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治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应高度重视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关于“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要论断,并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研究新世纪我国政治体制创新的问题。文章纲要式地阐发了四个问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政治体制创新;(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推进政治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推进政治体制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前如何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设想。阐述了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改革的目标和推进策略。认为新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以发展党内民主为突破口,采取“上下互动”的推进策略,建议设立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区,以“试点带动全局”的方法,来推动我国新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分析以往政治体制弊病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应当研究和解剖那个时代的观念、认识。毛泽东晚年在民主问题上的重大偏差,最重要的就是他只把民主作为手段而不作为目标。“大权独揽,小权分散”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晚年关于政治体制的基本观点和主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我国政治体制及政党体制的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与缺陷。“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种轻视法制态度主要是由政治需要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是无党制吗? 一提起多党制,人们往往认为这只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多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政治体制,而一党制只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我国出版的辞书和政治学书籍大都是这样解释的。试举手边的几种出版物为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把“多党制”解释为“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并立  相似文献   

5.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一切改革的“清道夫”和“卫士”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等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般说,经济体制决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当经济体制改革后,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很好地为它服务。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愈来愈显得落后了,迫切地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合理分权和对权力的制约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权力过分集中,对权力缺乏全面而有效的制约是我国现在政治体制的主要缺陷我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体制,它在帮助我国经济基础的建立和政权巩固方面曾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存政治体制,乃是那种高度集权的  相似文献   

7.
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最主要的弊端之一。克服这一弊端的基本方法,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各组织之间,实行必要的职权划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过几次权,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89页)进一步下放权力,理顺政治体制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组织在政治体制运行机制中的作用,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以工人阶级的三大阶级组织——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国家和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为基干构成的。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政治协商会议这个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和政冶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政治体制中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0,(5):45-45
沈宝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着力在以下两个问题上解放思想。一是要破除高度集权、排斥民主的传统观念。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最主要的是权力过分集中。我们的政治体制受这方面的影响是很深的。在政治上突出地表现为“官本位”根深蒂固,对此,我们要努力清除。  相似文献   

9.
最近,不少地方召开了“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一些讨论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也相继问世,现择其要点综述如下: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目标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中有较大分歧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亦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俄文中是同一个词组。在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为单一、完整的制度的概念,系由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3月第一次提出的,以此反映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成熟性的社会关系。1977年苏联颁布的新宪法首次对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了全面的说明,这一概念就作为国家根本法的调整对象被肯定下来。《苏联宪法》第九条规定: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方针,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我国政治体制的现状如何,近年来进行过哪一些改革、改革政治体制应取何种方针?对于这些问题,严家其同志的这一文章作了扼要的回答,很值得大家一读。  相似文献   

12.
陈源泉  魏方 《团结》2004,(2):29-32
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而来的政治参与扩大化及社会成 ,员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寄予了期 ,望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政党制。 ,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虽然在表达各利益主体的政治愿望时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也一直是各集团各联盟参与政治的传统 ,的合法的有效的渠道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面、 、 ,前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而政治文明概念的, 。“ ”庄严提出三个文明建设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及其实践吴敏在《炎黄春秋》2007年第7期发表文章认为:早在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就设计了一副科学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其核心内容是:传统政治体制以权力过分集中为“总病根”,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打一场“攻坚战”,要把党政分开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存在着某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误区,如“民主缓行论”、“民主急性论”、“融合论”等。走出这些观念误区是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前提。“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理念要求我们以理想的民主为目标,使民主的动力在政治现实中渐次生长起来,以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每前进一步,都直接得益于党的领导体制的逐步理顺和改善。人们虽然对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达到共识,但是在对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步伐,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此,本人拟就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关于“体制”与“制度”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要报告,这个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政治…  相似文献   

16.
陈伟 《理论视野》2008,(12):47-49
公共行政伦理精神是政治体制的“内蕴”和“灵魂”。要顺势把握新的发展预期,通过全面提升公共行政伦理精神这一软实力,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共治理主体的伦理素质、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善治”之道,推进并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责任政府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政府应该是对全体国民全面承担责任的“责任政府”。而传统理论将“责任政府”主要限制在“内阁制”政府及其政治责任方面,其內容与范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在社会发展加快,行政权在公共领域不断扩张,对行政权的控制越来越重要的今天,“责任政府”的概念应扩展到任何一种政治体制的政府,而其内容也应扩展到政治的人道义的、宪法的和其它法律责任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洪爱敏 《民主》2014,(2):10-12
随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民主党派以及民主党派干部作为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民主党派干什么?”、“怎样提升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等等,越来越成为许多民主党派干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实际上包含了关于民主党派领导干部自我修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权力三分”思想时下被普遍理解为“行政三分”。这一理解人为地缩小了其适应范畴。“权力三分”的涵义应该从管理过程的角度重新定义,将其理解成“管理职权三分”论。这种管理职能三分结构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有诸多不同,是适应于一切管理领域的治理结构。我国公共权力治理正面临“权力三分”政治体制改革趋向,需要在宏观政治体制上、行政系统内和执政党内三个维度上思考和构建“权力三分”制约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华丁 《瞭望》1987,(45)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提上日程。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这样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这样做。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分开。在这个问题上,据闻,有的政工干部说,党政分开,今后“没有多少工作可干了”,心头有一种“失落感”。 这是对党政分开的一种误解。 实行党政分开,根本目的是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是要削弱或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