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禁毒立法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毒法》在立法方向上应当归属行政法律部门,将调整对象放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禁毒工作的空白处,刑法、刑诉法已经予以规定的打击毒品犯罪方面的内容不宜再纳入《禁毒法》,而应统一于刑法和刑诉法,坚持刑法和刑诉法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的主导地位。我国禁毒方面的法律规范与司法解释、政策文件较多,清理并整合这些条款,使不同阶位的禁毒规定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立法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与世界毒品犯罪立法比较。在全面收集和研究国际禁毒条约与世界各国禁毒立法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对毒品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一是毒品犯罪的立法体例;二是毒品犯罪的刑事管辖;三是毒品犯罪的罪名结构;四是毒品犯罪的犯罪构成;五是毒品犯罪的刑罚处罚。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出我国毒品犯罪立法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第二部分:中国新刑法典规定的新毒品罪研析。分别对非法买卖制毒原料、配剂罪,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容留他人吸毒罪,洗钱罪等四罪的概念、犯罪构成和刑罚处罚作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禁毒立法上,我国现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刑法》《禁毒法》《戒毒条例》"两法一条例"为中心,毒品犯罪刑事立法、行政法规、地方性禁毒法规相配套的禁毒法律体系。全国性的禁毒法律法规无法涵盖全国各地的特殊情况,无法对毒品违法犯罪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及时回应,地方性禁毒法规大有可为。在地方性禁毒法规的发展完善上,一是做到立法精细化,对《禁毒法》《戒毒条例》规定的禁毒措施进行细化;二是做到立法特色化,结合地区禁毒现状创新规定新的禁毒措施;三是做到立法地方化,为《刑法》中毒品犯罪的解释适用填补地方性知识,保障厉行禁毒政策的落实,依法有效打击毒品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4.
毒品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刑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等有关刑事法律制定后 ,对我国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随着毒品犯罪手段、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现行立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规定及惩罚不够明确 ;2、对吸毒行为没有给予刑罚处罚 ;3、未对非法提供制毒设备的行为给予处罚……。建议 :从毒品犯罪罪名、犯罪情节、财产刑、对付洗钱行为和易制毒物品种类方面 ,加强禁毒刑事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上,武汉市的毒品问题经过了:流入、泛滥到禁绝,再到死灰复燃、迅速蔓延三个阶段,目前武汉市毒品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一)起步晚、增长快、副射广;(二)涉毒人员呈“三多”、“两化”:(三)毒品犯罪种类单一:(四)贩毒手段越来越狡猾,武装贩毒已现端倪。针对毒品犯罪的严峻形势,武汉市不断加强禁毒工作力度,首先,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逐渐形成了禁毒工作综合治理的局面:其次加大禁毒宣传力度,增强了全民禁毒意识:第三,禁毒立法逐渐完善,初步形成体系;第四,加大禁吸戒毒力度,戒毒管理工作日益规范;第五,坚持严打方针,缉毒工作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与世界毒品犯罪立法比较 毒品在世界范围泛滥成灾,毒品犯罪成为当今社会全球性的严重犯罪,极大地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已引起各国政府的严重关注。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加强禁毒立法。据介绍,世界上已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专门的禁毒法或者在刑法典中专门规定毒品犯罪。中国在1979年刑法典有关毒品犯罪的规定和《关于禁毒的决定》(以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禁毒战略新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搞好 2 1世纪的禁毒工作 ,必须重新审视国际国内毒品犯罪的新趋势、新特点 ,重新构想 2 1世纪禁毒工作的战略。一、 2 1世纪毒品犯罪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 )毒品犯罪全球化趋势日益严重 ;(二 )毒品犯罪总量居高不下 ,仍处于高峰期 ;(三 )毒品犯罪格局发生变化 ;(四 )毒品犯罪方式手段更加高智能化。二、 2 1世纪禁毒战略构想 :(一 )禁毒战略指导思想 ;(二 )禁毒战略策略原则 ;(三 )禁毒战略计划框架。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国际国内毒品犯罪的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毒品犯罪正在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升级。在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进程中,原有的禁毒立法和工作举措暴露出不完备性和滞后性,因此必须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堵源截流、四禁并举”的基本策略,加强禁毒工作综合治理机制的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9.
论禁毒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品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轮毒潮冲入我省并迅速扩大、蔓延 ,每年破获的毒品案件及缴获的毒品数量持续猛增 ,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逐年上升。新刑法为有效地同毒品犯罪作斗争提供了法律武器。但是 ,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毒品违法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在目前的禁毒立法中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 ,提出完善禁毒立法方面的建议 ,系统地研究毒品违法犯罪立法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重新审视二十年缉毒工作的思路,发现“重毒轻人”和“重案轻人”的倾向十分严重,只有淡化缴毒数.坚持打击毒品犯罪的人员基础,坚持除恶务尽,斩草除根,方能有效遏制毒品犯罪活动。结合缉毒工作实践,抽强研究和改进禁毒立法,收集、运用情报,打击新型毒品犯罪工作,是掌握禁毒工作主动权、推动禁毒斗争健康发展十分紧迫和现实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宽严相济:中国经济犯罪的控制对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政策是国家面对犯罪而作出的公共选择。作为刑法的灵魂,刑事政策不仅能够指导刑事立法,而且是刑法适用的基本准则。就经济犯罪控制对策而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首先在于根据社会危害程度对刑法所调控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分类,其次在于对危害程度不等的行为选择不同的行政或刑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颁行了专门的反黑法律法规,而我国的相关立法还很不完善。要有力地打击有组织犯罪,我们必须加紧完善反黑立法。既要借鉴别国经验,更要立足本国国情, 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老鼠仓”问题法律应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狭义上界定“老鼠仓”的范围,将导致无法依据《证券法》第43条及第199条的规定对其予以处罚,证监会对两起“老鼠仓”的处罚根据存在瑕疵。《刑法修正案(七)》将“老鼠仓”类犯罪与内幕交易罪加以区分是没有根据的,“老鼠仓”现象本来应属于内幕交易罪的范畴,因此,当下应对“老鼠仓”问题的最佳法律对策应为增设普通背信罪,以规制“老鼠仓”及类似违法现象。在条件允许后,通过扩充《证券法》中内幕信息的范围,最终将“老鼠仓”类犯罪纳入内幕交易罪中。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诱惑侦查被应用于打击毒品犯罪等隐蔽性犯罪上,若不从立法上对诱惑侦查制度加以规范和引导,极易导致警察权力的失控与“掉入陷阱的不幸者”权利的被侵犯。诱惑侦查如何不与人权潮流相违背,在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中找到平衡点,亟需在立法上加以理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的“控制下交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下交付 ,是由执法官员参与 ,意在获取有关毒品犯罪的证据 ,保障刑事诉讼的行动。是毒品案件侦查中常用的一项侦查措施。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有关控制下交付的立法情况、控制下交付的概念、种类、具体操作规范、实施控制下交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于立法者热衷追求制定“大而全”的刑法典,导致附属刑法的立法技术不成熟,规定不明确、不清晰,没有规定独立的罪状和法定刑,依附性过强,不能直接适用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务款,并且与刑法不衔接、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新型犯罪不断增加,一部刑法典并不能解决所有犯罪问题。在非刑事法律中直接规定具有罪状和法定刑的附属刑法乃是刑法补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食品药品安全的刑法规制正在形成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三维立体模式并可进一步加以完善。法益保护的前置化着重于一般预防,主要是抽象危险犯的设置;资格刑的配置着重于特殊预防,从立法完善的角度,可增设禁止从事一定职业的资格刑;对监管责任的强调和特别规定,则旨在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及时发现和查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控制犯罪风险。  相似文献   

18.
有组织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组织性。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对策是完善刑事立法。实体法方面要修改、增设罪名 ,增加财产刑 ,打击相关犯罪 ,加大惩治力度 ;程序法方面要完善证人保护、羁押与取保候审制度、制定配套法规和反黑法律。司法对策是 :加大打击力度、反黑与反腐败同时进行 ;成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斗争、坚持刑事、经济犯罪并案查处、加强国际间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增多,收集计算机数据类证据成为侦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类证据的特性,保护计算机数据成为收集证据的重要环节,而使用扣押措施不能迅速、有效地保护计算机数据,同时可能严重侵犯他人权利。欧洲委员会《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中规定了现存计算机数据的快速保护措施,是针对计算机数据进行迅速保护的特殊调查措施,与我国相关的强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规定相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相关立法中应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