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华 《今日海南》2013,(4):38-39
乡村游是一项民生工程,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离乡不离土,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还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美丽中国的昭示下,海南绿色崛起为琼海发展乡村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挖掘琼海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游将成为琼海经济增长的引擎。乡村游具有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2.
乡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是泉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载体。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如何在巩固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在农村实现"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的要求是泉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大》2012,(1):80
查查水电费,看看交通堵不堵,订个电影票……城市生活手机轻点wap.zjicity.com点击wap.zjicity.com,走入"无线城市"2011年12月,由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建设的浙江省无线城市应用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并对全省公众正式推出,浙江的移动用户只要用手机登录"wap.zjicity.com",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公积金、水费、电费、煤气、话费等各类公共事业信息,缴付日常账单,或者查看全市的公共交通信  相似文献   

4.
《今日浙江》2011,(19):64-65
在宁波举行的首届中国智博会现场,中国移动向来宾们展示了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应用,昭示着未来的种种无限可能。乍活在无线城市中,只要一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解决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你可以手机直接订购电影票,享受商家提供的优惠和服务、用手机查询水电煤气等费用、在家享受专家问诊……曾经在科幻片里才能看到的时尚便捷的高科技生活方式,信息化技术正在把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由奇思妙想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陈耀 《今日海南》2012,(2):36-37
乡村旅游≠"农家乐" 乡村旅游在我国常被误认为是档次不高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在国际上是比较时尚的特色旅游产品。它源自19世纪中期欧洲贵族阶层到乡间度假的风潮,是非常"阳春白雪"的休闲活动。19世纪初,一批欧洲贵族虽在城市享受繁华,但有时也怀念乡村安静、悠闲、浪漫的田园生活。很多贵族在乡村有庄园,他们自己或者带上朋友一起到乡间庄园度假游乐,由此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乡间度假,逐渐形成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6.
岑乾明  宋卫琴 《求索》2010,(9):100-102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的钥匙。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顾益康 《今日浙江》2010,(18):32-32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词,让我们全面理解了以人为本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作为入选世博会唯一乡村馆——滕头村馆的"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主题词,则让我们领略到了滕头村农民那种乡村不输城市的豪迈志气。  相似文献   

8.
让县城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其核心是要把发展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转变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尤其是要促进市场、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从而盘活乡村发展的要素资源、拓展产业资源功能、促进文化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推进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促进城市业态向乡村转移,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业态,从而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利用乡村的空间、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活系统等实现农、旅、体、教等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荣登 《创造》2019,(4):53-56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一)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城市生活条件改善,就业机会增多,这吸引了众多的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在城市落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衰落,导致农村大片土地闲置、劳动力短缺、文化流失等[1]。在此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可将农村的固有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以及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为农村留住人才,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秀玲 《当代广西》2013,(10):22-22
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我们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地方良好形象都是一次难得契机。与城市环境相比较,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确实还存在着脏、乱、差现象,这既不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对外树立良好发展形象。所以,我们要借此契机,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环境意识,做自觉保护、改善环境的主人,让村民变“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  相似文献   

11.
陈俊  周永红 《今日浙江》2011,(21):54-54
在云和县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活跃着一批身穿印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统一服装、胸前佩戴"老李"头像微章的志愿者,他们无偿地为群众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城市乡村一道温情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一说起游泳池,人们脑海里便会想到这是城市人的“专利“,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从前只有城里人“专享“的事物,已经开始向农村大举进军。河南有个叫丁娴的女孩竟然突发奇想,想在自己的农村家乡建一个城市里才有的游泳池卖票赚钱!她的乡村泳池开张后,生意究竟怎样呢?  相似文献   

13.
宴志勇 《半月谈》2003,(13):68-68
时下,手机在农村已日渐普及,以我们镇而言,镇里和乡村里的居民已经户持一“机”了。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手机有“病”难医,镇上的手机经销点的代销员基本不懂维修,手机一有毛病,不管大小,都要往三四十公里地外的县城送,而且一搁就是二三十天,甚至数个月,既劳神费钱,又影响用户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4.
2014年2月10日《南方都市报》刊发陆湘敏的文章,文章提出乡村价值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打破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与乡土精神的流失;而农村与城市的交流融合又使得乡村价值遭遇空前冲击;加之片面政绩观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的“边缘化”……这一切,使得乡村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消亡,乡村传统伦理价值秩序日益解体。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当然要积极培育乡村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增加,生活方式便利化在农村普及等带来了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农村环境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多年来,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对农村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关注、重视不够。农村是我国社会的基础组成,许  相似文献   

16.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2,(21):37-38
滔滔红水河依然风姿绰约,沿线哺育的城镇和百姓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长"大扮靓了,乡村富裕"变脸"了;农村过上了城里的生活,农民变成了市民。建市十年来,河池市在人居环境、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大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硕果累累。注入"生态民族文化"新活力河池市围绕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的目标,全面开展城乡新貌新风工程,  相似文献   

17.
马涛  张尚莲 《人民论坛》2014,(3):253-255
中世纪英格兰的城市与农村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早期的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城市中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也大多需要农村供给,城市无法脱离农村而单独存在;但在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机遇,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因此中世纪早期的城乡是一种多元化共生的关系.但是随着中世纪晚期乡村工业的兴起,城乡间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流动也更加密切,英格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由农业经济类型向工业经济类型转变的必然产物。在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发展遇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城镇化的重点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市民。必须加大中学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消除城镇化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求索》2011,(9):73-75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自身能力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具市民化意愿而并无市民化自觉之群体,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又不能安守农村,普遍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将是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英格兰的城市与农村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早期的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城市中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也大多需要农村供给,城市无法脱离农村而单独存在;但在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机遇,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因此中世纪早期的城乡是一种多元化共生的关系。但是随着中世纪晚期乡村工业的兴起,城乡间人力资源和资本的流动也更加密切,英格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