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尼采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反思、批判、重估一切旧有价值的同时,设想了一种“强力意志”的新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一种“破”与“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他的整个文化哲学思想,又始终如一地建立在对人的深层理性反思与现实关怀基础之上,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价值论的启示。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尼采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沫  王铁军 《求索》2013,(5):89-92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庄子哲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四千年文明”判定为“吃人”文化,比喻为憋死人的“铁屋子”,于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从西方文化中盗来人文精神的火种.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庄子哲学批判者则将矛头全部对准庄子和传统庄子哲学,以启蒙话语彻底粉碎了庄子哲学话语.以西方现代理念彻底肢离了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由此将传统庄子哲学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之困境充分凸显出来。为此.本文提出以历史观来化解庄子哲学的现代困境。从而完成庄子哲学的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3.
发现人类身体与人作为实践主体的关系,是马克思留给后人的未完成课题.本文试图在主客体框架内嵌入身体行为过渡到实践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早就发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无人身的理性”带来的抽象和空泛问题.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生活的具体性和人类活动的身体基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至今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解释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也可以解释我国今后人文教育的改革方向.身体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人文精神构建关系密切,人文精神是体育的价值抽象,体育则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在以儒道教义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社会,体育和体育精神的缺失以及气功养生型文化的张扬,导致国人身体素质低下和人文精神的衰变。近代体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这种“西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模式,包容身体锻炼和人格培养,将身与心、灵与肉辩证地统一起来,折射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体育精神和文化哲学。回溯体育与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剖析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解读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育现代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5.
邵鹏 《学习与实践》2006,(7):123-126
毛泽东是在其深厚的“旧学”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以便它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改变了其原有的“趋古主义”路向,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景文化”精神,广泛传播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6.
李杰 《人民论坛》2012,(23):202-20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髓中有着"天人合一"的倾向,即主客体不分,继而强调人的思想对身体的驾驭,因而中国历来的哲学范式都是身体哲学;与西方的"意识哲学"相比,处于非常态地位的身体哲学,则呈现着中国哲学传统中不多见的变式。弘扬中国传统哲学,固己更要外展。  相似文献   

7.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群众》2016,(2)
正修身必先立志。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把修身作为终身课业,严修常修、久久为功,如此才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忠诚、为民、担当、清廉,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所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当前,领导干部修身要在三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0.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贾澜 《理论月刊》2006,(5):59-61
文化价值体系指的是由文化价值目标、文化价值手段、文化价值规则和文化价值评价等价值子系统构成的体系。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是整体主义;内圣外王、成就道德人生和道德社会是其文化价值目标;“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价值手段;“礼”为主要文化价值规则;“德”为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标准,“士”是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主体,“君主”具有最高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哲学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现代中国创造的优秀哲学理论,是引导中国百年崛起的先进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哲学同现代人类先进思维方式具有同步性,是扬弃并超越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现代哲学;实事求是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现代优秀思想成果,是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实事求是哲学理论内容丰富,自身具有体系性,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入苏式本体论教科书哲学。构建作为现代中国文化核心内容的哲学理论,寄希望于重视并研究实事求是哲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历来以实施“道德”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可以归结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构成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  相似文献   

14.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中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它包涵了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等处理“人”与“理”方面的美德;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美德;精忠报国、天下为公  相似文献   

16.
<正> 谓中国化,从内容上讲,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中国特性”、“中国特点”,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我国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上。所谓现实化,则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党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使干部群众易于领会到哲学对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现实意义。所谓通俗化,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善于集中大众化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相似文献   

17.
王世图 《群众》2021,(3):71-7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修养循序渐进的过程,修身正己是第一位的。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结古今经验,结合当前党员干部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修身正己,方能致远。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其中,“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国人的基本哲理。所谓“基本哲理”,指的是我们中国人怎么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共同的哲学根据;“天人统一”是指导我们去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大自然;“中和中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处理人际关系、追求理想的社会境界;最后一个“修身克己”讲的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这四个思想,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支撑起来的四个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9.
刘兴章 《求索》2014,(3):74-78
当叔本华以“意志”为本体来诠释人和世界的存在时,他的目的是要从根基上瓦解传统意识主体哲学。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身体理论也就是这样被提出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一方面,叔本华意欲拯救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就虚弱的身体文化,再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绚丽舞台,但另一方面,他也据此得出了悲情人生的结论。从初始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到后来又回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反映了叔本华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叔本华作为意志本体的身体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方兴未艾的身体文化思潮、对于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