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自西方输入的"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涵盖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故自学科诞生之日起,名称问题就困扰着研究者。这一困惑的成因在于"criticism"在语源学的含混,它来自希腊文"krinein"一词,虽然意思仅为"判断",但这一术语在十七世纪渗入各国方言时,含义便扩大起来。二十世纪,学科分类意识加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区分之必要凸显,自然与"文学批评"这一术语的固有含义发生牴牾。因而辨析"文学理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思想史"、"文学学史"、"诗文评史"等学科名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吸收与借鉴中,中国文学批评界对女性意识的认识产生了西化与本土化两种倾向,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女性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生命意识、性别意识、自审意识和审美意识是现阶段女性意识的表现形态。对女性意识进行开放多元的阐释,是女性文学学科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文学”属性在过去的理论中是根据批评的对象所确定的 ,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以对象确定其属性 ,其自身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定。文学批评“在文学中”,并不是与文学创作并立的在之外。这种“在”体现在批评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批评从来就不是附属于创作的存在 ,恰恰相反 ,创作与批评结成对象性关系 ,其自身的“文学性”才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语境与文学批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求索》2010,(1):177-179
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本解读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传统理性主义进行了挑战。大卫·杰弗里等学者指出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批评道德观的忽视,不利于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文学研究的道德原则对于中国学者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察"新世纪文学"概念的源起具有重要的学科史价值,作者认为,"新世纪"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过广泛讨论的学术话语。"新世纪文学"则是"新世纪"话语现象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发展的困惑、焦虑、期待。  相似文献   

8.
周山  覃建军 《求索》2010,(7):207-208,26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理论历经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个理论形态。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前,西方文学批评几次转折,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分析的泥沼,新历史主义则通过"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概念促成了文学批评从释解文本转向观照历史。于是,"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便成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是可以被构建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文本化与文学虚构性相联系的过程。通过文本将文学与历史联结起来,这正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于是,通过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性考察、并注重文化的话语权研究就可以解决"新历史主义文学何以实现"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小霞 《求索》2012,(4):170-172
托尼.贝内特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同并排斥通俗文学的作法为问题意识,通过分析阅读接受的文本间性,重新界定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关系,有力批驳了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贝内特融合了文学阅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建构出以阅读为核心,彰显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主体、文学领域与社会文化领域等交互作用的文学动态场域这一新型文学批评理论。这既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受众理论的积极回应,也在理论方法上超越了受众研究和文学阅读理论。贝内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分析通俗文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东峰  唐国跃 《求索》2013,(1):165-167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此时,生态批评出现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生态批评仍旧面临着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引入生态批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是化解生态批评困境的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元批评话语与批评导向张荣翼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文学理论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学科。当文学批评针对文学现象加以言说时,它会受制于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观点体系,因此不妨说文学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相应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所生发出的文学谈论。①然而,文学批评在谈论文...  相似文献   

12.
周泉根 《新东方》2005,(8):56-59
一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艾氏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几成公认定理。用这种观点审视文学批评史也同样具有理论的效度和信度。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万变不离这四要素之宗。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胡璟 《理论月刊》2010,(1):141-143
21世纪文学的影响力日趋平常化、生活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影响力的减弱,文学畅销书的繁荣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学批评既面临挑战,又极富机遇。  相似文献   

14.
李丽君 《理论月刊》2008,(3):125-127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5.
自从网络传媒问世以来,全球共经历了三波浪潮,每次浪潮都可能存在对它持不同态度、着眼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同立场的文学批评.这种现象使得网络传媒与电子文学批评的关系变得纷繁复杂,但各个时期的电子文学批评仍然有其可辨认的特点:第一波电子文学批评主要关注并推动电脑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应用,热衷此道的批评家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编程高手,他们往往同时就是电子文学的创作者.第二波电子文学批评主要关注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建构数据自我,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与见解,在线文学社区成为他们与创作者交流的公共空间.第三波电子文学批评更多关注在线文学社区的相互协作、基于不同媒体的文学的相互转变与流动,具备更恢弘的眼光.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从教学形态到理论本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02,28(4):76-79
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本体问题 ,可以从文学理论的教学形态入手。在我国现行文学理论教学形态中 ,其学科概念、范畴所指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理解与表达错误 ,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相分离。文学理论的理论活力减弱 ,使其逐渐成为知识汇编。重建文学理论学科 ,改进其教学形态 ,其思想基点是深入探索文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哲学美学资源和文学构成本身。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 ,思维与方法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 ;然后是关于“文学的”理论 ,必须紧扣文学本身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17.
郑义 《前沿》2012,(24)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文艺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现象学哲学的要点在于悬置我们由经验世界所得到的知识而面对现象进行直观本质的还原.这种还原肯定了现象作为本质的自明性,同时也要求主体对客体进行本质直觉.杜夫海纳敏锐地把握了其中的关键,试图建立自己超越主一客二分的文学批评观.杜夫海纳对社会学批评与实证批评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都是走向了一个极端,科学的文学批评应该是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上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8.
罗伟文 《求索》2007,(10):197-199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以融会中西而创新的学理自觉,李长之建构了灵妙与思辨兼容,饱含丰厚人文精神的批评理论。这一批评理论的独特性表现在:倡导感情的批评、强调理智的硬性、巧抓本质和进展。认真挖掘和阐释这位富有魅力的批评家,对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在曹丕以前,专篇文学论文如《毛诗序》、班固《离骚序》和《两都赋序》、王逸《楚辞章句序》等,或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或就一种文体立论。而《典论·论文》则在高度肯定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的基础上,论及多位作家和多种文体,还论述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显示出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对当时及后代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十七年,周扬、邵荃麟、林默涵、张光年等文化官员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者与实践者,通过文艺批评掌控着文艺观念与创作的方向.该文学批评群体的特征表现在批评话语的权威性、文学阅读与接受的格式化以及文学批评方式的体制化.在建国前后的身份转型中,这一批评群体既有接受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询唤"而自动驯化的主动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精神焦虑.结合具体历史情境给予"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可以揭示他们在驯化与犹疑之间摇摆不定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