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国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研究综述熊娜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村民代表会议顺应了协商民主潮流下民众的参与需求与国家的政策选择,成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在新时期不断深入的重要环节。近十余年,国内学术界对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农村社区建设:逻辑起点与人文关怀管义伟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厘清逻辑起点是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与西方社会通过先后两次选择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不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次选择兼具第二次选择的性质,从而奠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自此伊始,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不仅能够有效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而且彰显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人文关怀精神。建设农村社区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推动,正是政府的责任才能将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起来。责任编辑吴一青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探析韩松在《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不能以私人所有权的明确性为判断标准。我国已经明确了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本集体成员,因此,只要明确了特定的农民集体的集体成员资...  相似文献   

2.
《公安研究》2011,(7):41-41
管义伟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厘清逻辑起点是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与西方社会通过先后两次选择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不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次选择兼具第二次选择的性质,从而奠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自此伊始,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  相似文献   

3.
怎样理解社区建设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中国的社区建设?如何理解社区建设中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中国社区建设亟需回答的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事实、经验,提出社区建设超越了公民社会建设领域、国家政权建设领域,是中国努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国家战略。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是以社区建设为路径,在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责任为基础,重塑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共同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尚未成熟,仍处于实践过程之中。政府主体性错位、社会主体性虚弱、市场主体性缺失是中国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公民社会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第三领域"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和事实,需要建构一种以责任为基础的"主体性互构理论"———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在社区建设中交互建构。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促进农村社区联动,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社区联动讲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蕴含"三位一体"的主体逻辑、网络治理的空间逻辑及组织动员的动力逻辑。然而,在农村公共危机防控中,出现了村户衔接、信息沟通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问题,造成农村社区信息、物资和技术的"孤岛"现象,致使农村社区联动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政府强大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发挥农村社会固有的社会网络优势,打造"三位一体"的社区联动模式,实现农村社区公共危机的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社会不同经济模式的法权要求,造就了中外社区发展的历史差异。置于社区演化与发展的比较分析框架,社区警务不仅只是警务改革的行为超越,而且是社会关怀、社会整合和社区重建背景下警察哲学与警察文化的社会反思。各国社区警务的多样化特征,显示中国社区警务凝聚着全球化与民族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辨证统一。中国社区警务改革必须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拓展社区资源以及强化社区人文警务力量,获得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6.
论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健智 《前沿》2006,(12):210-212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的民间自治组织数量太少、发育不成熟。因此,本文认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培育农村非政府组织,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和自治能力,逐步实现村民自治。以农村社区建设与非政府组织的内在联系为逻辑起点,文中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繁荣农村社区经济、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以及营造和谐农村社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及其本土化是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的关键进路。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就失掉了社区服务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治理的本质力量。社区工作者不但应以突出人文关怀为服务目标,更应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动员与规划到投入与实施,政府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因素,显示出中国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特质。如果超越农民的本意,建构农村社区就将会背离农村社区建设的真正价值,致使政府由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因素变为阻力因素,造成社区建构的有限性,但是社区自身力量的积极发挥,可以促进社区建构对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获取农民的社会认同,从而体现出政治性建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区的发展过程既包含自上而下的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也包含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的不断成长发育过程。无论是自上而下抑或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其本质都是行政权力与社区自治的进退消长。更进一步说,社区治理与基层行政的逻辑困境无非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转型,国家与社会二元分野情境下催生出的围绕国家权力控制和社会资源分配的种种博弈与制衡。  相似文献   

10.
周悦  崔炜 《前沿》2012,(17):116-119
本文运用了社会参与理论研究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问题,基于农村社区的广泛分布、贴近基层、多功能性、快速建设等特点论证了引入社会参与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阐述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基层政府、市场主体、第三部门的各自作用和角色定位,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如农村社区领导协调机制不完善,农村社区居民有效参与度不高,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低,农村社区建设和维护资金匮乏等,最后提出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参与路径,在体制创新、政策制定、提升服务、保障资金、民主机制等方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居环境、城市文化、城市人文生态的主要载体。在中国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城市社区受到了重创,新的社区还没有全面建立。党中央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号召,给当代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关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梳理了社区的定义,揭示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被破坏的现实,提出城市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创新社区管理与发展的方式,为科学社会管理、建立和谐城市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区建设模式是对社区建设实践内在本质、规律与特征的归纳与凝练。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目标、动力来源、主体、内容与路径等方面均贯穿和渗透着较为明显的外生型社区建设的实践逻辑,决定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属于一种外生型的城市社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3.
合村并居是近年来多个省份和市地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动向。该文梳理和概括了在山东两个县推动合村并居的动因、过程及具体作法,分析了合村并居社区在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着的诸多问题,提出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政府公共服务必须延伸并覆盖每个村;创新村民自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何为社区建设找到明确目标和行动路径是当前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推进“社区福利”建设,发展社区福利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与现实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行政化倾向,社区福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脱节、福利项目定位产生偏差、社区主体性较弱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社区福利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有效路径:一是以政府为依托的对话型发展路径;二是以市场为依托的“效率-需求”式发展路径;三是以社会为依托的参与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社会后果之一是",社区"观念和"地理社区"成为基础性社会结构因素,国家与社区的关系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福利理论角度,运用文献回顾方法,首次系统划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区工作历史发展阶段,概括社区工作若干结构性特征,全面梳理城乡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主要政策法规,重点分析社区生活环境、社区问题、社区需要与国家-社区关系模式的战略转变状况;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区福利体系框架,界定社区福利体系框架的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简要总结中国社会国家-社区互动关系模式。在构建和谐社区环境下,笔者针对中国社区福利体系建设提出若干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岩 《前沿》2007,(7):201-203
城市社区建设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本理念的基本原则。但是,人本理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人本理念与实践上的反差表现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和"社区人"转变中人本理念上的缺位;由"居委会"向"社区"过渡中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由"单位"和"政府"包办向"居民自我管理"的转型期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淡漠;由于"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使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城市社区建设中坚持人本理念的落脚点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本理念与实践的统一要以洞察人的需求为基点,要突出体现出社区人文关怀的特色,要以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作为主导型价值取向,要改变社区组织"准行政化"的趋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社区建设中人本理念所体现出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互助意识、共享意识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的切入点。社区建设中人本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社区化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社区群众自治不断延伸与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等。与此同时,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治理主体"融合发展"、治理手段"提档升级"、治理过程"规范提升"、治理规划"高位推进"等创新维度,不断体现着"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所谓"共建共享",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共同参与的治理理念,把"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是探索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基于此,为了不断贯彻落实"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以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未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需要进一步从农村社区治理主体规范机制、治理运行机制及治理保障机制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区建设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南和行动纲领。积极推进社区体制创新,构建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有效衔接的新型社区治理格局,既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应人民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各地主动把握社会建设的发展大势,积极推进社区治理领域改  相似文献   

19.
吴维忠 《前沿》2002,(11):134-136
现代化发展速度在实现现代化许诺本身外 ,也给社会带来了人文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大众传播在其向社会倾注信息流量时所应渗透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效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这一过程实现途径及有无可能性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大众传播的人文关怀向度、大众传播与人文关怀的耦合及大众传播的人文关怀进程三方面分析了社会发展在大众传播方面体现人文关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农村农业产业日益面临着衰败与边缘化,农村逐渐空心化,针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党和政府以及学界都开出了药方。学界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种是以资本主导的绅士化的道路,另一种是自治型的草根化的道路。莫干山民宿产业的发展则为乡村社区建设提供了一条多元主体互动机制的路径。在莫干山的乡村社区建设中,民宿产业何以成为切入点、相关主体如何行动、他们的行动有何特征?本文从市场、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互动机制来探讨其过程。莫干山的社区产业营造,是以"洋家乐"的市场驱动模式为开端,外国人首先在莫干山开始经营民宿,并带来了民宿热;政府发现了生态旅游的契机后,在生态保护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民宿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与规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与政府双重力量的作用下,莫干山村民踏上民宿热的浪潮,在社区精英的带领下,成立"探庐者"民宿联盟,并激活社区资源,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