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股份制、合作制以及国有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经济过渡作用.过渡时期实行单一的所有制是违背历史和逻辑的,因而过渡时期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实行混合经济的历史阶段,市场机制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同现实的社会主义存在着差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经济思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股份制、合作制、国有制是过渡时期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因而过渡时期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混合经济的历史阶段,市场机制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除商品生产"的论断一直被学界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冲突。而愈演愈烈的市场失范现象和遍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正越来越深刻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理论难题。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是解决这一理论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特指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而象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的。现在有的同志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他们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年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主要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和同时取得胜利,胜利后可以把国内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全民所有,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但这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述的终结,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唯一设想。他们在晚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 ,有一种观点似乎颇有市场 ,也似乎比较顺理成章。这种观点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把目光移向东方时 ,改变了其早年一向坚持的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理论 ,而提出了相对落后国家可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正是马恩这一思想的实践硕果。更有甚者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据此进一步推理 ,企图把当前的社会主义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 ,乃至于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观点究竟是否符合马恩的思想 ?它是领会了马恩的主张 ,抑或是误解 ,乃至曲解了马恩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恳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①的性质超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能容纳的限度为条件的.由于长期受共产国际对民族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向社会主叉革命转变的"左"倾理论影响,建国后,毛泽东设想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力务件下,在短期内从小农的社会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并照搬马克思思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使其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陷入了小农平均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或想象中的"农村鸟托邦".本文具体分析了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差异,并从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怎样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问题上的理论分野来探索这两种社会主叉现产生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晚年历史发展的超越思想的历史考察,认为关于马克思晚年的困惑,实际上是研究马克思晚年学术思想的学者自己遇到的困惑,并把它强加给了马克思。文章区分出社会发展的两类不同的问题:一是基本规律,一是基本形式,而“跨越问题”,是属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问题。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基本形式分为依次演进和超越两种。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和《人类学笔记》的深入研究,提出马克思早年与晚年在史学研究方法论的不同:早期侧重逻辑方法,晚期则为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互补”。文章最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本质特色就是超越发展,与历史上以往超越发展所不同的是,我们是自觉地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是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公正掩盖之下的极端社会不公正为逻辑起点,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局限性为指向,主张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鲁文>引证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暴力革命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说的"过渡点",不是"资本主义股份制产权"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产权".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不存在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1.
周一平的新著<邓小平生平研究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对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邓小平生平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邓小平生平研究的学术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经仔细阅读,在有所获益的同时,也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万光侠 《理论学刊》2001,2(3):36-40
"世界历史"范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探讨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范畴,不仅对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本文着力分析唯物史观层面上的"世界历史"范畴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诸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世界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深刻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14.
由马洪武教授主编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是当前出版界难得的一本好书 ,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专著。第一 ,该书是一部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通史 ,填补了该史学领域的一项空白。首先 ,近年来各地出版了一些敌后抗日根据地史 ,也包括华中各抗日根据地 ,可是都是各自省属范围或地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史 ,如江苏省编写出版了苏南、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史 ,安徽省编写出版了皖江、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史 ,湖北省编写出版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史 ,浙江省编写出版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史 ,河南省编写出版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史等…  相似文献   

15.
康德历史学的思想,是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开创了在人类理性范围内理解历史终极目的之先验理性历史哲学的先河."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历史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它的详尽梳理,可以帮助人们透彻洞悉康德历史哲学的独特品格,彰显掩藏其中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党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述评,介绍了研究的概况及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小康社会”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理解和贯彻十六大精神,要在理论上明确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时代得到了进(?)本在全球的扩张使人类历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的完备形态;在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致(?)全球范围充分扩散、深化,特别是“冷战”后资本的寄生性、腐朽性更为露骨;“世界历史”历史(?)向极限发展,又在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上为全球社会主义准备着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建设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便是党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术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国家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学术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为在一个更为宏阔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视野下推进党史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战略性机遇。在这种情势下,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共党史学科体系,继续提升党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发挥党史研究资政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知识体系作出源自党史学科的独特贡献,就成为党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刊特设置“面向新时代的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笔谈栏目,以期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本期先行推出几位学者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