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秋红  张海鸥 《唯实》2002,1(5):7-10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 ,是当代人类对历史上 ,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人与人的冲突失调所引发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它要求人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超越原生平衡状态、紧张对立状态 ,向人工生态平衡阶段过渡 ,以此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超越群体本位、个体本位 ,向类本位过渡 ,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在这两个超越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社会形态的超越 ,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使人类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自由竞争思想是其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则,揭示资本主义各种矛盾问题的社会制度根源的重要理论成果。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的产物,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导致了经济危机、相对过剩人口、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后果。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用自由竞争概念掩盖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矛盾的根源。自由竞争的加剧必将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共产主义是社会革命发展必然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恩格斯的自由竞争思想对理解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以在经济全球化中抓住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益问题的探索,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也使利益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表征的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了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对立,在使物的世界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世界得到了贬值.共产主义制度使人在自由联合劳动的基础上,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史观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种状态,即没有异化的本真状态、异化状态和扬弃异化后的状态、在青年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统一的,即人通过劳动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与人的活动相统一;但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仅成为与人相分离的存在,而且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共产主义作为对异化的积极扬弃则实现了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复归,这一复归最终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在人重新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与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解放有赖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这预示着人类社会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才有出路;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既取决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发展,又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预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本身的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工业革命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针对于此,马克思恩格斯从两对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在逻辑关系出发,阐述了解决两对矛盾关键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这也对当代中国解决社会问题以及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海燕 《求实》2005,(10):27-29
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概括来讲是两大关系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人)关系的和谐,而实现这两大和谐,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这两对矛盾。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要达到人与社会(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就要协调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要协调富裕群体和困难群体之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矛盾,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双方达到和谐统一,这就是解决矛盾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四川党史》2002,(2):1-1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都是在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就有了自觉的协调活动。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呈现出快速多变、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人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随…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涵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和谐。这四重伦理关系是反映当代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凸现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矛盾,进而亟需调节的、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关系。男女平等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伦理关系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协调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诸伦理关系,不仅能够促进男女平等伦理关系的协调,而且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推动妇女运动新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从思想上消除不利于妇女地位提高的各种障碍,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全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思维、实践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章  李志江 《唯实》2010,(8):71-78
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者。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否做到科学合理即人的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尺度,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和谐思想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普遍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身心和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要求人们“和为贵”,互相容忍,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思想;在人之身与心两方面,儒家重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要求人们重视生命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儒家的这些思想精神无疑对缓解和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失衡和矛盾提供了智慧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开发而不破坏,从而为…  相似文献   

12.
肖长富  高宝柱 《探索》2006,(3):10-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是建立起在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中,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关系格局;关键是确立健全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使矛盾能够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核心是建立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格局,努力塑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政治、精神、道德各个层面都得到发展的自身全面和谐的人;基础是确立人与自然自觉统一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关系,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一、环境道德的内涵与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意义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运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维度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得以确立的前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重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一项极其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国现阶段强弱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失衡现象日益凸现,部分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已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各级政府必须把社会公平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政府利益在本质上属于国家利益,它与社会公共利益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从社会结构上看,政府与公众、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在服务型政府构建中,恰当地维护政府利益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如何看待政府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赵科天 《探索》2012,(5):174-181
新世纪以来,人民内部矛盾又出现了新动向:在产生渠道上,分配领域的主渠道地位更加显现,特别是权力性利益矛盾凸显;在运动态势上,利益竞争中出现了底层维权抗争新动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流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运动形式上,在阶层竞争中出现了强弱两极对立新动向,特别是在社会结构转型背后顽固的逆趋势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在矛盾性质上,呈现出对抗性加大的新动向,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之间的对抗性下降了,但体制之间的对抗上升了,特别是经济体制与政体体制、公有制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基层政权与社会底层之间矛盾的对抗性上升了;在内部关系上,官民对立使人民内部主要矛盾明朗化。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利益关系是人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矛盾和冲突着重表现为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是社会历史现象。消解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矛盾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把共同利益植根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本质,通过扩展共同利益的社会空间,来协调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9.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构建和谐消费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指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其中,构建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朱光磊《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撰文认为,调整阶层关系是新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加了调整这一关系的难度,并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对显性社会矛盾和三对隐性社会矛盾。四对显性矛盾是:各高收入阶层与各低收入阶层的矛盾、各高收入阶层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各低收入阶层中的部分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某些低收入阶层之间的矛盾。三对隐性矛盾是:社会经济利益差别与政治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对现行体制和政策满意程度之间的矛盾、精神文明建设与贫富差距造成的观念情感“壁垒”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实现,都包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因此要在现代化和改革的旗帜下建立各阶层巩固的政治联盟。同时,解决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必须有新的思路,即对 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要采用过渡性的方法; 对于新型社会矛盾要采用新的方法;对于可能出现 的社会矛盾,要超前探讨解决的思路和对策。贫富差距与当代中国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