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军芳 《前沿》2012,(14):45-4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理论和思想观念形成理论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和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四种:对话模式、活动模式、生活模式和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2.
郭展新 《前沿》2014,(5):76-77
文章主论述了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含义,从主体问性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思维方式和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思维、师生主体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居峰 《前沿》2013,(3):160-16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平等、互动和交往,将其放之于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中来,培养大学生具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该教育理念的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向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多元化和去权威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分法遭到拒斥和质疑。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限有所模糊,更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主体间多向互动的教育新模式。运用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解构和重构"与"对话和复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概念进行解读,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与生成,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韩军芳 《前沿》2012,(16):45-4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理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者应当转换视阈,创造多维度的现实条件,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吴志成 《传承》2014,(10):76-77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分离,其基本主张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主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及"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未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分离、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后现代缺陷。  相似文献   

7.
张坤  居峰 《前沿》2014,(3):47-48
主体间性理论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总结和梳理近年来的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其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周先进 《前沿》2010,(7):9-1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本世纪初兴起并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语,是现代哲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修正和理论提升,是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选择合理的教育模式,注重一定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9.
谷佳媚 《前沿》2011,(22):193-19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真,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是沟通的基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沟通的途径,主体间的共同建构与提升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互为主体的新理念,积极营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良好氛围,实现由单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双向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体间性转向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研究,主要是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新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探索交互式的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各种挑战,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构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凸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湮没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无法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追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单主体到共时性双主体的进阶,从对立孤鸣到融情共鸣的转换,从"单向度"客体到共同客体的构建。这一扬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人的精神觉醒,激发人的自我实现,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提升双方素质,确证主体身份;构建新型话语体系,加强对话交往;聚焦共同客体,深化双方合作。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主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迅速发展起来,具有消费性、功利性与世俗性的特点。大众文化通过对话语权的控制和对时效性的把握,影响着受教育群体,不断消解其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要解决年轻受教育者沉迷于大众文化从而导致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亟待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整体视角发挥主体性,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间的交互活动,不失为是一种以人本理念为中心、促进年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对象视为被动的客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和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差异,平等地看待受教育者,是确定其主体地位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主体间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认为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社会剧烈变化的积极应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人本性、整体性、主体间性和无痕性,其工作重心是引导青年开展积极、健康、富有爱和责任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间性视阈下审视当前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失衡、受教育者话语权缺失和教育方式及内容僵化单一等诸多困境。要实现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增强实效性,必须牢固树立与公安现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其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提高与其相符合的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20.
李守明 《前沿》2011,(6):185-187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渐突破传统教育单一化、形式化的模式,积极寻找一种新型、实效、操作性强的教学样式与方法。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无疑为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交往理论以理解为起点、以主体间性为运行机制、以合理性评价规则为保障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创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