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该理论蕴含着三层意蕴:真,合规律性;善,合道德性;美,合目的性。从真、善、美三个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真、善、美统一的路径是指导我们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搞好“三讲”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代表”包含了“三讲”的具体要求,“三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坚持讲政治,保持党的高度统一和行动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讲学习,努力掌握当今社会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和科学文化知识;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讲正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大优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应用文体作用的特殊性出发,对其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内容之“真”、“善”和形式之“美”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实现其“真”、“善”、“美”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因以不拘一格得人、不求全责备用人、推诚布公纳谏而使唐初之世成为史上少有的治世.其治世的成就与其得人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治世理人的实践中形成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才行俱兼、任使得人”,“任人以才行、待人以公正”的得人之道.  相似文献   

5.
代表先进生产力意味着物质文明,也就是古代文化之“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文明,即中国古代文化以“变”求“通”的“道”之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追求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讲的道德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相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统领地位,是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入海德格尔,近来有“海德格尔与天道”“道家与海德格尔”等文面世,这些文章内容有很多商榷的地方;海德格尔确实了解老子及禅宗思想,但有人据次此却大做文章,殊不知,已谬之千里矣;老子的道生万物之道,与西方的理念、实体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典型的存在者,是海德格尔所拒斥的对象;“道”与“存在”不在一个层次上。海德格尔立足于此在之人,路径近似于儒家;其思维模式颇有东方传统的模糊性、整体性、直觉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为学方法接近佛家的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如海德格尔推崇现象学的“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歌德语)。  相似文献   

7.
郑维铭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今年第三期撰文认为,人生美就是人的活动所显现的人类向上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引起人的美好情感的人生现象,作者认为,真是人生美的基础,善是人生美的前提,人生美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人生美的结构大致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人的外在美。它指人体美和装饰美。这些美从本质上看都以社会性为基本属性。2、人的内在美。即人的心灵美,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情操、人格国格、智慧才能等内在世界所显示出来的美。3、人生的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构成了人生美的重要内容。因为劳动创造体现了真与善的统一;劳动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使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辩证观论美与善、美与真 ,以及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 ,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他提出的”有无相生”、”道—气—象”以及”玄妙”观点 ,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理论和范畴。他对美本质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认识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左传》辞令之美,为历代文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荀崧称之“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①吴楚材、吴调侯赞道“辞令妙品,洵不多得”。②今天,我们若从语体风格的角度来看《左传》中涉及各诸侯国外交事务所用辞令,就会发现这些属于外交语体的辞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二者虽可单独出现,但临床往往噎膈并称。 噎膈的病理,历代有不同的说法,《局方发挥》认为系“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道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据此,道当是脱于物外又凌驾其上的精神与理念。道即精神。大学之道,即大学之精神。唐代崔憬释道云:“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外,即道是也。”可见,道在扶外,道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导向与支配的功能。由此,大学之道于大学之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道可道,非常道”,故探讨大学之道实非易事,笔者不揣浅陋勉强为之,发表一筅之见。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非常重视人格的和谐、均衡。其和谐的人格素质集中表现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政治人格;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交相辉映的道德人格;既为真君子,又为大丈夫,“真君子”和“大丈夫”集于一身的志向人格;乐观自信和意志坚定有机结合的心理人格;才华出众、智慧超群和以诚为本相得益彰的智慧人格;欣赏美、创造美和保护美有机统一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4.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相似文献   

15.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二战后在西方世界风行的政治学流派 ,其核心方法论原则便是它的“价值中立”论。政治学研究既不应当绝对地“价值中立” ,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 ,它应当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而且建立在“价值中立”原则基础上的所谓政府中性化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观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政府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 ,而政府作为国家的一种权威性公共管理机构 ,其履行社会职能、实施社会管理 ,从根本上讲还是为统治阶段服务的 ,政府不可能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坚持大道理与小道理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但问题是如何讲大道理。目前,在讲大道理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虚实脱节比较严重。有些政治教育,务“虚”性太强,空话连篇,不切实际;有的做思想政治工作,不看对象,一味说教,有病无病都得吃药。这样,大道理成了空泛、僵化的教条,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大道理与小道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朱熹解《易传》“ 利者义之和”“ 利物足以和义”,不仅讲“利物”与“和义”的统一,强调“利物”之重要,表明对于利物、利人、利天下百姓的重视,而且由此进一步讲义利的相互联系,讲“利不是不好”;同时批评《苏氏易传》“义非利则惨洌而不和”,反对把义与利并列为二物,反对惟利是求。在此基础上,朱熹认为,对于利,既要从义利关系的层面看,又要从利害关系的层面看;既讲“利不是不好”,又讲“以利为心则有害”,反对求利之心。这一思想不仅在后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今天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审美、伦理等不同的维度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亦即:思辨之美;融通之美;伦常之美。思辨方明理,融通为至道,伦常乃大德。解读“和合”文化的审美质素,与时俱进地认识和接受“和合”文化,于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必定有着借鉴与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精神,也是邓小平发展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因此,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发展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对于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实质与理论依据,真正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本质属性与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剖析、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