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雨龙 《实践》2010,(4):50-50
<正>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有必要透彻理解文化建设对社区发展的三大作用和意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实现社区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进行制度创新。社区的治理和善治就是我国在社会新形势下在社会基层进行的一种探索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和谐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实践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在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层面来认识。在对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研究上,深刻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社会治理相关论述,重新对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工作者在职能定位、工作机制、发展途径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举措,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充分认识当前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引导居民广泛参与、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深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创新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社区治理中的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等相关问题,进而探索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发展途径,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转型与创新,离不开村民的广泛参与和大胆实践。目前,北京农村社区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传统农业社区、城乡过渡型社区、迁移型社区和现代型社区。不同类型农村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取向、行为动机、参与效果和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开展乡村治理、推进居民社区参与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社区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营造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促进居民社区融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三社联动"作为当前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已引起多方关注,内蒙古B市D社区"三社联动"的治理实践表明,在单位社区的治理实践中,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政府等基于社会理性化逻辑形成了一致的社区发展目标,促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合作行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理性的发育,使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社区治理社会化作为医治社区行政化弊病的路径选择,愈发成为当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共识。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社会化已形成“嵌入式”和“内生式”两种实践样态。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视角,“嵌入式”社区治理社会化依赖社会组织实现社区外部社会性要素的集聚,“内生式”社区治理社会化依赖社区组织实现社区内部社会性要素的盘活和整合。“嵌入式”社区治理社会化形成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内生式”社区治理社会化形成社区组织治理体系。社区治理社会化的两种实践形态日渐耗散着现行社区治理结构与体系,带来了社区社会性资源内外区隔的困局,阻碍社区治理社会化制度优势的发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社区治理社会化亟待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从分治到融合的社区治理社会化的体系之变。社区治理社会化的融合样态旨在型塑整体性治理体系,深化和拓展居民自治,更好地将社区治理社会化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并且已经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社会发展必须在利益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城市社区发展同样需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谐.城市社区发展基金可以为城市政府、银行、社区治理机构和居民提供利益激励,推动他们服务于社区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区福利,具有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会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行政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在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规范政府行为,明确社区各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在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林莉 《学习论坛》2020,(5):69-77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区管理与治理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城乡融合型社区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交替主导下依次体现为国家主导范式、社区自治范式和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下的共治协同范式。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制度变迁下的范式转换,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之下,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共治协同意味着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互融,需要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互融来调节共治的角色冲突,实现新的定位;通过强制性与诱致性的互融,化解共建的价值对立,实现新的调和;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互融,突破共享的制度障碍。这种互融最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在城乡融合型社区的共治协同中实现均衡状态:一方面,应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与党员的特色建构多元主体均衡的格局;另一方面,应从法治保障完善出发,激发制度变迁中强制性动力与诱致性动力共同发挥作用,将“话语的制度”转变为“实践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型社区共治协同。  相似文献   

10.
抓社会主要矛盾,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十分重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估计和研判,在中华民族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中既不断实现理论的巨大突破,也持续取得实践的巨大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曲折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围绕主要矛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出发,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规律,奋力探索既符合中国特点又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入新时代,探讨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演进历程,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