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何卫平  刘滨 《求实》2017,(6):54-64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都离不开对"政社互动"关系的探讨,"政社互动"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而政府购买服务的兴起恰为"政社互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以"政社互动"为切入视角,对C市W区政府购买服务过程进行解构发现,"政社"在互动过程中暗藏陷阱,即存在"异化合作""组织趋同""合作内卷""行政依附"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政社互动失灵"。由此,政社互动陷阱的生成逻辑根源在于购买服务实践的双向形塑,理想形态是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形成一种合作治理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求实》2021,(4)
在"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社会治理范式转型背景下,"政—社"以何合作替代"政—社"何以合作,成为"政—社"合作研究的重心。研究发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村级组织和农村居民等构成农村环境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其分别遵循科层关系下的行政推进、竞争关系下的契约合作、社群关系下的自愿合作以及熟人关系下的道德约束行动逻辑。借助扁平化、透明化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多元主体的差异化行动逻辑相互调适与耦合,形成了主体间双向互动与传递的反馈型关系。结合"三清洁"五级联动工作体系,"政—社"合作主要通过宣传动员、道德约束、物质激励、行政推进和契约合作机制来实现,政府在合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强调合作机制的组合化运用。但由于政府压力型体制、"条块化"组织体系与理性化官僚、农民整体素养有待提升和社会组织独立性不足等原因,农村环境整治内生性动力建构不足、市场化运作流于形式和整体性发展思维有待进一步拓宽。破解上述困境,需要继续深化服务型政府转型,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进而优化"政—社"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3.
不合时宜的单一治理、日益壮大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治理理论等,都在宣告——"合作共治"的政社关系将是其改革的最终归宿。合作共治的基础来源于理念的一致性、优势的互补性、合作的长期性。合作共治的类型包括项目型、替代型、互惠型的合作共治。"合作共治"作为政社关系范式变迁的新方向,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第五个现代化"所必须的一种社会治理关系架构。  相似文献   

4.
政社合作是创新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构建制度规则、个体偏好、算计过程的分析框架,城市社区服务中政社双方的主体理性可以被激发,其背后也存在一定的行为逻辑。政社双方巧借正式制度传递确定信息,利用非正式制度维系与强化合作关系,实现了既定偏好的优化排列与阶段化分解及兑现,有意识地策略性博弈进行成本评估与最大化交易。政社合作共同形成的整体行为策略表现为渐进调适、能动联络与博弈均衡。社区在政社合作中凭借双重属性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的建制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上官莉娜  徐云鹏 《求实》2024,(1):57-70+111
“乌卡时代”,厘清政民合作治理过程机制对于实现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政民合作治理的前因条件与合作绩效,却忽视了对中国情境下政民合作治理过程的分析。鉴于此,以合作治理理论为基础,立足政民双主体视角,构建了基于公共安全政民合作治理“合作动机—行为过程—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解释模型。公共安全政民合作治理是政民双方基于各自的合作动机,通过利益互融、资源互补、协调互动、信任互惠、成效助推,最终实现价值共创的循环迭代过程。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释放推动政社合作的积极信号,地方政府也逐步拓展政社合作的意愿,政社合作已然是地方治理中的一种制度化行为。作为一个非显性指标和彰显度不高的治理策略,政社合作对地方政府隐性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制度性增值概念的引入,指出地方政府推进政社合作的隐性目标是为索取制度性增值,并为此采取寻求政策支持的策略、调动资源的手段及动员性效率主义技术路径。制度性增值并非所有地方政府都能均衡地得到或有效地分享,取决于不同地方政府对政社合作的制度理解力和实践行动力。  相似文献   

7.
政府购买服务是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之举,独立而平等的合作双方是购买关系成功的前提。在我国服务购买的制度实践中,独具特色地形成了政社依赖关系。这种政社关系的发生机理主要体现在:历史维度的政治文化原因,现实层面的压力型体制模式,国际经验的"行政权社会化"的治理变革,心理效应中的关系强度影响合同绩效。这种政社依赖关系不利于合作绩效的提升,因此要从逻辑起点、发展方向、行动指南、合作形态等方面为政社关系指明应然路向。  相似文献   

8.
河长制是自上而下在全国推行的水环境治理创新举措,目前"互联网+"技术在各地的河长制中应用越来越普及。S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水环境治理场域下技术与制度互动的典型个案。"S河长管理信息系统""S河长APP""S治水投诉"等技术平台在S市河长制中的应用,为纵向层级的信息流转和业务联动提供了通道,也为打破"九龙治水"格局提供了可能性,还为公众参与治水提供了便捷的进入渠道。然而,技术嵌入协同治理是有执行边界的,这种边界促使行动者选择与现有体制架构有很大近似性的技术框架,采取一种任务协同而非数据协同的行动策略。与此同时,技术平台无法解决协同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技术执行难以促进协同治水的共享理解,技术更无法解决已有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技术也只是选择性地开启政社互动和公众参与的机会之窗。因此,协同治水格局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对技术进步逻辑与政治逻辑之间的内在冲突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和优化信息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三社联动"作为当前社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已引起多方关注,内蒙古B市D社区"三社联动"的治理实践表明,在单位社区的治理实践中,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政府等基于社会理性化逻辑形成了一致的社区发展目标,促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合作行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理性的发育,使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正>一、贵州推行"河长制"的治水成效(一)治水组织机制逐步完善,形成庞大而有效的治水网络体系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的组织机制建设工作,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挂帅省级总河长。为了对涉水部门的权责分工和业绩考核实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分配,以五级河长体系和四级"双河长制"、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召开河长制部门联席会议、实行多部门综合执法等组织机制建设为突破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6,(3)
"三社联动"是社区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在实践中形成了"社会组织委托型""社工机构服务型""项目指导型""社区内部发展型"等模式。其中,项目指导型是试点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政社合作培育社区治理组织;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联接各类联动主体,形成联动服务模式;三是采取项目化的运行方式。项目指导型"三社联动"虽然取得了诸多效果,但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政府控制偏强、社会自主联动偏弱的缺陷,尤其是"民非"类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直接合作有限,导致其在社区治理改革方面的成效不足。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果,应通过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构建社会组织合作网络,形成社会力量间的自主联动,释放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12.
基层治理现代化包含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方面内容。基层治理体系是基层治理的制度框架,基层治理能力主要是基层政权治理能力。我国基层治理改革先后经历了政社合一、政社分离和政社互动模式的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的基层治理改革都是为了实现基层稳定和国家发展。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层治理变革提供了思想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贵州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推动贵州教育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西部地区教育综合改革探索经验"。五年来,贵州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建设了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广州市开始深入推进"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及面貌建设,这一城市治理行动有助于城市外在形象的提升,开启了广州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未来广州"干净整洁平安有序"治理目标的深化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基层治理、城市政社互动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具有环境治理整体性和行政区划分割性的特点,在合作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和利益结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是否具备合作意愿。治理成本、政府政绩理念、利益分配机制对政府合作意愿、合作行为会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要不断提高政府在跨域生态治理中的合作意愿,需降低合作交易成本、规范利益分配、完善补偿机制、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吴勇强 《唯实》2020,(2):67-69
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紧紧围绕生态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全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为抓手,积极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资源管理、水景观塑造"五水"协调发力,全力推动"护一城净水、绘两湖画廊、显水韵灵秀",探索出一条具有高淳特色的治水兴水、活水亲水的新路径,描绘出一幅"河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7.
政社关系是影响公共治理失灵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从政社关系视角研究公共治理失灵的成果不多。目前有关研究多以界定清晰的公共治理概念为基础,在未形成一致认同的概念大背景下,盲目定义易导致文章内容偏颇。基于此,可以从政社关系出发,对公共治理概念进行梳理,选取构成公共治理的四大核心要素,即行动者、关系、方式与目标,在四大基本要素叙述中分析政社关系是如何致使公共治理失灵的,并给出制度建设与公共精神培育并举、政府还权与社会承权并行、分工与协作并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将“合作共治”的政社关系作为一种创新型策略提出来,既是为了适应制度环境变化、权力结构调整和组织使命趋同的现实需要,也是为了破除绝对权威崇拜、自身能力不足、警戒防范态度和法制保障滞后等制约因素的困扰。鉴于“合作共治”的政社关系并非自然生成,则需要从“合作共治”的前提——意识的培养、基础——互信的构建、核心——权责的明确、保障——法制的完善等四个维度对其实现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合作治理视域下的政府转型与职能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社会风险度的骤增和危机事件的频发,预示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呼唤着建立起一种基于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相较于以控制导向和集权导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治理模式,合作治理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平等地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在合作治理中,政府类型将会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转型,服务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将不会沿用管理主义的控制导向,而是建立起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合作地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引导合作的实现依赖于政府治理工具的创新,尤其是有效地运用平台建设和服务支持等新型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