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王连峰 《青年论坛》2004,(1):128-129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 :“徐干时有齐气 ,然粲之匹也”。《文选》李善注认为 :言齐俗文体舒缓 ,而徐干亦有斯累。这个解释显得不够全面。本文通过对徐干现存辞赋和齐地的民俗特征、魏晋时代文学审美品质转变的考察 ,认为《典论·论文》中的“齐气”在形式上是指虚夸藻饰的言辞 ,其精神实质则是缺乏真实强烈的感情。《典论·论文》对“齐气”的负面评价 ,显示了建安时期从汉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文人相轻”是一句老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人们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近日再读《典论·论文》,觉得曹丕论述文人相轻举的例证太少。他只举了班固小看傅毅(...  相似文献   

3.
曹丕和钟嵘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品评态度不同。曹丕评风格长短,但反对区分其高下;而钟嵘着重按照品第对作家的风格进行了优劣高下的分析和批判。本文尝试从身世、身份的视角,分析二人对作家创作风格采取不同态度的缘由,以期对深入把握《典论·论文》和《诗品》主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班固美学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固是东汉前期声名赫赫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虽然没有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但在他撰集的《白虎通义》、《汉书》以及《两都赋·序》、《典引·序》和《离骚·序》等著名序文中,对文艺美的本源以及文艺批评的标准等问题,都有所论及。他的美学观作为东汉一代官方美学思想的代表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因此,研究他的美学观,既有助于了解东汉期间美学思想斗争的概况,也有助于了解东汉的文坛艺苑歌功颂德之作泛滥成灾的历史背景。本文不揣浅陋,仅就班固的文艺本源论、文艺批评标准观作以下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学者。(一)“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文艺本源论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历史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就其根本性质来说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流派,严格地说还是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诞生的。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作家斯达尔夫人。她在《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意志》等著作中,否定了当时文学理论界广为流传的以作家的天才和个人生活当作说明文学现象依据的观点,试图从文学与宗教、风俗和法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文体论的发达起因于文学创作的繁荣所带来的新的规范化要求,它同时沾概着时代哲学的精华。《文心雕龙》文体论是其中之集大成者。刘勰在文体论中贯穿了他既注重形式又强调意蕴的美学原则,他的体要宗经也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立论的。这正是他与儒家学派的根本区别。而他在规范文体的同时,又描述了其时代和作家所带来的差异,给出了文体创造中的时空两个维度,展示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姜勇 《传承》2006,(11):40-42
旅游文学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诗、赋、骚、书、序、记、词、楹联等,这些文体大多数在萧梁以前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相当成熟。文章欲从《文选》所著录的作品来看萧梁以前的旅游文学作品的文体分布和文体发展情况,从而管窥旅游文学文体在旅游文学初期阶段的使用概况。  相似文献   

8.
1995年2月号的台湾《中外文学》刊出一《台湾文学的动向》专辑,刊登了三篇论文: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学史的考察》、陈芳明《百年来的台湾文学与台湾风格——台湾新文学运动史导论》、黄琪椿《日治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下之乡土文学论争与  相似文献   

9.
黄璐 《当代广西》2008,(1):56-56
李建平、黄伟林等合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以下简称《文学桂军论》)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的结项成果。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与研究偏重对思潮流变的审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的思维模式,将文学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 “和而不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实际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是就其本意而言,指人际关系,特别是指知识分子之间的学术关系,这并非难以做到.比如说,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和而不同”的实现.当然,恰如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所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萧公权先生就指出,先秦诸子之间其实是“壁垒森严”,“各立门户,互相攻诋.如墨书以非儒名篇,孟子以拒杨墨为重.申商贱文学身行,老庄讥仁义法术.”[1]可见并非一切都理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我国历来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183;论文》);文论家认为它是“政事之先务”(刘勰《文心雕龙&#183;书记》)。文章,在我国古代就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文章的作用到了现代,仍然如此,它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都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学东南亚文化暨华文文学研究室,成立于1991年11月.该研究室利用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和毗邻的有利条件,在广泛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同时,着重研究东南亚文化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室成立以来,先后派出研究人员出访缅甸、泰国和新加圾,搜集有关国家作家的作品和资料.又派出研究人员到泰国讲授汉语,研究泰国的文化艺术.还派人学习缅甸语、泰国语.与此同时.该研究室还先后多次与泰国、新加坡、缅甸、老挝等国作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料交换.这些活动,不但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作家的联系.而且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研究室分设东南亚文化、东南亚华文文学、东南亚新闻事业三个研究组.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1人.研究室成立虽然只三年,但已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编印了内部资料集17集,翻译了《缅甸诗歌选》、《缅甸小说选》、《缅甸文学论文集》各一本,出版了《东南亚文化论》和《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两部论文集.其中,《东南亚华文文学论》一书,为国家级课题.此外.该研究室研究人员撰写的论文还在国外及省内外报刊上发  相似文献   

13.
人们历来看重文章,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就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然,学生的政治论述文,自然不能与所谓“经国”的文章相比,但是可以说明政治论述文章的重要。文章历来是权衡一个人理论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远在封建时代开科取士的依据,不就是一篇“治国、修身、平天下”的政论文章;即使在现在,考查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政论文章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政论文如此重要,作为政治课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许多教师不把有步骤有系统地培养学生政论文写作…  相似文献   

14.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通过钩沉史料认为,杨愔、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曾写过一篇《试论文气和刘勰的文气说》(下文简称《论文气》),由于篇幅限制,有的问题“语焉未详”。比如说:以文气说为其基础所提出的体性论,由体性论而阐述的风格美,是《文心雕龙》剖情析采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民族传统中论文学风格美的独特体系。因此,我想再就这个方面,进一步作些探讨。 一《文心雕龙》专述“养气”为篇,是强调文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人们不仅重视它,甚至把它当成“超逸”风神的象征;屈原作为一种人格范型,已通过民俗的方式深入人心,与他有关的地望和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楚辞》这一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此时期的文人比两汉更看重它的抒情性和华美的艺术形式,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九歌》而非《离骚》作为仿效和学习的对象;《楚辞》作为一种先在的文学资源,依然是文人摹仿的对象,其句式、意象和语词被大量运用于诗赋作品中,并在与文体赋、乐府诗、骈文等各体文学的碰撞交融中,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激活新型文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式,是依附于批评对象或者文学文体而存在的,具有依附性特征。随着现代文学创作的发展,西方文学批评观念的引入,文学批评对象、文学批评观念、文学批评方法等发生开始变化,现代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开始自觉,文学批评极力从创作甚至社会评论中脱离出来,由传统的以感悟式为主的批评,向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的批评转变,文学批评文体不再依附于其他文体或批评对象,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批评体式,独立体式的论著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样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批评的常用概念 ,现实主义的所指、渊源和适用范围应该重新审定 ,以恢复其有效性。文章分别从现实认识论、作家创作论、文学本体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四) 对作家文学的处理与评介少数民族中的文人或作家文学,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如傣族祜巴勐在《论傣族诗歌》(写于1615年)一书中,就提到他曾用傣文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一部是取材于佛经故事的《粘响》,一部是揭露社会黑暗的《宛纳帕》。第二种情况,是借用汉文记录本民族语音来进行创作。如白族,过去并没有创造本民族的文字,但却出现过借用汉字(有时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