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榕城五题     
鼓山 当我们用双脚作为或舒缓、或强劲的鼓点,拍击着这不断上升的鼓面,我们的生命究竟从中听到了什么? 或许,一千人有一千种解释,生命与自然的交汇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内在的韵律。或许,我们并没有直接感应到。这一敏锐,  相似文献   

2.
云溪子 《小康》2009,(5):80-8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那么,生命之根在哪里呢?有人说,生命之根是阳光、水和空气。吾想,这是从物质上说的。从精神上说,生命之根在何处?  相似文献   

3.
经济伦理是一个专门表述人们经济行为与伦理规范互动关系的概念。这是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积淀的人文概念。它探讨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如何运用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去指导、规范群体或个体的经济行为。在时空交迭、生命流转、文化变迁过程中,经济伦理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形态里,它维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正常秩序。在文明衍化的历程中,它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断地进行救赎与扶正。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不得不注视如下问题:(-)人们的经济行为愈来愈需要伦理原则的启动与疏导…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一生中都面临着残疾风险,我们都可能出现残疾,或者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每个人都会变老,致病以至死去,这是生命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残疾是生命进程中人体生理或心理机能缺失的一个状态。不同的只是造成的原因、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缺失的程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程度。据统计,每位老人一生中受到残疾的影响平均有3至4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陈炜 《求索》2008,(2):95-97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对法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差异的。自然法构成了原始和谐社会的基石,规则法治中的恶法亦法是不和谐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的根基;社会契约和民主意志构成现代和谐社会法治本质。这三种法的本质观一步一步地升华,每经历一个新阶段,把我们对法的认识引向一个新的领域或层次,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认识法与社会,更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鸟儿安闲地在我们周围自由鸣唱时,人们往往看不见或忘记了它们是以捕食昆虫、种籽为生的,原来鸟儿是在经常地毁灭生命;反之,我们又忽略了那些唱得正欢的鸟儿、窝里的小鸟或鸟蛋,正在成为猛禽与食肉兽的美餐。那么,自然界的生存竞争的奥秘何在呢?地球上的生物到底...  相似文献   

7.
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宋红蕾这是一个人们十分熟悉而又非常关注的领域。这是一块千百万人付出爱心、辛勤耕耘的园地。家庭———孕育生命,培养亲情的社会基本单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面对的家庭正在新旧体制的激烈碰撞之中,经受...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变化,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各个细节,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解放思想、联产承包、万元户、民工潮、股份制、高考、托福、手机……这些热门的词语都曾出现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和我们一同见证了这30年。如今,这些词有的已经消亡,只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有的仍然活着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哲人说,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就是做成别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上海有2亿多平方米的屋顶面积,是不是有人想过、如果这些屋顶都种上绿,当人们从高处向下看,或驱车从雄伟的南浦、杨浦大桥经过时,那一片片绿油油的景色将会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0.
五年一瞬间。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都成为史册中或重或轻的一笔。不管历史被人们写得多么客观多么真实,但只有我们这些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们,才真正懂得这五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和发展有多么重要。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战胜亚洲金融危机,战胜了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战胜了全球经济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当世界经济一直在2%徘徊时,我国经济增长率却连续五年不低于7%。因此这五年对于中国来说的的确确是一个起飞的阶段。在这五年中,保安业也历经变革,从被动地寻找市场变为被市场接纳并且需求量不断扩大,从行业的无序状态到全…  相似文献   

11.
论自由活动的主体与客观及其相互关系林剑一、自由的主体及其特性人在现实中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的,有个体、群体和族类的划分。当我们说自由的主体是人时,这个“人”究竟是指人的个体,群体,亦或人的族类呢?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时下人们的认识中,这仍是一个尚...  相似文献   

12.
原野     
我们曾经的原野,有鲜花也有绿树,有庄稼也有丛生的杂草,你无须回头去清理。应该拥有的,生命中都有,就像我们身边的岁月,永远的流水永远的青山,给我们生命的感觉是不同的,手手相握,感觉生命也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不因我们已经老去或正在老去,也不因我们正当年轻或者曾经年轻。记忆里长高的便是树,没长高的还是那片原野,就像人类最初的荒原。 生命需要开拓,需要耕耘,有时也需要远弃或者回归故里。原野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经幸运地跨入了21世纪,享有着人类在漫长的文明里程中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与此同时也应负有保护、优化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的历史责任。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却比较沉重。因为以工业革命为起始的人类现代文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自觉的环境意识-忽略了自然生态保护,我们确实付出了过多的代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遭到了大自然不同方式的报复。于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发出了“为地球减负”的呼吁-关注自然生态保护,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响亮地倡导“维护地球的文化色泽”-关注文化生态保护,旨在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遗憾的是,它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或仅停留于抽象概念的认识),这正是本文想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经常面临选择,选择服饰,选择饮食,选择朋友,选择工作……有些选择是微不足道的,有些选择则影响人的一生。正是人生中有限的关键选择,或造就了我们的成功与辉煌,或造就了我们的失败与暗淡。通常人们的选择总是趋利避害的。有一家研究所对某沿海发达城市社会心理进行了13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这里人们的价值观念虽然有所波动,但重国家、重家庭、重健康,珍惜生命,追求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一直是最基本、最稳定的价值取向。生命是人生一切的基础,倍加珍爱生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进行选择时…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8,(6):44-48
白衣天使,这几乎是世间最美丽最圣洁的称呼。每一次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总是他们如同天使降落人间,抚慰人们的痛苦,疗治人们的创伤,他们妙手与仁心同在。"非典"如是,大地震如是。然而,我们容易忽略,忽略了在灾难面前,他们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同样脆弱,他们其实与我们一样也有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只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为着一份神圣的操守,他们勇敢担当。请记住他们,那些在灾难中,对生命不离不弃的白衣天使,那些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白衣天使。而记住他们,不只是在抗震期间,不只是在灾难期间。对于他们,我们要与遗忘作战。  相似文献   

16.
诗意的生态     
王露露 《文明大观》2003,(12):30-31
记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起,全世界都在谈论“生态”,这两个字不光是媒体炒作最多的主题,还是普通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我想,一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二来,在人口膨胀的2l世纪,居住在空间日趋狭窄的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珍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这种盎然的健康生存景象,的确值得欣慰。  相似文献   

17.
一切善良的人们都已经从“法轮功”问题中擦亮了眼睛。它警示我们:太平天下并不太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有时甚至是异常复杂和激烈的。我们知道,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我们也许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淡化了政治观念、政治教育与政治敏感性。否则,像“法轮功”这样的歪理邪说,怎么可能迷惑那么多人呢?!尤其是当中有许多共产党员,甚至是老革命或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善于从政治上去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我们观察与认识“…  相似文献   

18.
冲突管理     
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长期没有冲突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凡是人们共同活动的领域,总会产生不同意见、不同需求和不同利益的碰撞,或在个人之间,或在小团体之间,或在大组织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但只有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并形成种种有关死亡的信仰和禁忌。对人类来说,死亡不仅仅是一个生命过程,而且是紧紧牵动着人们的世界观、风俗、心理的行为,可以说人类的一切动机和文化创造都是围绕上与死这条主线的。于是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圈内,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态度和禁忌便大异其趣。本文试图考察彝族人的死亡观念,为研究彝族原始宗教和文化心理提供参考。一、万物有生有死从口头文学和典籍上看,彝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死,没有一物是永恒存在的。彝族哭丧歌唱道:“万物谁无死,…  相似文献   

20.
在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坚持实事求是,除了思想教育之外,还在于客观环境以及我们党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客观环境看,战争的残酷性对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有一种强制性的作用,谁违背这一原则就要打败仗,甚至连指挥员自己也要付出鲜血或生命的代价。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