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卫柏 《求索》2011,(9):81-83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湖南千户农民的个体特征对其土地流转的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农就业能力、非农收入、年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因素与农村土地流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增加流转农户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关键是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水平低,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转移就业缺乏有效组织和政策扶持,存在着制度障碍以及就业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大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形成长效就业机制,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有赖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从长远看,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机制应与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土地流转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调查枣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状况,揭示了我国当前土地流转进程加快、非农资本开始介入、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等积极趋势;同时指出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立法滞后,农地权属不清,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土地流转呈现农户之间自发转包为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总体偏小的特征;提出完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培植核心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板块,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配套机制等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业和经济收入.结论认为,从一个乡村农民非农就业的格局就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格局、行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农民的非农就业已经把农村与整个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农村的发展潜力主要不是在山村内部,而应该是在山村外部.  相似文献   

5.
二元金融结构背景下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景阳 《长白学刊》2010,(1):120-122
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项配套措施才能取得显著实效。要使中国农村金融走出当前困境,必须在制定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同时,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包括:给予农户土地永久使用权,促使土地向种植业效益更高的农户集中;发展流通性质的合作社,克服单一农户的市场弱势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对农村生源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给予适当倾斜等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运》2005,(4):47-48
作为上海的汽车产业基地,嘉定区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步伐。区内城市化水平已经并将继续改变着该区农村妇女的就业与生活方式。对500名18—60岁的农村妇女、主要是就业妇女的问卷调查发现:第一,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村妇女就业的主要方式:87.6%的人以非农就业为主,其余以农林牧渔劳动为主。越年轻非农就业率越高,30岁以下为97.9%,50岁以上为61.8%;学历越高,非农就业率也越高,小学为86.5%,  相似文献   

7.
《时代潮》2001,(5)
农村的税费改革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农民进城就业问题,农村教育投入问题,法律如何保护农民的土地?分散的农户如何实现产业化?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有责任——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农户分散经营的耕地制度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受到制约、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弊端。要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着力实行农村集体经营和个人租赁承包经营的耕地耕种制度,同时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耕地征用以及耕地侵权责任制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10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以"非农就业能力"为视角,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探索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青城镇344家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地要素对农户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及农户收入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土地要素条件对农户农业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对非农收入产生负向影响,而整体上对农户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对江苏、四川两省983名农村青年的问卷调查资料,以同地区的同龄非独生子女为参照对象,描述和分析独生子女的就业特征,并检验独生子女的文化水平与就业状况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职业技能状况更好,就业半径更宽,非农职业转移更彻底,但两类青年在就业比例和经济收入两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的教育优势强化其上述就业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在近几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创新扶贫理念,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各项政策保障。坚持"扶贫必扶智"理念。一是福建各地政府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贫困户技能培训常态化,完善技能培训及课程内容的全覆盖,提高了贫困人口素质,也开阔了农户视野。二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贫困农户就业创业,并为其提供小额信贷、政府补助等资金政策补贴。三是积极推动国家政策倡导的农村建设治理新理  相似文献   

13.
冯涛 《中国发展》2007,7(4):86-91
该文认为,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度框架内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迁。从内在机理看,农村经济发展是形成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内在动力。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关键条件,规模化经营的相对优势达到或超过农地使用权的交易价格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关键因素,土地产权制度的清晰与稳定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核心条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制度保证,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地使用权交易的前提条件。农地产权交易制度需要在产权制度、土地供给机制和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4,(12):1-1
目前,在我省部分地区,土地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出现土地纠纷,有税费改革后农民种田负担大大减轻的原因,有粮价上涨、土地收益增加的原因,也有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走了过场的原因。土地承包权是农民最重要的物权。完善土地二轮延包,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承包权,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紧迫需要,是合理流转土地的基础和规范农村经济秩序的关键,是对农村发展起长远作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给每个农户发放  相似文献   

15.
孟真 《人民论坛》2020,(9):102-103
加强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支持是关键因素。通过对陕西洛川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借贷偏好民间融资,没有明确的归还期限,但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非农经营农户还是依靠正规金融机构,农户的性别、固定资产价值、正规渠道贷款经历、贷款金额、是否购买农业保险等对农户借贷方式选择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7,(20)
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相当一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顺应这样一个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和农户保留承包权,愿意流转经营权的需要,国家开始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实行"三权分置",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赋予新型经营主体更多的土地经营权,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土地经营权流转直接促进了农业实现  相似文献   

17.
<正>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成创业人员培训0.6万人,再就业培训1.6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3.7万人。完成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雨露计划",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康庄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教育、农民健康、社会保障等“七大工程”,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以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健康工程为抓手,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养老保险、卫生医疗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形成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城乡统筹就业的…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在“长安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目前,农民的增收及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农民增收缓慢存在着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稳定,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扩大非农就业,完善农村的财政、金融、税收和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农民的各项收入。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下,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较低、技能缺乏以及社会支持网络单一等问题,单纯取消农业户口和降低落户门槛,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很难消除伴随户籍制度而来的就业改善和收入提升的障碍。研究认为,通过社会投资,增加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进而提升流动人口技能水平、重构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流动人口就业劣势和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