政理念在整个执政理论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党的忧患意识的变化,党的执政理念也随之升华,即从执政强国理念、兴国富民理念到以人为本理念。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强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陈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其中很多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不谋而合.研究和宣传陈云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执政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纵观苏共执政方式的逻辑进路,从苏共执政方式的历史场域、苏共执政方式的扭曲发展、苏共执政方式的调整改革、苏共执政方式的歧途轨迹、苏共执政方式的经验教训5个维度透析苏共执政条件和执政任务,总结执政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