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回归以来,美国从香港的政制发展、人权状况和高度自治三个层面介入"一国两制"的实施,通过颁布文件、外交施压、公开声明、利用媒体制造影响、支持香港"反对派"和资助非政府组织多种形式介入香港事务。未来,美国可能会相对减少对香港事务的官方介入,更加重视利用香港本地反对派和涉港非政府组织。就具体议题而言,2012年和2016年将是美国介入香港政制的关键时期,美将重点支持香港"反对派"准备参与选举;美国介入香港人权的议题将是废除香港立法会功能组别;美国可能重新立法以评估香港在美港关系中的特殊性以及香港的自治程度。  相似文献   

2.
《1992年美国—香港政策法》仍是美国对香港政策的基石.近年随着香港自身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演变,美国关注香港事务的层级有所提升,对民主、人权、自由等议题的表态增多,研究和关注香港事务的“小圈子”基本形成.香港因素逐渐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显性因素,但由于美国承认“一国两制”及中美之间尚有很多亟需解决的议题,香港问题暂不会成为中美关系中新的“麻烦制造者”.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经历了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菲美关系的加强影响了菲律宾亲美政治势力对南海问题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美南海政策对菲律宾的误导和菲律宾自身对形势的误判使菲南海政策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菲律宾国内政治等因素限制了菲南海政策的回调.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情报会议”与“国防大学”于1997年夏合作举办了“2010年未来展望研讨会”,与会学者、新闻界人士及政府官员探讨了未来的战略环境及美国之最佳因应策略。莫特·罗莱斯顿在美“国防大学”《战略评论》1997年8月号对该研讨会作了重点概述。摘介如下: 一、会议的结论是:1.美国在2010年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力与今日相比将日渐趋微。2.美国军力已无法因应逐渐成为主要战争形态的种族冲突与非战争行动。美国介入冲突的意愿将因政治上对于不合乎美国最大利益之战争伤亡的高度敏感而受到限制。3.美国将倾向于单方,而非多边性地参与全球事务。  相似文献   

5.
喧嚣一年多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造反派”和被精英视为“不靠谱”的特朗普成功逆袭,凭借选举人票多数而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反映出美政治、经济和社会深层矛盾,特朗普未来执政面临诸多考验.  相似文献   

6.
石建国 《东北亚研究》2009,(4):25-28,32
在近代朝鲜,发生了国名的英文拼写法由“Korea”取代“Corea”的问题。探索是何时、何种原因造成的,在华传教士创办的一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英文刊物——《教务杂志》的线索极有价值。它说明“Corea”和“Korea”用法的变更,是美国介入朝鲜事务,将国际上英语世界原本存在的“Corea”和“Korea”混用现象,逐步引向政治性方向造成的。后来,日本主导朝鲜事务后,接受了美国人的用法,从而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Korea”这一用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梅俊杰 《欧亚观察》2001,(1):27-29,43
美国在2000年不仅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总统选举.而且改选出了第107届国会。对于关注犹太事务的人们来说.美国大选年的这两项选举正好提供了观察美国犹太政治势力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格把对俄关系放在外交政策的第一位,同时积极与西方国家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美国从格独立后便开始进入外高加索地区,直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军事力量进入格鲁吉亚,为格培训军事人员,并开始介入阿布哈兹事务,在格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越来越明显,而俄美在格的争夺也愈演愈烈。本文阐述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关系的变化,以及格俄关系起落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增强了对台湾事务的介入力度,美国因素对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走向和岛内政局的演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台湾问题的"美国化"趋势明显.本文总结了美国影响台湾当局两岸政策走向的基本模式,剖析了美国影响岛内政局演变的3个主要案例,展望了美国对台湾事务影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香港问题上表态曾经较为谨慎,对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和做法以及中英之间的争执基本采取回避态度。但近两年来,美国不仅公开支持港英当局的错误政策,而且直接插手香港事务,对我施加压力。现将1994年以来美在香港问题上的言论和国会议案摘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中国履行中英联合声明 声称美支持“一国两制”政策,因其“能够确保香港继续其民主化的进程”并“享有高度自治”,中国能否遵守“承诺”,是“对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的考验”。美国要求中国“长期履行中英联合声明的政策”。 美国认为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是香港平稳过渡和在主权移交中国后保持高度自治的  相似文献   

12.
自苏联解体之始,欧安组织就积极地介入了中亚事务。对中亚事务的介入不仅历史较久,而且这种介入涵盖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既有各种正式、官方的途径,也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非官方方式。本文通过对欧安组织阿拉木图中心的工作来考察它在哈萨克斯坦的活动领域、工作重点、活动特征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情况,以此勾勒欧安组织的中亚战略。  相似文献   

13.
论美国选举团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团”是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独特产物 ,它深深影响着 2 0 0多年的美国总统选举 ,保障了美国政府政权的平稳交接 ,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与国民性民主原则相悖的缺陷 ,致使选举人票数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选民票数。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选举团制度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国总统选举政治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需要改革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辜振甫先生是惠安人,辜姓祖籍地在永春儒林后庙,他对永春有着很深的感情,而他和永春交往的佳话也在永春人中口耳相传。 “泄密”拍拖趣事 1999年3月31日,作为香港福建社团联合会台湾工商考察团成员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实业家周安达源先生,邱祥坤先生与新华社香港分社台湾事务部副部长陈式海3个永春人,在台湾海基会拜会了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大局已定,共和党在国会赢得自二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并在地方层面有所斩获。导致该选举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民对奥巴马执政的不满,而共和党竞选策略得当以及民主党在选举中存在先天不足等也是民主党此次败北的客观原因。此次选举形成的府会“强分治”格局,将严重影响奥巴马余任施政空间,对美国的内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湄公河次区域战略地位上升。奥巴马以来的三届美国政府均将水作为介入湄公河次区域事务的关键切入口,且在水治理议程设置、水治理网络构建、“可持续基础设施”倡议实施和“公私合作”等方面逐步推进,显示出美国政府在湄公河水资源问题上的政策连贯性,亦使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和湄公河国家水资源合作的重要因素。美国参与湄公河水治理对接了湄公河国家制衡中国和增强流域水安全风险管理能力的需求,但是美国的参与着力于“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对湄公河国家亟需的“硬”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美国参与湄公河水治理起源于“软制衡”理论和全球治理中的“霸权主导”思想,致使其从“美国优先”考虑出发,并在治理中嵌入美国制度和价值观,不仅没有充分考虑湄公河国家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求,也与东盟目前主导的治理范式存在不一致性,面临湄公河国家政治信任不足、私营企业参与意愿薄弱、“湄公河之友”伙伴关系难以有效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两党政治框架下,宗教、族裔因素通过政党认同影响总统大选.透过2004年和2008年两次选举,既可看到宗教、族裔因素的作用,也可看到二者的变化.对少数族裔的争夺将是未来美国总统选举的关键,民主党目前形势有利,但面临内部平衡、协调的挑战.由于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美国政治面临族裔关系紧张和政治极化加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从台湾大选看美国对台海两岸的“双遏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所谓的“战略模糊”政策 ,维持两岸分裂分治的政治局面。这导致陈水扁当局自恃有美国支持 ,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 ,陈水扁为了谋求竞选连任 ,抛出了“公投”、“制宪”、“建国”等一系列“急独”政策 ,公开了“台独”时间表。中国大陆对此做出强烈反应 ,两岸关系面临空前的危机。美国政府为因应台海局势变化 ,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深地介入了台湾问题 ,动作频频地对两岸采取了“双遏阻”政策 ,以维持两岸不独、不统、不武的局面。所谓“双遏阻”政策 ,就是美…  相似文献   

19.
冷战前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前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是后来的基础。18世纪末到二战结束,南中国海越来越多地涉及美国利益。二战前,美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有限,承担责任亦有限;二战期间,美国已深深地介入南中国海事务,南中国海对美国利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而决定了整个冷战时期乃至如今美国南中国海政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赵怀普 《国际问题研究》2023,(1):93-110+133-134
在大国竞逐印太背景下,法国也推出自身的“印太战略”,并将安全领域作为其介入印太事务的主要路径选择,目的是通过利用自身相对优势,加强对印太的战略参与,维护法国海外领土、公民安全以及经济战略利益,同时彰显法国及欧洲的战略自主,振兴法国的大国地位。从实施角度来看,法国以加强在印太军事存在为抓手,重视发挥海外领地的作用,同时借力欧洲对印太的参与,致力于打造多样化的印太安全合作伙伴关系。法国积极介入印太安全事务加剧了印太地缘战略环境与安全态势的复杂性,对中法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法国介入印太安全事务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