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11月,在东盟第13届首脑会议上东盟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东盟宪章》。《东盟宪章》强调“在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问题上……通过一体化推广东盟身份认同,以增强东盟大家庭意识和建构东盟安全共同体”。由此可见,东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整体思路是,通过东盟一体化构建东盟国家集体身份认同,通过构建东盟国家集体身份认同内化东盟诸国认知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并共享地区和平观念,进而达到实现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目标。建构主义关于安全共同体形成的“三个层级”假定对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东盟安全战略的演变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1月,在东盟第十三届峰会上,各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东盟宪章>,为达成建立安全共同体的目标奠定了法理基础.东盟安全战略经历了冷战前后两个发展时期.透析东盟安全战略的演变脉络,对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东盟宪章》看“东盟方式”的维护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东盟宪章》出台之前的背景以及《东盟宪章》自身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认为“东盟方式”正经历一场适应新形势的转型,除了维护东盟方式中的部分原则外,更重视“第二轨道”作用和“国家内部关系”规范,侧重向“机构健全、功能强化”和向“高效的法制化”转变。  相似文献   

4.
东盟成立40年来,在维护地区政治、安全、经济秩序和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和地区格局的变化以及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和复杂关系,要实现“东盟共同体”目标,任务还很艰巨。《东盟宪章》的签署,将对东盟应对内外挑战、促进组织发展、加速地区一体化、发展与大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适逢东盟成立40周年和《东盟宪章》签署,因此对东盟来说,2007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尽管遇到区域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2007年东盟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增长加快,个别国家进出口创历史新高,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获得突破性进展,东盟再次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点。展望2008年,东盟面临不少挑战,但从主导因素来看,从影响东盟经济趋势的动态因素来看,新的一年东盟经济有望获得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年10月23日,东盟第15届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东盟继2007年制定《东盟宪章》、2008年公布“东盟经济共同蓝图”、2009年3月出台“政治一安全共同体蓝图”和“社会一文化共同体蓝图”后,再次出台多项整合措施,但诸多迹象显示其困难增多,一体化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东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扩员阶段,当前只有东帝汶正式申请加入东盟。东盟接纳新成员的过程也是其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东盟宪章》的通过和批准,东盟对接纳新成员的规范要求也更加制度化,但也随之为接纳新成员设定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除了申请国必须具备东南亚国家的特征,还要具有履行东盟成员国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等。此外,东盟既有成员国基于自身和集体利益的考虑,在接纳新成员的议题上也越来越难以形成共识。东帝汶自2011年就开始申请加入东盟,也参与了东盟的一些活动,但目前依然处于审核阶段,距离真正加入东盟似乎还比较遥远。东盟接纳新成员的难度越来越大,凸显了东盟制度建设中规范模糊、执行较难、效率较低的困境,成为推进东南亚地区进一步一体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东盟成员国在2007年签署了一项重要文件《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这是东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叙述了东盟宪章的缘起,指出了其中的新意,东盟的运作效率和一体化程度将得到提升,东盟成员国的认同感将得到强化。为落实这一宪章,东盟还会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措施,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以使新的东盟共同体迎接未来地区格局变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试析东盟高度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宪章》的顺利签署表明,东盟各国正在努力改变东盟的松散状态,试图将其建设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地区实体。本文在考察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利益结构后认为,一个在经济上实现了内部高度整合,但在政治上仍旧保持内部多元决策机制的东盟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政治上较弱、经济上联系紧密但政治上相对松散的东盟对地区格局的冲击会相对较小。因此,对东盟当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应持欢迎态度;但对东盟未来的政治安全一体化进程,中国应保持高度关注,并提早与东盟进行良性互动,以维护彼此的合理利益和地区稳定,防止出现某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旨在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加强互助合作,保卫和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2012年正好是东盟成立45周年. 多年来,东盟历经各种挑战和考验.由于东盟各成员国间在紧密合作的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使得东盟克服了各种挑战.现今,东盟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区域性组织,东盟致力于在2015年建成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即: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2002年的东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东盟各国政局普遍较为平稳;经济上,东盟及其成员积极推动经济复苏和地区合作;外交上,大国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其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在反恐方面,地区性的反恐斗争逐渐步入正轨。 一、政治 东盟各国在2002年没有发生导致政局更迭的重大政治事件,约一半国家保持平稳运转的惯性;另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的东盟     
20 0 3年 ,东盟在政治、经济、外交、反恐及危机处理等领域 ,都发生了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大事件 ,这也将对东盟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新老领导人更替完毕2 0 0 3年 10月 31日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正式退休 ,副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继任 ,这标志着东南亚强人政治时代的正式完结。冷战结束以来 ,东南亚的政治舞台上先后走下 3位强人。他们分别是曾治理新加坡达 31年之久的李光耀 ,统治印尼长达32年的前总统苏哈托以及马哈蒂尔。这 3位领导人都是强势领导人 ,都建立了威权型政府 ,都把各自的国家带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首先 ,虽然都建立了…  相似文献   

13.
试析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东盟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它已经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但是作者认为,从这一构想的缘起到达成协议以及今后的实施,都将面临来自东盟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走向和未来,可称之为"东盟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正式成立,这是东南亚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东盟最早的6个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内部所有商品贸易的关税都将降至0-5%,6国的货物、资金和人员可自由流动。东盟的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将分别于2006、2008和2010年把关税降到这个水平。2015年东盟将全面取消进口关税,实行零关税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各国一致同意到2020年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设想。与自由贸易区相比,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它不仅要求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重要的还要求成员国逐步协调产业、贸易、货币和对外政策。但由于东盟内部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合作机制也存在不少缺陷,使得“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与评价,已经受到国际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东盟是中国最主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重要的经贸伙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双边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关系日显突出。因此,对东盟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盟外交新走向--兼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盟所在的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风云变幻中的一块“绿洲”。长期以来,东盟国家总体上保持了政治基本稳定,经济较快增长的好局面。在对外关系领域,东盟也积极进取,颇富个性和特色,是世界上一个外交活跃、成果丰硕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自东西方冷战结束后,东盟大力推行全方位、多元化外交,取得显著成效,同各类国家特别是亚太国家发展了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近一年来,为  相似文献   

18.
东盟崛起与中国东盟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转换过程中,国际舞台不断出现新生的力量,催生多元结构的形成和多极体系的发展。在亚太,东盟以其组织的不断壮大、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日益成为该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极。东盟的崛起与强大,对亚太的邻国形成新的影响,使之面临如何调整与东盟关系的问题。未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新课题。一、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合作与友好:中国与东盟关系重构的基石作为同处亚太的中国与东盟各国,无论在文化传统、经贸往来,还是在地缘政治方面,关系都十分密切。在构筑二者未来关系时,我们应首先看到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