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内部人控制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化公司制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笔者拟从企业财务角度出发,分析内部人控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弱化内部人控制,优化资本结构,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建议和对策。一、内部人控制与企业资本结构1.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是公司制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然产物。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利益取向的双维性以及获取信息成本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企业经理人员或员…  相似文献   

2.
“唯内部人控制”:企业改革应警惕的问题○肖笃现代企业理论,提出过一个“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是指企业只由企业内部的人来控制,而失掉委托人控制的一种情况。在我看来,所谓“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准确说,应当是“唯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从我们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越发凸显出来。本文着重从企业家选择机制创新的角度探讨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一、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营者为了谋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可能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决策,这就产生了内部人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和东欧等转轨国家的私有化使其公司治理结构出现了所有权分散化、控制权集中化,形成 了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的企业实施破坏性战略,带来了严重的渎职与腐败。内部人控制局面是由经理人 员抵制、工人及工会的消极态度、大股东的消极作用及相关配套改革不完善造成的,要从产权约束和激励以及 外部约束与监控等方面控制内部人控制。私有化只是产权结构分散化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是在公司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由于内、外监督和控制机制的弱化使得“内部人控制”趋势日益强化 ,董事会独立性的强化对于监督和制约经营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段强 《新视野》2001,(6):57-59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公司企业由于实现了资本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因而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的使用者发生了分离。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公司股东不必都亲自经营、管理企业,而作为资本具体占有者及使用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资本所有权,他只是代为企业股东经营管理企业。然而由于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的利益的不一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及不能用完全合约来规定企业经营者的所有行为的话往往会产生企业经营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及滥用权力等“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无论是在西方国家公司企业还是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实践,首重论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内部人控制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公司的改革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治策。  相似文献   

8.
建立规范有效的治理结构,解决目前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和强化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提高公司制企业的运营效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必须改变“内部人控制”机制□张如仙中国的企业改革走的是一条“放权让利”的渐进式道路。在政府机构的职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通过放权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把权力逐步下放给企业,国有企业已经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相当程度的经营自主权...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产权主体多元化进展缓慢,国有股“一股独大”。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始股份制改革时,没有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国有股“一股独大”,造成企业产权比较单一。这种不合理的股本结构导致了多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股股东权力的执行机制不健全,结果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目标政治化或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滥用股东资产和公司资源,企业目标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二是这种股权结构刺激和便利了大量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三是公众股东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直接控制力。目前,我国在深、沪两交易所的股票发行总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企改制中"内部人控制"生成的问题,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继而引发一定层面的社会不满。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除了既有的市场治理机制中产权改革,更要注重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等非市场治理机制——制度层次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其绕不开的制度性问题,包括实质上的“国有制—政府代理”下不能解决政企不分,国家所有权约束无效,以及出现官员与企业代理人合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分析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民营化是一条比较可行之路,能最大程度地缓解上述制度性矛盾。  相似文献   

13.
现代股份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管理型控制.在现代管理型控制下的经理式公司中,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股东应采取何种监督和激励机制,来防范经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实现其财富最大化.在我国企业制度创新的进程中,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对本企业资产的占有与支配行为,即“内部人控制”,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寻租及侵占国有资产等问题大量存在,因此必须加速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新设计,以达到管理型控制下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三方之间博奕的均衡.  相似文献   

14.
徐小钦  刘璇 《学习论坛》2009,25(3):41-42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和平衡执行董事和经理权力的有效措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及改造后存在的"路径依赖"、"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名无实.因此,在我国企业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解决所有者虚置引起的企业管理不善问题,有利于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和更好地保障社会利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注意不能脱离中国国情;独立董事应具备相应的资格和素质;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完善独立董事的利益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国企分红制度有助于规范国家与国企的分配关系,建立完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国企分红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但现行制度存在分红范围小、比例低的局限,使得国企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加上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引致国企的过度投资及民众的福利损失。应充分考虑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从强化红利上缴的约束机制、弱化内部人控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等视角重构国企分红制度的宪政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企业不能拥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却没有看到企业也能对政府权威和资源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直接侵吞、浪费资源、优惠政策、“内部人控制”等。本文提出,政府与企业之间权力的严重不对称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总根源,而在“人治的法制”下的寻租社会、相机抉择以及官本位与贪文化的结合更是其中的具体原因。本文还提出了消除这一现象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话题。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受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所有者缺位”、外部控制手段弱化、社会监督乏力等问题,必须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形成监督网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公司法确定的“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即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企业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监督权和经营管理权制衡机制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但在实践中,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国企改革面临四大深层次问题 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一是产权关系还没全理顺,权责还不够明确。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三是企业管理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浪费严重、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比较普遍。四是企业退出通道不畅。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难以及时退出市场。   二、国有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企业难以搞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  相似文献   

19.
解决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应实现彻底的政企分离,政资分离,建立起能够选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国企领导人和激励国企领导人为"全国人民"股东创造价值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同时使国企与其他所有者企业平等竞争,国企不应享受在税收、信贷、资源、许可等方面的特权,由此才能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才能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使国企由"低效"转向"高效"。  相似文献   

20.
王金柱 《求实》2000,(10):38-39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彻底、不规范 ,即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没有实质性变化 ,政企不分 ,政资不分 ,政府依然凭借控股地位干预企业经济活动 ,并沿用旧的一套体制、制度和管理办法来管理股份制企业。二是不少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新瓶装旧酒” ,要么是“行政干预型”的 ,要么是“内部人控制型”的 ,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而处于失衡状态。三是一些企业在旧体制下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形成的“包袱”依然没有卸下。四是产权不明确导致的软预算约束没有“硬化” ,企业对市场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