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作为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才蓬勃发展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作为社会变迁结果的现代性及其导致的人的精神与本真性存在危机是旅游行为的动力所在,旅游是一种在现代性危机之下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寻求,对自己本真性存在的追寻,旅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现代性所造成的人的精神与本真性存在危机,旅游本身也正受到现代性功利因素的侵蚀。  相似文献   

2.
明代吕坤《呻吟语》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要像天平一样,称量物体时,物体上下动荡而衡杆不会随之摇摆不定,物体去掉时就空悬在那里.  相似文献   

3.
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以及尧斯的解释学美学是在"理解"(understanding)的共同主题下展开的,他们将传统哲学美学中的知性概念从服务于理性的工具发展为替代理性的新主题。但三者对审美理解的不同解释使得这一语词经过了从"技"到"道"的转变,凸现了其作为"存在"的非理性、主题性以及通往语言的过渡性特征,解释学美学的现代性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4.
郑东 《中国减灾》2012,(5):46-47
减灾文化是人类在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的抗争中认识运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知识能力的一切活动。人既是减灾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减灾文化的创造物。减灾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两种相互联结、且相互作用的特征显现。  相似文献   

5.
余卫国 《求索》2007,(10):125-128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文明的量度,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从世界历史的历史观高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以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人真正摆脱“理性”的控制和人对“物”依赖,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现代性道路,追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意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三必须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明代吕坤《呻吟语》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要像天平一样,称量物体时,物体上下动荡而衡杆不会随之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还有着鲜明的现代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 ,其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 ,以其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高度的融合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追求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论及人的感性直观的特征时,往往要例举镜面反映说明之,似乎镜面反映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其实镜面反映是虚假的东西。根据有关科学对人的感性直观的考察表明:人的感性直观具备远离镜面反映式的非机械性。因此那种用虚假的镜面反映去推想与说明人的感性直观的特征的传统说法,严格说来,是错误的。 人们之所以认定镜面反映存在,是因为基于这样一个最常见的“事实”,即:当一个镜面对着某物体时,人们马上就能够看到该物体的形象。既然在镜内看到了物体的形象,这形象也就是镜面对物体的反映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早期的物体系与消费社会理论中以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从现代过渡到后现代的意识形态.布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爆炸性激增的物体系密不可分.在物体系中,物被诠释为符号或符码,而符号或符码则构成了意义体系.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共时态意义上的,一种是历时态意义上的。这两种意义上的现代性是相互冲突的。共时态意义上的现代性要维持秩序,而历时态的现代性要摧毁秩序。现代性的两个根本性的标志,理性和主体性也是自我矛盾的。理性和非理性、主体性和反主体性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越是强调理性就越是激发起非理性,社会越是强调主体性就越是激发其反主体性。主体性本身就是反主体性的。理性本身就是反理性的。现代性中所凸显出来的这种矛盾是从现代文化的根基中引发的,这就是阿多诺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中表明的,同一性的东西必然会凸显非同一性的东西,现代文明越是把一切东西都纳入同一性的框架中,非同一性就越是突出。同一性会摧毁同一性本身,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所揭示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存在理论,是对现代性社会发展和人存在处境的深刻反思.它以人存在的完善性与整体性为目标.扬弃了以"物的依赖"为核心的存在方式,强调只有以价值目的论与社会道义论为人生的二重伦理维度.才能实现存在方式的跃迁.  相似文献   

12.
井海涛 《传承》2009,(24):102-103
人的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果。现代化过程的不同,现代性的特征也会不同。中国1919-1949年的现代化历史表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从革命过程中获得现代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获得现代性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3.
人的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果.现代化过程的不同,现代性的特征也会不同.中国1919-1949年的现代化历史表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从革命过程中获得现代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获得现代性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奇琦 《前沿》2009,(8):10-13
庇护关系并非仅是前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在现代社会中,庇护关系以政党庇护主义的形式存在。庇护型政党是现代性和前现代性的复杂混合体,其现代性体现在庇护交易的组织性、隐蔽性和交易者人格的相对独立性上,其前现代性则体现在特殊主义、等级差别和工具性交易等特征上。现代性更多只是庇护型政党的外在面目,其庇护关系的根本仍然是前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阿奎那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中隐含了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个证明过程可以简要表述为:一切有别于其本质的东西都是从他物中获得的;存在是一种非本质的东西;因此存在是被外界给予的。不可追溯的纯存在,就是上帝。这一证明是从存在和本质的概念出发的,因此是一个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视野下将中西文化论进行比较,呈现出各种民族性之特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诗礼一体化,注重伦理角度的把握,而西方文论主要属于认知的范畴,在此框架下,文艺本质观、价值观、艺术感受方式和艺术的形而上境界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同时,中西文论交流中存在着现代性冲突的压力、科学性体系的幻觉以及异质观点系统冲突。另外,对于中国文论在与全球化碰撞中也存在严重挑战,诸如各种民族意识的撞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就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力量的强度而言,现代性是一种话语。它建构了知识客体、社会主体和自我形式,建构了社会关系和自我框架。殖民话语和权力话语,是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愈来愈深刻地意识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相当程度上就是为现代性话语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呈现是历史演进和知识形态变迁的结果。法律现代性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理性工具,在其自我确证、自我展现的过程中,孕育了自己的对立面,弱化了自身的批判力。因此,重塑理性体系,恢复法律现代性的批判力,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追光动画《新神榜》系列作品典型地反映了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中视效与剧情的脱节现象,其症结在于技术性视效犹疑在两种视觉模式之间,一种是形塑主体中心的现代主观视觉模式,一种是超越主体中心的中式物观视觉模式。如何在技术性视效中弥合两种视觉模式、平衡现代性和中国性,成为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肯綮之一。国产动画电影应以中式物感精神为切入点,借助数字技术的镜头创造力,在现代视觉机制的“身体-世界”二元关系格局中扩展出“身体-物-世界”的三元关系格局,营构出“人观物”“物观物”“大观小”等丰富的视觉模式,延展出主体内在的自反、弥合与超越,从而走向中国空间精神所敞开的世界本源之域,表达更加深刻的现代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