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市房屋的拆迁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房屋拆迁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近期,由于物权法的通过和重庆拆迁"钉子户"事件的影响,公众对于房屋拆迁问题的讨论变得更为热烈。本文试图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以阐述法条规定的公共利益在实践运行中的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法学》2007,(8)
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是国家收回被拆迁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本质上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强制取得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将其定位为一种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民事关系,是存在合宪性争议的。同时,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并非处于"配角"的地位,政府应当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承担不作为义务和保护义务。北京酒仙桥拆迁案中所搞的"公民投票决定拆迁"和"同步拆迁杜绝钉子户"是不合理、不适当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并非一两个创新措施就能解决,需要从根本上突破制度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因为房屋拆迁所导致的矛盾和纠纷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缺乏对公共利益拆迁的明确规定,因而在程序上公民合法的房屋权利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明确公共利益的法律内涵,对于城市房屋拆迁予以程序性制约,是解决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建设,城市的发展必将进行新城区拓展及旧城区改造,也就必然会涉及房屋拆迁问题。近年来,我国房屋拆迁纠纷逐年增多,且有激化迹象。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房屋拆迁的法律性质没有进行相应明确的界定,立法对于房屋拆迁的规范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了不和谐的一面,本文主要浅析城市房屋拆迁中依据拆迁目的不同,分为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拆迁的相关法律问题,以此期望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房屋拆迁法律问题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房屋拆迁法律的概况前几个月.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案例震动了全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的重视和思考,这也暴露出房屋拆迁现行相关法律在实务中存在着很多缺陷。现行房屋拆迁法律规范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年)和一些相关的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如此火热的情况下,政府与房屋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借着"公共利益"之名,在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侵犯公众财产权利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基本理论,探讨其须符合的法定要素,总结归纳该制度在我国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从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政府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拆迁就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出现了拆迁户认为补偿不公正,而上访、起诉等事件,"钉子户"也层出不穷,从而暴露出房屋拆迁中政府角色的错位。本文以"重庆钉子户"为例,分析了政府的角色,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房屋拆迁中私人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侯雪梅 《法学论坛》2004,19(5):47-52
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城镇化的加速 ,拆迁纠纷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性问题。从我国房屋拆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来看 ,矛盾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拆迁人滥用公共利益侵吞私人利益的现象普遍 ;二是房屋拆迁中的政府角色定位模糊 ,因滥用行政权力干预拆迁活动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严重 ;三是拆迁补偿严重不足 ,民怨很大。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从合理保护房屋拆迁中财产权利的必要前提、保护财产权利的关键及根本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房屋拆迁法律法规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冯玉军 《中国法学》2007,16(4):39-59
近年来,房屋拆迁问题及我国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调整缺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屡屡发生于各地的恶性房屋拆迁事件更是将这项攸关民生与民权的核心问题推向社会转型的风口浪尖。在这些房屋拆迁纠纷事件中,政府、开发商、法院、建筑公司、社会公众都卷入其中,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以及商业利益交织在一起,矛盾纠缠错结,愈演愈烈,造成社会关系的高度紧张。本文旨在从法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现行拆迁制度的利弊得失,并结合相关典型案例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的各自利益关系进行梳理,进而对由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特别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基本法律调整下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进行博弈论和模式化的分析,揭示出当前城市房屋拆迁纠纷的法律困境及其根源,最后在总结经验和法律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现行房屋拆迁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法律对"公共利益"的简单规定给"公共利益"的滥用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的法律具体规定基础上,借鉴外国一些立法规定,在制度层面上提出了从立法解释的界定、完善行政程序和增加司法最终程序多方面结合解决城市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滥用的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星  冯忠明 《法制与社会》2012,(17):284-28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屋拆迁工作也在大范围内进行,其中,以公共利益名义进行房屋拆迁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本文借鉴国外关于公共利益的立法例,结合国内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公共利益进行解读,并从公共利益的视角出发提出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城市房屋拆迁按照被拆迁土地用途不同,分为"公共利益"拆迁和"商业利益"拆迁,两者法律关系存在本质区别。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代表人,在该两种拆迁中的职权也因此不同。相关拆迁条例对政府职权只作了统一的概括性规定、而未加以区别对待。为确切界定政府定位和职权,有必要明确区分不同拆迁性质、对其各自法律关系进行梳理,解决立法在此问题上的缺陷。这将有助于政府更好履行职责、有效解决城市房屋拆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的缺失是现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症结。而只有界分了公共利益,才能澄清两种不同的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以及解决能否设立许可、能否强制拆迁、如何救济等问题。因此,《条例》应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立法目的,并对相关条款追行修改。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燕 《法学论坛》2004,19(5):42-46
目前的城市房屋拆迁 ,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房屋所有人的房屋及其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政征收行为。现行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回避了宪法所规定的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法定事由 ,缺省了城市房屋拆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混淆了城市房屋拆迁的基本程序。应从下列三方面依法规范 :一是通过概括和列举方式依法科学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及具体事项 ;二是将公益原则、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明确确立为城市房屋拆迁的基本原则 ;三是依法确立并规范有关城市拆迁规划、拆迁决定、补偿安置、房屋拆除等相应的城市房屋拆迁程序  相似文献   

15.
李峥 《人民调解》2011,(3):35-37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逐渐增多,人民调解组织作为"第一道防线",应发挥"缓冲剂"、"减震器"的作用,预防和化解这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房屋拆迁矛盾纠纷类型当前,房屋拆迁工作中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有两大范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拆迁中物权的行政法保护,要求在明确公共利益范围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体系,以缜密的拆迁程序为主线严格规制拆迁规划、征收、许可等拆迁执法行为,以构建补偿安置制度为核心全方位完善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行政补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倪方雁 《法治研究》2006,(10):74-74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拆除旧城区的房屋及其附属物并安置和补偿这些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与拆迁相关的主要问题——拆迁补偿和安置,已经成为城市人民政府、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处理城市建设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成为影响城市社会安定团结的大事。此次《宪法》的修改给人们认真检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机,准确界定和衡量了公共利益。因此,认真检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作出适当的回应,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的实施提醒我们,"公共利益"界定的问题迫在眉睫,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法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才不会落空。本文以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案为出发点,引出《物权法》第42条中"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提出了"公共利益"范围界定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房屋拆迁改造过程中的纠纷日益突出。本文试图对城市房屋拆迁改造中的“公共利益”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杨金梅 《法制与社会》2010,(11):277-277
近些年,对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研究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为了防止公共利益在拆迁实践中被滥用,必须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予以明确限定,只有处理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才能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