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众外交,西方称之为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的公众外交,即美国政府对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美国对东欧公众外交的巨大成功,使美国与苏联,美国与东欧国家政府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2.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以图达成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清醒认识。作者认为,战略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外交中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展望21世纪的国际格局,强调指出21世纪的世界将更加多元化,21世纪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国的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3.
凌胜利  杨光铭 《和平与发展》2023,(1):1-23+153-154
美国霸权护持不仅有赖于其经济、军事实力,也与其外交能力密切相关。总体来看,基于对特朗普、拜登两届政府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的外交理论对于国家政策的塑造和解释能力比较强大,但也体现了美国对自身的认知过度自信和对其世界霸权地位格外重视。同时美国的外交谋划也出现了战略失衡问题,即在战略目标与战略资源之间出现不相匹配现象。美国的外交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能力虽然比较完备,但因国内政治分化、领导人的执政风格和国际制度取向等原因,也存在不确定性。美国外交的协调能力在国内外都谋求强化其作用,不过这种强化需求也加剧了各方之间的张力,使得统筹协调的难度增加。美国外交执行能力波动与其外交资源投入、外交人员素质密切相关,也与白宫对外交系统的信任程度有关。鉴于近年中美竞争加剧并具有长期性,两国在外交领域的博弈也异常激烈,这使得我们对美国的外交能力加强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1995年美国外交回顾与展望张敏谦(一)1995年美国外交回顾1995年是克林顿入主白宫的第三年,与前两年相比,也是美国外交出现明显转折的一年。概括起来,这种转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克林顿1993年入主白宫后将近两年内...  相似文献   

5.
克林顿连选连任,新政府官员上台伊始发表了大量外交政策讲话,突出强调美国今后四年内要实现的六大外交目标。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广泛的外交手段,对付当前和未来对美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构成的威胁,巩固和加强美国的全球综合优势,维护超级大国地位;2.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和亚洲两大外交重点,并重视处理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以此推动美国的全球战略;3.美国的外交战略仍坚持“安全、经济、民主”三大支柱,保持了较大的延续性。在执行对外战略的过程中,克林顿政府将会受到长期牵制,因此无论美国如何调整政策,都难以改变目前的外交处境。  相似文献   

6.
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新保守主义是以美国新保守派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其产生是新保守派对现代政治、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的思想反应。新保守主义在国内问题上坚持倾向保守的观点,在外交上采取强硬的意识形态立场,推崇美国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要求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有一册题为“帝国以充作殖民地为目的收购北‘婆罗洲’公司所属领地计划一件”的文件,收录的文件大部分是外交史料馆所藏的“稻田新之助的英属‘婆罗洲’岛移居计划一件”(以下简称“稻田一件”),  相似文献   

8.
金波 《国际安全研究》1994,(3):23-31,58
本文以法理学原理为基点对国际人权的历史沿革、法律界定、运作限度以及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作者认为,国际人权作为一种新的权利机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国际范围内相互合作、长期斗争的产物,是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国际化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权利框架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国际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法律的范畴,它依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双重结合而存在,且由两者的双重限约而生效。各国国内法和现代国际法的相互协调和双重保障使国际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运作有效的权利形式一基于对美国“人权外交”理论依据的考察,作者认为,“人道主义的干涉”这一国际“例外”主义原则就是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而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有为现代国际法学家们所接受并纳入国际法的正式条文中,所以它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和权威。因此,美国“人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非法的国际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网络时代,美国以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新媒体为工具,通过网络公共外交和网络舆论攻击的“组合拳”方式,对华开展网络外交,其结果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形象和美国自身的影响都有利有弊。透过美国对华网络外交的实践与影响可以预见:全球信息争霸战将会走向白热化;国际社会在“自由”与“安全”这一传统对立命题的博弈中将面临更为深刻的伦理困境;全球文明融合与冲突的趋势将会在虚拟空间进一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胡文涛  郭振雪 《现代国际关系》2023,(11):104-118+155-156
外交叙事是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国国际声誉的塑造、传播和维护。面对特朗普政府遗留下来的美国国际声誉负资产,拜登政府以“美国回来了”的拟人化外交叙事打造美国合群遵约的国际形象,试图通过相对温和、正面的外交叙事积极修复与欧洲盟友的关系,重构美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外交叙事,为修复美国国际声誉进行话语铺垫。拜登政府的外交叙事对于美国国际声誉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成效,但终究没能走出高开低走的既往套路。但是,由于拜登政府外交叙事自身内在缺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引发的位置焦虑、国内政治的持续极化以及“否决式政治”盛行,其运用外交叙事修复美国国际声誉的前景不可能完全遂愿。  相似文献   

11.
强制外交与威慑一样,主要依靠武力的潜在运用或者说主要通过威胁使用武力,以达成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强制外交是冷战结束后一个引人注目的国际政治现象,该术语也是当前西方国际关系和战略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重要术语之一.本文在剖析西方强制外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冷战后美国所实施的两个典型的强制外交案例,着力阐释当代美国强制外交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扼要进行一些评析.  相似文献   

12.
外交理念是外交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从美国立国之日起,始终贯穿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构成了美国外交的特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对外交事务的看法虽然对立和分歧,但都是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彼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美国对哈展开了持续的公共外交。作为美国全球公共外交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密切合作,同时对哈萨克斯坦的精英给予了特别关注。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公共外交项目本质上是在向哈"输出民主"。对美国在哈的公共外交需客观评价,既要认识到它在哈国内的积极作用及其成效,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美国对哈公共外交的得失应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玉环 《东北亚论坛》2023,(4):50-65+127-128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内政外交的优先议题,对内推行气候新政,对外实施积极的气候外交战略,以此促进美国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维护美国国家气候安全、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全球领导力。在全球层面,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在联合国及七国集团等多边平台推动气候合作;在区域层面,美国将“印太”地区作为推进区域气候外交的重点,充分利用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东盟合作机制等小多边平台,提升“印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双边层面,美国以欧盟为重点加强同盟友之间的气候能源合作,同中国、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气候外交。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战略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之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使大国“绿色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气候外交战略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国内党派分歧、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或阻碍美国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美国同中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复杂演变也可能会制约其开展气候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府通过实施社会化媒体外交,进一步提高了外交效率,增强了外交透明度,获得了更多对外进行交流、实现接触、促进互动、加强影响的机会,对实现美国的公共外交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社会化媒体外交是一种"虚拟公共外交",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它并不能取代传统公共外交,只能是传统公共外交的有益补充。美国推行社会化媒体外交的一些思路、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霄巍  王甜 《和平与发展》2009,(6):1-4,50,71-76
“巧实力”战略是美国战略界针对近年美国国际影响力和形象下降、应对各种挑战力不从心的现实提出的,是一种通过综合、灵活地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实现美国目标的整体战略。奥巴马上台后,“巧实力”战略成为其外交政策与行动的指导思想,使美国对外展示出一种“乐于倾听与合作”的新外交姿态。但“巧实力”外交只不过是奥巴马政府通过灵活运用软硬两手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辛格是国际外交舞台上拨弄风云的高手,又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头号外交家,他推崇的“均势”外交给他带来了赫赫声名,并左右着那个时代美国的外交走向。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主要表现为:否定道义外交,强调利益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强调用力量均衡来维护美国安全,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是不“纯”的,它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成分。其理想主义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在美国外交史上 ,公共外交有过辉煌的历史 ,也曾一度丧失地位 ,近年重新崛起。“9·11事件”后 ,美国政府在反思“为什么世界憎恨美国”的同时 ,把公共外交视为“挽救美国形象”的战略法宝 ,试图通过公共外交改变国外民众对美国的看法。但是 ,在布什政府“先发制人”的强权政策下 ,公共外交显得苍白无力 ,它反映了美国现行外交政策的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际组织外交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作为大多数重要国际组织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美国对国际组织的认知却模棱两可,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上犹豫不决。文章以国际刑事法院为例对美国国际组织外交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美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奇特模式是美国外交思想观念中的固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非洲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是美国推行其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的一个有效武器以及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非洲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大棋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也是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从人权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人权与非洲民主化、人权与非洲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联系来剖析美国对非政策中“人权因素”的两面性本质,指出美国对非“人权外交”的出发点和实质是捍卫其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