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三国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破曹兵83万大军的历史典故。小说把这场战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黄盖受刑于苦肉计到庞统曹营献连环策,周瑜之谋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倘无诸葛亮七星坛祭风,江东81郡岂不是一鼓而破,成曹操囊中之物?故人们每读此处,无不为诸葛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叹为观止。诚然,作者“拥刘反曹”,用尽笔力表现诸葛之智,但却作贬了一位尊重科学、倚靠科学的战争决策者———曹操。“凡用火攻,必籍风力”,这是古代战争常识。周瑜只把“巧计”用在“火”字上…  相似文献   

2.
因为小说评点的介入,明清时期《三国演义》小说文本的传播皆为"二级传播",而评点者则为"意见领袖"。嘉靖壬午本、余象斗评本、李卓吾评本(叶昼伪托)和毛宗岗评本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小说文本"二级传播"的不同阶段。他们各有立场、角度、思路、旨趣,对当时和后世《三国演义》的传播、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读者文摘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海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引用小说《三国演义》卷首的“词曰”。这首词的作者并非少说作者罗贯中,而是四川省新都县的明代状元杨升庵(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杨升庵的词怎么会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原来,这种现象是《三国演义》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罗贯中写成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最初只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爱读史书。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囿于史学家已有的观点,而是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独到视角,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对曹操的评注就是一例。曹操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旧史学家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和戏剧舞台上人物造型脸落化,曹操被视为”旷世奸雄”。毛泽东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三国演义》尊刘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通俗文学家,他编纂的“三言”代表着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通俗形象,贴近市民思想,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强调小说规范世道人心的教化功能的进步的文学观。《滕大尹鬼断家私》一文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文收录在《古今小说》的第十卷,《古今小说》在刊印时改题为《喻世明言》,作为“三言”的第一言行世。这个题名很明白:所谓“喻世”,意在表明冯氏的编纂目的是劝喻世人;所谓“明言”,“言”指故事,而“明”则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取其可以导愚也”。总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愚昧民众,以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中最优秀最流行的一部。现有最早的本子是明代嘉靖一年(一五二二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节,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代以后最施行的本子是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评点本。清初毛氏父子假托「古本」,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修订并逐回评点,着意突出「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将二十四卷的二百四十节改为一百二十回。毛本出现以后,《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的本子便渐渐湮没,鲜为人知了。关于三国的故事,早在唐、宋时期(六一八至一二七九年》就已在民间流传,北宋说书人中就有说「三分」的专家。到了金、元时期(一一一五至一三六八年),在话本和杂剧中搬演三国故事的很不少。元朝至治年间(一三二一至一三二三年》,建安虞氏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虽然在思想艺术上都比较粗糙幼稚,违背历史的虚构很多,但显然已经粗具《三国志演义》的规模。《三国志演义》是在民间传说,戏剧和话本的基  相似文献   

7.
游仙诗是“三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三曹”游仙诗上承屈原《离骚》、《远游》之意 ,下开郭璞、李白游仙之旨 ,影响深远。然学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从思想内容的角度 ,用比较的方法 ,对“三曹”游仙诗作归类分析和综合比较 ,可以更加准确把握“三曹”游仙诗的风貌神髓  相似文献   

8.
“执法严峻”说曹操老阿小时读《三国》,印象最深的是曹操。曹操的阴险、奸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几十年了,这印象一直未减。非但未减,最近看电视《三国演义》又加深了几分:不论历史上的真曹操究竟如何,艺术上的曹燥形象是已定型于庶民百姓的脑海了。我读小...  相似文献   

9.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人们把话题引向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个时代。三国时期,从群雄逐鹿到三分天下,又从三国鼎立到蜀国先亡,人们可以从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找到各种原因。{三国演义》的作者出于“尊刘抑曹”的观点,把蜀国先亡归为“天不相蜀,孔明早丧”。然而,纵观这段历史,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着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分天下的形成是人才聚集组合的结果,西蜀先亡则是人才凋零的必然结局。究其原因,长期治蜀的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理解党中央提出的抓紧培养、选拔跨世纪干…  相似文献   

10.
刘远达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思想战线》上,发表了《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一文,对我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论点。作者认为:孙悟空是向封建统治者“悔过自新”、“改邪归正”的艺术形象;吴承恩为农民起义树立了一个“改邪归正”的榜样;《西游记》是“心学”、“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一句话,“无论就思想内容来说,还是就艺术成就来说,《西游记》都很难说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下面就刘文涉及到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刘远达同志商榷,同时也求教于有关学者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11.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书中所写的“木牛流马”。小说的一百零二回《司马茨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写道,蜀军伐魏,由剑阁往祁山大寨运粮艰难,于是诸葛亮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转运,昼夜不绝。”然而,对于后人来说,木牛流马却成了一个谜。《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在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以找到依据,说明当时确有其物,文学家罗贯中的描述并非凭空臆想。诸葛亮死后200多年,大科学家祖冲之曾成功地复制出木牛流马(见《南齐书·祖冲之传)})。但是…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小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小说搬上荧屏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再创作。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象当数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从古至今,他给我国人民以多少激励和启迪。即使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见解、谋略也与现代科学惊人地吻合。“隆中对”  相似文献   

13.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4.
孙权的领导才能及其它《三国演义》中的孙权,看起来似不及曹操、刘备的名气大,实际上他自二十郎当岁坐领江东,至七十一岁寿终正寝,这一屁股就稳稳当当地坐了近半个世纪,应当说此公的领导才能并不在曹、刘二位之下。那位自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体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  相似文献   

15.
距今200多年前,我国正处于清代乾隆朝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在文学上出现了《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一批小说名著,在美术上,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一时生机勃勃。而这时的书法界,则以“刘、翁、梁、王”四大家最负盛名。翁即翁方纲,刘指刘铺,王为王文治,梁就是本文要介绍的梁同书了。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后来因为他得到元朝诗人贯酸斋手书“山舟”两字的墨迹,遂  相似文献   

16.
走在路上——读女作家蒋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瘦弱的人生命力更强,否则,你无法解释蒋韵的那个二百余万字。读着她的五部长篇:《栎树的囚徒》、《红殇》、《谁在屋檐下歌唱》、《闪烁在你的枝头》、《我的内陆》;三部中篇:《上世纪的爱情》、《鲜艳的季节》、《完美的旅行》;两部小说集:《完美的旅行》、《现场逃逸》;一部散文随笔集:《春天看罗丹》。想着她曾获过的“上海文学奖”、“山西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和日前获得的“小说选刊优秀小说提名”(《完美的旅行》),“2000年中国优秀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五位”(《一点红》)排列情况,你不由地感叹,不肯…  相似文献   

17.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以下简称《倾向》)一文在今年《思想战线》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我校中文系师生的兴趣。该系古典文学研究会于六月二日下午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到会师生就这篇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倾向》一文对《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也过于武断。文章先入为主地将孙悟空等形象与农民起义人物作了简单类比,将王守仁的“心学”和吴承恩的创作思想等同起来,将王守仁“破心中贼”的反动思想强加在吴承恩身上,把一部主题思想比较复杂的神魔小说判为“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这些都缺乏有力的论据和说服力。关于《西游记》是否是反映农民起义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不是。大多数认为,西游故事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复杂的,从唐代到明代,它经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的编写、创作和修改。最初是真人真事的记述和传说。《大唐西域记》真实记录了玄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虚”是张载思想中的关键字之一,《正蒙》中反复出现“太虚”、“虚空”、“至虚”、“心虚”等词语。然而,与佛老经典中的“虚”的意义不同,张载将虚与气相结合,认为“太虚即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虚气观明确体现了张载的儒家立场,同时也将张载之学与其他宋儒的思想区别开来。本文将对张载的虚气观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从根本上把握张载的思想特色。全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虚气观提出的背景;虚与气的关系;虚气观在张载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