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意志观受到吠檀多哲学的影响。从结论来看,叔本华意志观和吠檀多哲学的确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上,二者却有着诸多不同。梵作为超越二元区分的本体,不具备人类世界的情绪与感受,而叔本华作为本体来阐述的意志却有着肯定与否定的二元之分。在本体与现象界之间,吠檀多哲学用了摩耶这个中介,而叔本华哲学用理念作为中介环节。在如何超越现象界痛苦这个问题上,吠檀多哲学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架构,而叔本华哲学直抵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即是意志,忽略了现象界更为丰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志和悲观厌世;是叔本华哲学和艺术观的核心,也是作用于中国二十世纪一部分文化人和文艺家的一种心态。它们在表层上是矛盾的:生命意志的冲动意味着某种带有欲望的、向一定目标踊赴的活动;悲观厌世则表现出生命意志的解消。在深层的哲学和文论构架中,叔本华巧妙地乃至有机地把这对矛盾组织在一起,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以后的文艺作家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从而产生与这对矛盾关  相似文献   

3.
刘丽琴 《传承》2009,(10):94-95
叔本华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遭非议的是他所提出的悲观主义理论。其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遭非议的是他所提出的悲观主义理论.其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意志论中的三个悖论:一是对不可认识的意志的认识;二是无所不在的意志并不存在于认识的纯粹主体中;三是用生命意志本身来彻底否定不可遏制的生命意志。这三个悖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与其唯心主义、反理性主义、悲观主义相冲突的三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王国维的文艺观念,表现了对文艺问题的认识的高度自觉性。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之。 (一)艺术目的观 王国维的艺术目的观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人生观的支配。在人生观上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关心生命、生存和人生。叔氏早年研究康德哲学,但是他不满于康德的不可知论。他直接了当地指出,物本体不是绝对的实在,不是上  相似文献   

10.
尼采权力意志的本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涛 《岭南学刊》2012,(2):108-114
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为强权政治或极权政治理论服务的概念,其政治哲学色彩很淡。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学(政治哲学)概念。尽管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密切,但权力意志概念却与古希腊哲学或文化关系不大。权力意志与康德、叔本华和欧洲现代哲学的关系比较大。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也涉及到非理性问题,但都只是作为其理性主义哲学的从属和辅助内容而在哲学中占有一席地位,它还没有形成一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宣扬非理性主义、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代表人物有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等。  相似文献   

12.
包德敏 《人民论坛》2013,(10):220-221
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应从人自身的拥有和内在的素质去寻找而不是外在财富与名声,要降低对幸福的期望值,减少欲望,学会简单生活和享受孤独.确立价值理性至上、追寻精神世界的丰盈,拥有健康的身体、学会简约自由的生活,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来发展,这是叔本华开给世人的幸福秘笈.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与弗洛依德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都将生命的本能欲望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但以此为基础,其美学理论却显现出迥异的个性色彩。要言之,叔氏美学以人的生存意志为遗憾,视审美为超越欲望、解脱苦难的避世之途;弗氏美学则以本能需求为人的自然之性,视审美为本能升华、“本我”获得快乐之道。二者的差异乃是两种人本主义态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是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代表,“生存意志”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主题,并由此成为他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但深受康德二分哲学和佛教影响的叔本华还是试图寻找在“此世”中证悟并得到解脱的方法。世界在叔本华眼中是如此悲观的一副景象,却依然没有阻挡他找寻出路的理想,这样的态度本身是积极乐观、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15.
尚道 《台声》2006,(9):65-69
人生就如五线谱的痕迹,一个个音符谱写成一首完整的乐章。时间和空间绘成了他的五线谱,生活的点滴构成了他的音符人生。叔本华说:“音乐是意志,是世界得以构成,人类得以生存的意志本身”。对作曲家施捷来说,音乐就是他的意志,无可抗拒地走进了他的生命,融入了他生存意志,也融合了孤独,唯有孤独者理解它。孤独者是在生活困境、心理无所适从的状态中,浑觉无聊、漫不经心地猛然与音乐相遇产生无可名状的颤动、怅惘、激愤、痛苦。他注意到笼罩在周围的乐声,没有庄子“空谷足音”的快感,也不似萨蒂“身边音乐”那么轻易随风飘逝,可能音乐本身就在…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对人生幸福有执着的追求,并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幸福观。他强调心灵品质的重要性,将人生幸福的本质归结为内在心灵的满足,以拥有精神财富作为人生幸福的根本内容,而将财产、荣誉、地位等仅仅视为人生幸福的附加因素。这种以强调精神富有为核心内容的幸福观对人们建构正确幸福观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的悲苦人生哲学曾渗透了庐隐“思想的骨子” ,并形成了她悲观主义的审美观和小说的悲哀色调。但是 ,叔本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出极端的虚无主义 ,认为人的痛苦和无聊是永恒的 ,而庐隐的小说则表现出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强烈使命感和对现实生命价值的苦苦求索。  相似文献   

19.
舍勒与叔本华在伦理学的建构上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把为伦理学奠基视为其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又必须首先对康德伦理学进行批判。其批判的目的,就是要解救陷入形式主义困境中的伦理学,消除形式与实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紧张或对立。舍勒与叔本华都清楚认识到,正是康德哲学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有力地证明了伦理学或道德的原有支撑物己经腐朽。本文将对舍勒和叔本华在这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与比较,阐述舍勒在其"情感先天论"基础上对叔本华的同情理论所进行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张立文的和合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的《和台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问世了。当张先生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完一个甲圜道而进入下一次“轮回”时,他在学术思想上也完成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由’“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转变。和合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转生的问题.亦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适应、相接轨问题深思的结果。其核心在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在于其文化精神,亦即中国哲学。因此,首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转生,其结果是民族新哲学的建构。从发展形式而言,这种建构活动是“接着讲”中华民族本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