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的“底线”是“保障”,民生的“上限”则是“改善”。设置民生的“底线”和“上限”不仪彰显党和政府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决心,而且体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民生的“底线”和“上限”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上限”,既要使民生得到保障而又不能仪仅停留和满足于此,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让法律与你同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在当前新闻实践活动中尤为常见。由隐性采访引起的一系列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多。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隐性采访,隐性采访要牵涉哪些法律,这是意欲进行隐性采访的记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是媒体获取新闻素材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媒体履行社会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隐性采访的不当运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新闻工作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应当严格坚持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操守,注重隐性采访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对采访对象隐私的不必要暴露,以保护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关于隐性采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论者从功利伦理的角度赞同隐性采访,有论者从义务伦理的角度反对隐性采访。有论者从表达自由的角度赞同隐性采访,有论者从保护隐私的角度反对隐性采访,争论颇多。本文将从伦理学和宪法之表达自由与保护隐私的角度,对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加以探讨,供学界批判。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为397983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均GDP的突破并不能改变“道德滑落”的现实。“不道德的血液”不仅流淌在某些商人的血管里,更是一些权力掌控者肆无忌惮地腐败和大行潜规则的源头,其结果就是社会道德底线一次次地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目前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方案,也是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政策底线。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未来应该在“一国两制”基本原则下,通过对“港澳模式’’的突破和发展,建构解决台湾问题的“台湾模式”。国家结构理论的视角对“台湾模式”的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也是在两岸统一问题上,比较符合两岸关系现状和双方共同利益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采访方式,有着公开采访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新闻媒体获取真实性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隐性采访使用不当,极易侵犯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引发法律和道德风险。在新闻实践中,如何规范使用隐性采访,避免新闻侵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意图 ,以“偷拍偷录”的手段进行隐性采访是否合法 ?以此种手段获得采访资料在法律上是否具有作为证据的资格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了新闻记者“偷拍偷录”行为的非法性及以此种手段获得的采访资料是一种以非法手段私录的视听资料 ,但只要它与案件的事实具有关联性 ,就应当具有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9.
隐性经济也称地下经济、影子经济等 ,包括隐性收入、隐性失业、隐性成本、隐性亏损等 ,是处于政府管理、监督之外 ,或者是背着政府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统称。它的存在形式与公开的、正式的显性经济不同 ,在政府的各种统计中看不到它 ,它是隐藏在各种公开的统计数字之后的经济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合法、不公开、藏身于“地下”的经济行为 ;有些隐性经济活动 ,虽然为政府的现行法规和政策所允许 ,但不能真实地统计和显示 ,不能正式地加以规范和管理。(一 )科研院所隐性经济现象建国以来 ,我国科研机构逐步发展壮大 ,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要树牢正确的“底线思维”观念,把运用“底线思维”作为提升能力的重要内容,提高运用“底线思维”的本领。  相似文献   

11.
“底线公平”是一种基于责任权利关系的公平,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公平。“底线公平”为社会保障个主体间责任的划分提供了“底线”,对以责任共担与分担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多元协调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道德建设从“道德底线”抓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是实施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需要 ,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也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 ,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措施 ,强化“道德底线”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商品房交易中,解约方总是力图为自己寻找正当的免责事由。从我国当前的立法、司法实践、法理分析及国外规则来看,正当解约事由中的“一方原因”不等于“一方过错”,“告知义务”应有底线,“情势变更”不能滥用。这样才能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避免商品房的炒作和投机。  相似文献   

14.
从概率统计的结果看,“刑事技术测谎仪”其测谎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能作为证据充分使用,只能作为证据的辅助性材料参考;其次,测谎仪与DNA技术有本质不同,不能同目而语;“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如果大面积投入使用,在其制约和警示下,一些论文抄袭、一稿多发、伪造等行为势必会减少,这无疑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效手段。然而,“学术测谎仪”也不是万能的,还存在难以克服的困境。对于那些改头换面、瞒天过海、自欺欺人的“隐性”造假者,“学术测谎仪”只能是望“假”兴叹。  相似文献   

15.
“底线”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行为操守,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称职的下线指标。党员干部要严于修身,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始终坚守做人底线、党员底线和从政底线,不越纪律红线,不碰法律高压线。  相似文献   

16.
底线思维是中央治港方略中的重要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忧患意识、底线意识、斗争精神、系统观念、转化意识等多重理论意涵和实践品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在解决香港前途问题和治理香港的具体实践中,均运用以特定目标为特征的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新时代治港方略,展现出深刻和丰厚的底线思维特质,主要包括:确立了全面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科学内涵的根本底线,明确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政权建设底线,坚持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法治底线,采取坚决斗争与积极建设相统一的底线思维,为保持香港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湖南畏罪自杀索赔案”引出了《保险法》第六十七条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司法实务中对该条中规定的“故意犯罪”和“导致”两词的理解存在争议,使《保险法》第六十七条的适用处于两难的境地,理论上对该问题的研究也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尴尬境地。单从技术层面或仅通过举证规则等手段试图突破这一困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应从研究问题的方法论上寻求突破这一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不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且对在警务机制改革形势下做好警务保障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精确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形势,我们对人的品德降退到一定程度后决不能再滑落的“临界线”问题即人的品德“底线”问题。进行了现实层面的概括描述和理论层面的结构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勾勒出青少年品德“底线”教育的“大平台、大榜样、大桥梁、大警戒”策略,以及“大环境陶冶、大身教示范、大专业德育、大拯救攀登”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隐性知识传播和整合的过程,“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是师生之间隐性知识传播和整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分析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和“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关系,剖析高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基于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的“教一学二考三”课程教学范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