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人民政坛》2009,(6):5-5
据法制日报5月6日报道,修订后的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明确检察机关依法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对打击报复或者指使他人打击报复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经调查核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提出检察建议,移送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处理。对举报人因受打击报复,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名誉损害、财产损失的,检察机关应当支持其依法提出赔偿请求。规定还指出,最高检将就举报保护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娟 《人大论坛》2013,(5):41-42
为鼓励实名举报,辽宁省铁岭市纪委、市监察局日前制定了《关于奖励实名举报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今后凡实名举报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查实后将按相关规定对举报人予以奖励,最高可奖20万元。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出台举报办法新规定:严禁检察机关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情况;对犯罪事实了解不全而发生误告、错告或举报失实的,不追究举报人的责任。新规定还包括:严禁将举报材料和举报人的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举报单位和被举报人。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对匿名信函除侦查工作需要外,不准鉴定笔迹;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如果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柯汉民在中国2010年检察举报工作论坛上指出、要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举报人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3年前,他向警方举报了一起抢劫案,警方根据线索将案件侦破。不料,案犯竟然从警方眼皮下逃脱,并疯狂报复举报人,残忍剁下举报人的双手。罪犯被执行死刑,但举报人失去了劳动和自理能力。2010年7月,河南省政法委组织力量调查此事。此案背后,凸显我国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6.
举报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举报制度和保护措施不健全,造成举报人屡受伤害,扼杀了举报的积极性。鉴于此,国家应该加强机制建设,制定专门的法律保护举报人,实行泄露举报人信息问责制,建立中央直管的举报信息系统,完善举报人救助制度,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让举报成为人民监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七成立案侦查的案件源自举报。肃然起敬之余,亟待做好关爱举报人的工作呵。这是食品安全乃至整个社会安全的重要二环。某些地方曾出现的“公民举报贪官,举报信却‘回到’贪官手里”的怪象绝不能再冒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村官”职务犯罪问题较为突出,群众不断向司法机关举报但是,相当多的群众还不十分了解法律关于“村官”职务犯罪管辖的相关规定,常常出现举报“走错门”的问题,有时还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本文介绍的,就是郑州市惠济区检察院工作人员向举报人依法释疑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举报政府官员贪污腐败、贪赃枉法的行径,是每个中国公民的神圣权力。近年来,通过群众的举报,司法机关破获了不少大案要案。然而,在举报这条道上,举报人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沉重,有泪、有血、甚至是生命! 举报路上坎坷知多少? 举报,是群众或下级对上级领导存在问题的控诉和揭发,但常常会遭到被举报人的打击和报复。因此,举报人必然冒着很大的危险。一些腐败分子,在举报的路上,设下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沟沟坎坎。 打击报复,置举报人于死地。被举报人大多是在职领导,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们有能量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而且打…  相似文献   

10.
张君 《民主与法制》2010,(15):32-35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举报宣传周"活动,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力度日益加大。但是,近期河北省频发伤害举报人事件,着实令人忧思。  相似文献   

11.
依据法律,广义的“证人”包括举报人、证人以及鉴定人。证人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举足轻重,须臾不可或缺。尤其是举报人,具有使反腐案件侦破少走弯路,成本低的特点,且实名举报颇具有威慑力。当然,作证是公民为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但是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调权利、义务对等,证人对于安全保障的诉求就成了必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10,(3):122-123
4月1日,《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实名举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行。《办法》规定,举报人实名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及行政监察对象违纪违法问题的,将得到优先办理、及时反馈以及限时办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署实名举报须进行“二次反馈”:一是受理情况反馈,  相似文献   

13.
举报与保护     
时下 ,有一个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那就是有些知情人常常不主动“举报” ,而有关部门也对举报人“保护”不力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举报”与“保护”这二者关系的思考。据报载 ,已有人因“举报”而没有受到“保护”一事状告于法庭 ,以期受到法律保护。人人都知道 ,知情不报是有罪的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忍气吞声也不举报 ?这里除了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外 ,我们也不能不承认 ,我们对举报人的“保护”还做得很不够 ,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要对其进行保护。一旦知情人出于对自身及其家庭的安全考虑 ,也就可能知情而不报。事实上 ,由于我们的警…  相似文献   

14.
视点     
正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站开通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站日前正式开通,受理广大群众对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党员(不含中管干部)违反党纪问题的网上举报。对群众举报反映的有效线索将及时受理,并认真保护举报人个人信息。排污罚款取消上限12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开始审议大气污染防  相似文献   

15.
李松 《协商论坛》2013,(7):47-48
中纪委、监察部今年初表示":提倡实名举报,凡是实名举报的,优先办理,及时回复。"随后,各地各级反腐机关纷纷畅通了网站、电话、来信、来访等多种渠道,实施实名举报单线联系,鼓励实名举报。"反腐必须依靠群众。而鼓励实名举报,关键在于有效保护举报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认为",就目前而言,如何用制度为实名举报清障,以唤醒  相似文献   

16.
近日,陕西商洛麻池河镇一残疾村民赵斌年,因为举报本村一村民私砍林木,遭到被举报人的报复,他呼吁有关部门保障自己及其家人的人身安全。至于举报人身份是怎么被暴露出来的,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调查(《华商报》3月1日报道)。这一事件,再次向我们反证:立法为举报人撑腰已刻不容缓。作为一项宪法权利,举报不仅是公民履行监督权的一种具体方式,更是国家吸取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制度安排。实践证明,举报已经成为我国检察、工商、质监、税收等机关办案线索的主要来源。有资料显示,我国检察机关每年查办的贪污贿赂等案件中有7…  相似文献   

17.
保护举报权的民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员公民以举报方式参与反腐,是当今中国建设清明政治的一条重要路径。而数量居高不下的公民举报,在反映腐败情势、彰显反腐诉求的同时,也使公民举报权本身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有统计表明,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不同程度地遭受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这一令人忧虑的事实表明:如何保护公民的举报权,不仅涉及公民的权利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目前司法现状来看,举报人、证人不愿举报、作证已成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怕打击报复。这一方面反映出了人们的普遍心态,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现行法律和制度对举报人、证人权利保护的不够。因此,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建立举报人、证人权利保障机制,转变权力主体的司法理念,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田剑 《世纪行》2013,(6):25
本刊讯6月28日,省政协办公厅联络处组织15名省政协委员应邀参加了省人民检察院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该活动的主题是"完善举报制度,加强举报人保护"。省政协委员在省检察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举报控告受理接待中心、检察委员会会议室、司法检验鉴定中心、成列室等,观看了检察专题片,并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系统连线孝感市检察院举报受理中心  相似文献   

20.
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被宪法明确规定为权利,而对私主体的举报,法律则没有予以明示。从现有的法律来看,公民对私主体的举报不能笼统地定性为权利或义务,而应以具体事项来界定。在明确其性质以后,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应适当地使用该种举报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举报人和监督举报行为,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