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纳入“推动道德实践养成”层面,提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此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印证了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正人民建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提出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对各级国家机关决策和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社会生活中的有关情况表达的态度和看法。人民建议工作在性质上属于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属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序政治参与的工作。人民建议是人民群众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关注社会问题而不是抱怨,以一种当家作主的精神去提出建议而不是袖手  相似文献   

4.
提升公民生态意识,应坚持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合理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民主程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强化对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5.
建设海绵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一场重大绿色变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城市提高生态治理和生态智慧水平,确保城市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都突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意蕴。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体制、规划、管理、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同时借鉴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维护公民自然生存权益、强化公民社会平等权益、促进公民全面发展权益。实现公民生态权益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政府要不断优化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确立科学理念、完善政策体系。维护公民生态权益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力量,要明确各主体责任,集聚全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进步。要通过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公民生态权益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也悄然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伦理关怀作为交往主体间的公共原则、交往契约和行动指南,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应然的价值取向。揭示现代城市变迁以及当代城市公共生活伦理关怀的现实困境,探究伦理关怀建构的现实依据,找寻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伦理关怀实现的路径,构筑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型伦理关怀创新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伦理关怀共识,塑造城市伦理关怀情境,可为新型和谐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记者: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城市社区建设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建设是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公民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何谓社区?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它同国外的社区建设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6月1日,《新乡市城市绿化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新乡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之后,新乡市出台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出台和施行顺应了人民群众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愿望,为全方位守护城市绿化、建设美丽家园提供了法治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立法为民城市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10.
正泛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看待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建设以市民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态化为目的,建设具有低碳节能、深度融合、美丽宜居的"生态城市"。本文以"生态文明、生产繁荣、生活闲适"的泛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结合江津资源环境优势,探索"海绵型、田园型、休闲型"城市可持续的发展对策,着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兼容共生的美丽滨江城市。一、建设海绵城市,让环境更有弹性江津地处长江三峡库尾,境内有127公里长江干  相似文献   

11.
刘新庚  曹关平 《求索》2014,(1):81-86
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关于公民生态行为的规则或准则。建构公民生态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事关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公民素质的优化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公民生态行为规范至少包含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法律规范、生态日常规范等三大方面。应准确把握其具体内涵与建构逻辑,即生态道德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体系的基础性因子,生态法律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保障性因子,生态日常规范是公民生态行为规范的养成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杨成光 《人民论坛》2013,(8):235-237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为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优美宜人的活动与生存空间。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基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人口、城市经济、资源利用及城市环境等方面和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拟生态城市建设作简单的概述,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中国共产党实施这一伟大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15.
黄丹 《当代广西》2023,(10):14-15
<正>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习近平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相似文献   

16.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识、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参与。它的时代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它是生态理性转化为生态行为的中介,是整体自觉转化为个体自觉的中介,是学理自觉转化为生活自觉的中介。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人是文明建设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公民,其素质高低关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寻生态规律之真、达生态道德之善、臻自然诗意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生态公民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每一位公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我们要完善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立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增强公共精神的培育,发展集约型经济,促使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魏国强 《群众》2017,(21):31-32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载体,建好管好城市才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宿迁是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城市建设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0,(14)
正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升级的关键时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南海区大沥镇提出城市治理全面升级,以"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工作目标,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下沉,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责主业,开展"花满沥城"行动计划,铁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绿色发展和人文提升,用大沥智慧打造美丽新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