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程序立法,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做出了相关界定,但相对简单、粗放,当事人参与程度极低。审前准备程序需要完善制度保障,包括强制诉答制度、诉讼失权制度、律师强制代理制度等。另外,法官释明对明晰当事人请求的内容及其诉讼目的,促进诉讼适当解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诉答程序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有"诉"无"答"和少"诉"少"答"两种形式,呈整体虚置状态,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又妨碍了民事诉讼效率的提高。从类型上,按照不同的标准,民事诉讼诉答程序可以分为权利型诉答程序与义务型诉答程序、通知型诉答程序与事实型诉答程序、静态型诉答程序和动态型诉答程序。我国民事诉讼应该建立义务型、通知型和动态型为一体的诉答程序。  相似文献   

3.
针对“先定后审”、拖延诉讼等现象,在民事诉讼实务界,出现了许多新观点,如:“弱化庭审前准备工作,强化开庭审理”、“推行一步到庭”、“起诉状一本主义”等。审理前准备程序有无存在价值?如有,应如何重构?这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受不同的诉讼价值观的影响,其实质涉及民事诉讼目的是追求诉讼效益,抑或是诉讼公正;是追求实体公正,抑或是追求程序公正。一美国及日本居前程序简介美国的民事诉讼采典型的当事人主义模式。其民事诉讼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诉答程序(Pleading)、证据开示…  相似文献   

4.
审前程序作为一个特定程序在民事纠纷解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我国审前程序的立法是滞后的,其缺陷体现在:诉答功能软化,争点无法在审前准备阶段形成;对当事人收集、调查证据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举证时限制度有待完善等方面.对此,应明确审前准备程序的主体,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审前程序;设立诉答程序,完善诉讼失权制度;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和证据调查制度;建立法官释明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附带民事诉讼是基于犯罪行为所引起法律关系竞合而产生的特殊的侵权赔偿之诉,是一项重要的诉讼法律制度。本文从其理论基础,实体构成要件和程序构成要件进行探讨分析,对附带民事诉讼的正确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第三人引入诉讼制度通过第三人引入诉讼的程序机制,实现相关联纠纷的一次解决,可以避免裁判之间的矛盾,节约诉讼资源和成本,并且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第三人引入诉讼之后,在已开始的诉讼中便存在原诉和第三人之诉两个独立的诉,这样当事人可以相互之间或向案外人再提出相关联的其他请求。研究考察美国第三人引入诉讼制度,对于完善和重构我国的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制度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的侦查与检察机关的起诉,是刑事诉讼中前后衔接的程序,它们的高效运作对法院审判乃至于整个刑事诉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由于警检关系立法定位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侦诉程序基本处于分离,牵制的状况,降低了审判前程序的诉讼效率,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不能脱离了现行的法律制度与司法状况,因此,既要确定改革的长远目标,从宏观立法和诉讼构造上实行变革;同时,现阶段也不能放弃改革警检关系的努力,可以在不改变法定诉讼体制构造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公安与检察机关的相互沟通,创设和完善一些形成侦诉合力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8.
民事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没有诉权而恶意提起民事诉讼,旨在损害被告或第三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其区别于恶意刑事告发以及滥用诉讼程序。规制和防范恶意诉讼不能随意否定当事人的诉的利益,剥夺当事人的诉权,需要建构一个符合社会变革需要的规范性诉讼模式。法官在自由裁量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司法克制和司法能动的最大平衡。对诉权的审查应由事前规制向事后监督发展,并建立恶意诉讼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检察权监督模式的转变,同时对审判风险的控制要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最大限度内认识恶意诉讼的本质特征,有效规制和防范恶意诉讼。  相似文献   

9.
小额诉讼制度引入我国《民事诉讼法》既是对国外先进制度的借鉴,又是目前我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小额诉讼程序纳入民事诉讼法无疑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但细读相关条文不难发现,关于小额诉讼的具体规定不但过于笼统,同时也存在诱发滥诉的隐患。此外,诉讼固有的局限性、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以及执行难等问题仍然存在。文章从新民事诉讼法为切入点,阐释小额诉讼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相关立法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程序标准定义当事人的概念,就有可能会出现不适格当事人存在于诉讼中的情形,为了妥善,高效率地解决纠纷,实现民事诉讼的目的,在我国立法中有必要重新确立和完善当事人更换制度,首先,更换当事人必须符合一的条件:一是要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二是有助于诉讼的进行,其次,更换之后原则上诉讼程序继续进行,但有例外.  相似文献   

11.
The theory of juristic ac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Code,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norms is 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Code of PR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uristic acts, this paper gave a detailed review of all the legal norms about juristic acts in the new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Code of PRC.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of PRC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definition of juristic act, the basic values behind i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and the validity system of juristic a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is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Code still needs second consideration or perfection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terminology, the effect of persons with limited capacity of juristic acts, the rules about the error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the adoption of rules aboutunilateral fals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validity system of invalid juristic acts etc.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rete and practical perfection plans, looking forward to be useful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the codification of other parts of the civil law.  相似文献   

12.
敦煌写本《寅年令狐宠宠卖牛契》(S .1 4 75号文书 )是对《唐律疏议》有关契约立法的民间实践。这件买卖契约文书以生命物为标的 ,约定了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及瑕疵担保规则 ,对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国民事立法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答辩状属辩驳性质的法律文书。根据原告对被告执法行为不服的不同事由,行政诉讼答辩状可以分为对事实认定不服的答辩状、对法律适用不服的答辩状、对程序违法不服的答辩状、对处罚结果不服的答辩状、对诉讼程序错误的答辩状。对不同类型的答辩状各有其制作的要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犯罪行为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 ,受害人不能提起赔偿诉讼请求 ,在《刑法》36条、《刑事诉讼法》7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2 0 0 2 ]17号《批复》中均做出了规定。本文通过对上述刑事法律、解释、批复的比较 ,认为上述刑事立法、解释、批复违反《宪法》规定 ,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应当予以修正 ,并建立适当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机制 ,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诉讼立法的一项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现行的立法对这一制度的规定已难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此制度的理论研究薄弱;二是法律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对其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和探讨,目的是从价值层面折射其理论光芒,以正确指引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从总体上看,是遵循民事诉讼的规律,依据民事诉讼的特点,总结审判实务中的经验,吸取理论研究的成果而制定的,具有务款多、规定细、内容新的特点。但是,对于如何界定“明显违背立法本意”和“严重违法行使管辖权”,该司法解释中的若干规定仍有探讨和商榷的余地,也还存在进一步改进、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民事速裁程序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速裁程序是我国在近年来的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为缓解人少案多的矛盾所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速裁程序的推行不仅能有效缓解法院办案压力,还对彻底解决民事纠纷有重要作用。因此,速裁程序有待于从基本内涵、历史沿革、法理基础以及与其他相关程序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此为我国速裁程序的立法设计和司法操作的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修改明确了检察建议是法律监督的法定方式,使之与抗诉成为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两种法定民事检察监督方式,将大大促进检察机关民事检察监督职能的发挥.然相关法律规定仍过于原则抽象,不仅给实践带来混淆和困扰,也会弱化检察建议的实施效果,因此要从检察建议的分类适用、程序规则、跟踪问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检察建议的制度及效力构建.  相似文献   

19.
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细化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适用范围,以期达到书证提出命令发现案件真实和追求实质平等的制度宗旨。但是限制性规定的缺位,以及明确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等特定内容之书证纳入制度的调整视域,直接造成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侵犯公民和法律特别珍视的特定利益,引发非理性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失衡。基于此,理当在坚持书证提出命令一般性适用之前提下,规定必要的除外事由,适当限缩其适用范围,并以严格限制下的秘密审查程序为补充,查明除外事由的存在,以更妥善的制度安排寻求发现真实与特定利益冲突之间的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20.
《民诉证据规定》对抗诉的积极影响有 :强化落实结果责任 ,当事人举证相矛盾 ,无法认定事实时 ,法院依举证责任判决一方败诉 ,不属错误 ;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 ,促进检察机关坚持原审案卷审查 ,弱化职权调查 ,排斥新证据 ;严重违反质证规则 ,应属适用程序法错误 ,强化程序公正观念 ;确立法律真实证明要求、证据裁判主义、自由心证理念和“高度盖然性”最低证明标准 ,审查抗诉也应遵循这些规范。消极影响有 :造成法律适用的冲突和混乱 ,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缩小了抗诉范围 ,且难以认定法官枉法裁判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