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墨辩逻辑学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一个高峰 ,它继承了墨子的辩学思想 ,集战国以来各个学派的逻辑思想之大成 ,把辩学发展成一门具有较完善体系的逻辑学科。《墨辩·小取》中写道 :“夫辩者 ,将以明是非之分 ,审治乱之纪 ,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 ,处利害 ,决嫌疑。”在辩学的六项任务中 ,明是非之分被放在首位。这是标志着墨辩逻辑学的首要任务是求真。要寻求真理 ,就必须揭露和批驳谬误。《墨辩》中对逻辑谬误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墨辩逻辑谬误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述。一、违反推理规则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2.
浅谈论辩中的逻辑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论辩中的逻辑技法巨朝军什么叫论辩?论辩是持不同见解的各方,通过口辩,阐述己见,为明辨是非、发扬真理的施展攻守对策的活动。《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诸葛亮舌战群儒,而成三国鼎立之势;赫胥黎力挫群丑...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圆善论》为主,而《孟子讲演录》为辅,前者较为精详,后者为学生上课整理稿,又前者大致可以综括后者。《圆善论》对于《告子上》的二十篇,做了十六篇的白话翻译以及义理阐发。至于《告子下》,牟先生则缺如,未做诠释。理由在于《告子上》前五章,几乎是《孟子》最难懂之处,而牟先生欲予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说是孟、告之间是非对错症结之论辩(第五章由弟子代表老师接续论辩)。牟先生一直述解到十六章,此章所谈的天爵、人爵,正是《圆善论》主题,圆善主题为德福一致,天爵、人爵常对应着道德实践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由与幸福的关连。本文重点将放在《告子上》三、四、五章,因为这几章正是孟告之辩的展现,也是《孟子》全书最难之处。牟先生是以心学的方式来诠释《孟子》,此中,虽视朱子的诠释为正,而谓朱说亦有不足,未及“心即理”!然牟先生正是以心学的方式,而来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学,以及理、气二层存有的解释,这也是牟先生诠释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4.
《易传》、《中庸》中蕴含的朴素生态思想对当前构建新的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传》提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物之所生之模式。《中庸》亦提出万物由“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地”所生出。既然万物均由天地化育,那么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的人与万物其它成员乃“民胞物与”,应该“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中的“裁成辅相”和《中庸》里的“参赞化育”思想,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求这一能动性在“尽物之性”的基础上发挥。  相似文献   

5.
《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收录了《中共福建省委答复中央指示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间落款为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并加注说明:“原文无年代,此年代是收文戳记上的”。但细加考辩,《报告》的成文时间应是一九二九年。先从《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收录的有关文章的时间落款加以比较。《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永春、德化的来信,所谓‘据险称雄与响应红军’的军事观念,省委并没有同意,只是忽视了对这一点的答复。省委在复信中曾说:‘省委一月来对泉属……如最近的永春、德化的指示很多,这并不是因为朱毛要到该处而加紧这一工作,而是泉属农村[是]中心工作之  相似文献   

6.
墨家辩学基本范畴的界定与体系的系统化构建,以及其逻辑类型特征的理解与把握,一直是墨家研究中争论最多,难度最大的一个领域。近代治墨者,在内忧外患,西学侵入滚滚而来的政治、文化态势中,尤其是在西方逻辑输入思潮的带动下,他们自然认为西方逻辑是成熟的、完善的逻辑。因此采用西方传统逻辑为参照系和“公度性”标准来套解墨辩,其结果难免削足适履,无法全面、充分、正确地揭示墨家辩学固有的内容与特点,从而使得墨辩的思想体系消融于西方传统逻辑之中。近代学者的这种以“西”释“中”,以“西”替“中”,“杂糅无范”的弊病一直  相似文献   

7.
论稷下名辩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是我国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发源地.首先,稷下学宫曾展开四次名实之辩,高潮迭起,精采纷呈,影响巨大.其次,稷下学者撰有关于名实问题的<管子>的<心术>等篇、<尹文子>一书、<荀子>的<正名>篇等学术专著,思想精湛.稷下学者在这些论辩和著作中提出许多思想学说为我国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稷下名辩思潮在我国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处于同墨辩、惠施、公孙龙名家鼎足而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的系统,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 关于《未济》卦,历代哲人都有深刻的阐述。孔子在《序卦传》首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末句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这里给  相似文献   

9.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群众运动,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拔“白旗”,批“白专”,破“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之风盛行。这年3月,在国务院学科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陈伯达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0日到会作《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报告,说“有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逃避社会主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张严 《学习导报》2011,(21):62-63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文”历来被视为纪纲之要,能移风易俗、化导人心,这就是“文以载道”的由来。茅盾写于抗战相持阶段的《风景谈》正是这样一篇散文:文章以景为名,实际上是写主宰风景的人,进一步来说,文章是以“文”绘“画”,以风景为衬托来描绘有着充实内心和崇高理想的延安儿女。《风景谈》所载之“道”,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认为,只有量才任用,才能用人得当。他认为安排“天下之将”去担任“千夫之将”是大材小用;把只能担任“下宾”的人放到“上宾”的位置就会贻误大事。在弄清了人的德才水平高低之后,还要了解每个人的特长。如果用骑将去指挥步兵,或用步将去指挥骑兵,都不会有好的战绩。他在《将苑·机器》篇中,按品德高低、能力大小,把将官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和天下之将等六个等级。把幕僚人员分为“上宾”、“中宾”和“下宾”三等。在《将苑·将材》篇中,他按照道德水平,把将领分为仁将、义将、礼将和…  相似文献   

12.
朱成甲先生的《〈李大钊文集〉中几篇文章的辩考》一文,对1984年版《李大钊文集》中的几篇文章是否为李大钊所写的“辩考”,有些基本正确,但还可以补充一些论据;有的则不够准确,值得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号称我国“古典短篇小说之王”,在其400多篇故事中,涉及甘肃的就有7篇.《聊斋志异》在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已基本成书,这就是说,早在300多年前,蒲松龄已经用“志异”的形式,向世人展示陇原大地的绚丽与神奇.这7篇中,有4篇与今定西市有关,即《苗生》(卷十二)《杨千总》(卷四)《姚安》(卷八)和《八大王》(卷六),前两篇与岷县有关,后两篇与临洮县有关.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逻辑: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问题与主义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始终伴随着问题与主义之辩,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问题与主义之辩作历史检索和逻辑辨析,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而坚定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前年,我在一篇有关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建型”的思路;今年2月,在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的《共享中国》一书也谈了“共享”问题。但是,这两篇东西所讲的“共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我在本刊1994年第6期上发表了《我所知道的柳毛赠答诗中“牢骚”问题的史实背景》一文后,有人问我还知道点什么(这只怪我文章中有一二句吞吐之词),并希望我能适当写出。但数月来我并未为此议所动。 可是后来我收到了一篇香港发表的文章,题为《为柳亚子的“牢骚”辩》(作者徐文烈,载香港《明报月刊》1995年1月号)。这篇文章在《“牢骚”何在?》一小节中对柳诗的关键之处有一些重要解释,因文长,只能略引如下: “柳亚子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富有热情的爱国诗人,处在那样十分复杂的党派之间,他自认是不善于作统战工作。其时他大概深感及此,因而有‘说项依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和文辞内含整体性原则、变易思想、互补观念、均衡方法。 一、整体性原则 《周易》作者认为,天地产生万物和人,万物和人与天地共处于一体,有着相同的属性和相同的结构。《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文言》:“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通过仰观俯察、效法自然之道而成书的《周易》六十四卦也是一个整体,体现了天地万物整体性。从今本六十四卦排列看,《周易》以乾坤两卦为首,乾为天,坤为地,象征世界开始于天地。以坎离两卦为上经末,  相似文献   

18.
史料表明,中华民族早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的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就是说给民众带来利益,就像苍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固定的方法。凡是有益的做法,都是要随时令进行,把握时机办事。在《周易》中,还非常强调变易和革新,“变通者,趣时者也”,“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成语“革故鼎新”即出于此。沿着“与时偕行”的思路,必然地提出“日新”之见:“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富…  相似文献   

1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见于《论语·微子篇》。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孔子同行,落在后面很远。适遇一位“以杖荷”的老丈,便向他打听见到自己的“夫子”没有。老  相似文献   

20.
作为“百家之冠”的《庄子》,其“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及“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奇特言说方式,在为历代研究者所关注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问题,如《庄子》各篇有无确定的主旨?其各篇创作意图为何?各篇上下之间有无一定的逻辑次序及内在关联,各篇之中相对独立的寓言故事之间有无内在联系?以及出现在《庄子》寓言故事中那些光怪陆离的人名地名究竟寓意为何?针对上述问题,王雱对《庄子》各篇作意进行了细微而精到的阐述,以己意进一步探绎了《庄子》内篇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意建构了外杂篇上下篇之间的义理一致性,并对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揭示;还对《庄子》的制名寓意进行了义理上的阐发。王雱的上述阐发多具开创性,对于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主旨和深刻寓意,以及更为系统整体地把握《庄子》文本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