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窃电行为应当认定为盗窃罪。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窃电行为复杂多样,有些行为方式从客观上看没有太大差别,但其行为性质却各不相同。对于窃电犯罪的认定,应当抓住行为对象这一要素,认清行为对象为电力本身、电费还是电费给付请求权,结合行为人取得财产的最终手段,正确判断行为的定性。  相似文献   

2.
法言法语     
《中国卫生法制》2008,(1):21-21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 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就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事项,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定程序,对既存事实或关系的确定、认可和证明。也就是说行政确认是通过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的、认定,对行政相对人既有的法律地位或权利义务进行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并以一定的书面形式予以表现。这种行为的效力及于从前,  相似文献   

3.
何峰 《法制与社会》2010,(15):276-276
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行为人对这一事实主观上是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以及不进行抢救被害人的行为。逃避法律责任和救助义务,这两者只要逃避其中之一就应该认定为逃逸。  相似文献   

4.
要正确认定犯罪,首先要查清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正确地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的什么罪,准确地确定罪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判处适当。根据国家法律以及司法实践的经验,需要查清的案件事实,是指行为人的行为、结果、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的手段、方法、时间、地点和故意、过失、动机、目的以及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等。  相似文献   

5.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经过公证程序证明的法律事实,除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外,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如果采取的取证方式本身违法,即使为公证方式所证明,所获取的证据亦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二、尽管法律对于违法行为作出了较多的明文规定,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法律更多时候对于违法行为不采取穷尽式的列举规定.而是确定法律原则.由法官根据利益衡量、价值取向作出判断。三、鉴于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为隐蔽性较强.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被侵权人通过公证方式取证.其目的并无不正当性,其行为并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同时该取证方式也有利于解决此类案件取证难度问题,有利于威慑和遏制侵权行为,有利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故其公证取证方式应认定为合法有效,所获取的证据亦应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四、被控非法安装、销售盗版软件的行为人,如果不能就其安装、销售的软件的来源提供相关证据.则应推定其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及发行权。  相似文献   

6.
顾名思义,“确认”就是确实(真实)情况的辨认(认定)。作为法律用语,“确认”是对特定法律事实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模拟法庭     
认定某人行为是否构成对他 人名誉权的侵害,应当根据受害 人确有名誉损害的事实、行为人 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 之间有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本案系由艾滋病误诊引出的名誉权官司。能否认定某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即根据上述四个方面来作出判断。 名誉权的损害事实是指某特定人的名誉受到了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行政机关的某些行政确认行为,往往直接涉及当事人权益,甚至应负法律责任,但因其或法律未规定可诉,或已过复议期限或诉讼时效无法胜诉,而成为不可胜诉行政确认行为。这部分行政确认行为,如果与事实的确不符,且成为案件处理的关键证据,如何处理?法学理论或实务界争议颇多。一、不可胜诉行政确认行为的认定行政确认行为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津地位、法律关系、法律事实依法予以确定、认可、证明、登记、批准、签证和鉴定等的行政法律行为。不可胜诉行政确认行为是指法律未规定可…  相似文献   

9.
李晓婷 《政府法制》2014,(27):84-85
近年来,违法用电、盗窃电能一直是困扰电力正常供应和供电企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电是特殊的商品、是无形物,不同于其他的有形物,这使得对窃电的查处存在较大困难,窃电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供电企业资产损失严重.本文从窃电行为的概念、相关法律规定入手,研究窃电行为的法律责任,找出供电企业在查处窃电行为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法律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为供电企业反窃电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对雇佣他人乱贴小广告行为人的处罚要从法律论证和事实认定两个方面去寻找合法性依据,法律上的论证要对法律进行适当解释。而对事实认定的过程,行政机关必须对其行政处罚提供充分的证据,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认定证据与当事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证书是国家公证机构依法对当事人申请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进行审查后,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文书。涉外公证书是公证机构对发生在国内的法律行为及有关法律意义的文件或事实向国外出具的公证文书.用以证明当事人的身份和有关事实情况。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精神,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的。所以民事法律行为从形式来讲可分为明示法律行为和默示法律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民事明示法律行为一般较易认定,但对民事默示法律行为的认定却常发生  相似文献   

13.
行为人A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国家扶贫资金,其行为已经符合诈骗罪的基本构成,可以认定为诈骗罪。这种认定的直接法律依据是1996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罪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根据《解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陈少青 《法学家》2020,(2):57-72,192,193
行为人利用虚假的权利外观实施表见行为,第三人对外观产生合理信赖,向行为人给付对价并取得相应财产,根据权利外观理论,民法对第三人财产予以保护,不利后果转由真实权利人承担。但是,刑法的价值取向、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以及法律关系强行转换导致的处罚漏洞,阻断了将该理论适用于犯罪认定的现实可能。在规范层面将财产损害分为损害发生与损害分配,刑民对损害发生的认定相互契合,均将第三人作为表见行为的直接被害人;与此同时,刑法对损害分配不作评价,在法律事实的相对性层面,刑民又各自分立。第三人是遭受财产损失的刑事被害人,在善意取得、表见代理的案件中,行为人通过隐瞒自己并非真实权利人的事实,致使第三人陷入认识错误交付财物,成立诈骗罪。  相似文献   

15.
惩治窃电有关刑事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志 《河北法学》2004,22(1):153-157
目前,我国窃电现象十分猖獗,单位窃电数量大幅增长,反窃电刑事立法比较原则、概括,不能对窃电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建议在刑法典中设立独立的窃电罪,将单位明确规定为窃电罪的主体。电力工作人员窃电的定性问题要严格依据电力工作人员的身份、所窃取电能的性质、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是主犯还是从犯等方面标准。正确运用"推算"方法认定窃电价值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可行做法。  相似文献   

16.
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就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事项,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定程序,对既存事实或关系的确定、认可和证明。也就是说行政确认是通过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的,认定,对行政相对人既有的法律地位或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7.
关于行政认定行为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认定行为,也称行政确认行为,在行政法理论上大多是这样定义的:行政主体依法对管理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进行甄别,给予确定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①或者说是行政机关对个人、组织的法律地位或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认可和证明的行为。②包含着上述基本含义的行政确认行为,在行政立法规定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广泛存在,并且以独立与非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行政认定的非独立形式,是指存在于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内的认定部分,是该行政行为中对于事项、权利义务、行为、关系等的认定或确认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说,它与每…  相似文献   

18.
何荣功 《华中电力》2023,(1):114-128
刑事诈骗是民事欺诈中的严重部分,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刑事诈骗的行为类型多样,具体构造也存在一定差异,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结合诈骗行为的具体构造展开。交易型诈骗中,作为交易对价的基础事实是否存在对于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具有决定意义。使用型诈骗的场合,应重视对行为人取得财物后的用途和资金走向的考察,以确定非法占有目的是否成立。财物用途和资金走向无法查清的案件,不能简单地认为属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格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应同时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特定资格以及财物的具体用途。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区分还要注意欺诈事实是否属于核心或者主要事实以及欺诈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
违法性意识:故意犯罪之要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定故意犯罪时 ,不仅应判断行为人是否对其行为事实有所认识 ,更应评判行为人是否具备违法性意识 ,否则行为人不应被认定为故意而构成故意犯罪。同时 ,违法性意识的内容应为对法意侵害的认识 ,而非仅停留在对形式违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络的商业化,网上的侵权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版权保护制度向网络空间延伸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西方有这样的谚语:“无救济则无权利”,即法律对权利采用何种救济方式,对权利保护而言,至为重要。侵权归责原则(criterionofliability),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它所解决的是侵权民事责任的基础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及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