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文化软实力"一词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对软实力理论做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按照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与区域发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软实力"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软实力"(Soft Power)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衰落论"的辩论中正式提出,随后,约瑟夫·奈又在<谁与争锋:美国力量的转变>中对此首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张勇  张忠友 《桂海论丛》2009,25(3):45-48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受到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的关注和使用.为准确的把握并运用软实力这一概念,文章就软实力的相关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艳红  伍小乐 《前沿》2008,(6):18-20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早期主要集中在对软实力的翻译及奈的软实力学说的评价上转移到近年来对中国自身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问题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文章即从软实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特征、意义、中国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软实力的思考几个方面,对这些年来我国软实力理论研究的概况做一简要回顾,以期对现阶段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的研究及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的,是一种隐性资源.按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之中,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实力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功国  冯生成 《新东方》2008,(12):51-53
一、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Nye)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专著《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及其后续著作中,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是精神价值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虽然包括文化的感染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外交的说服力,但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7.
软实力与公民社会建设 中国政府和中国学界目前都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最先提出的.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指出:"实力是指通过影响他人而获得期望结果的能力.影响他人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式:即通过强制性威胁(大棒)、利益引诱(胡萝卜),或吸引力,使别人认同、接受你的主张的影响力."可见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的力量,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也.  相似文献   

8.
李辽宁 《新东方》2009,(8):25-28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soft power概念以来,“软实力(或软权力)”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学界的研究如火如荼。经过近20年的理论流变和传播,“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已经从“学者话语”扩展到国家的“政治话语”和“政策话语”,并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话语”。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提出。我国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很早就开始,目前关于软实力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自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软实力"这一提法在理论界和各种媒体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问题依然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肖勇  兰觉明  姚晓兰 《重庆行政》2014,15(6):103-105
正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主要是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来的,基地旨在专门培训职业教育教师。近年来,通过基地的培训,职教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响  相似文献   

11.
何谓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此人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今年4月初,他推出了一本名为《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致胜之道》的新书,对以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为代表的崇尚武力的"新保守派"进行了批评。据他自己概括,软实力的定义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别人来达到自己预想目的的能力。" 软实力大致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大体分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派。主张凭借硬实力强行推行美国价值观,以确保"美国利益"的称  相似文献   

12.
沈壮海 《传承》2011,(4):58-59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相似文献   

13.
令人喜爱比让人惧怕更重要 "软实力"或曰"软权力"(soft power)已成为国际政治的关键词,被视为21世纪大国竞争的核心.一国的外交与其内政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内在的实力,在国际上也难当大任. "软实力"是前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克林顿政府的阁僚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1990年出版的<命中注定的领袖:美国权力的本质性变化>一书中提出的.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仍然独步于世,是能够领导世界的超级大国.但是,要保持这一地位,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或日实力)性质就必须起本质性的变化.权力有两种.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政治分析中没有软实力的位置。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分析昭示我们,政治分析必须确立软实力的地位。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软实力主要指的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包括文化吸引力、价值观吸引力与政策吸引力三个方面。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性。对于软实力的理解,尚存在种种谬误。概括来说,这些谬误主要有:软实力等于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等于国家软实力;软实力只是存在于国际政治领域;软实力只是适用于发达国家等。最后,关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软实力的问题,必须达成如下基本共识:软实力是创造出来的;发展软实力,需要寄望于政治体系本身;发展软实力,需要依靠发达的社会领域的成长;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需要不断强化软实力的培育。总之,软实力一词具有高度的统摄力,政治分析不能只是一味强调硬实力,软实力理当成为政治学分析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试析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是与综合国力、文化力和软实力等概念和理论相联系的。在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而文化力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理论体系来说,西方的软实力或软权力概念源于西方理论界的权力概念。其国力、软权力观念对中国的综合国力、文化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概念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中西两个理论体系的差异巨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与综合国力理论一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相关理论的扬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来,"文化软实力"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此,学界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文是对国内近三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关系研究的述评.  相似文献   

17.
公安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采用"软实力"的概念和理论这一新的视角思考、研究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公安文化建设。深刻理解和认识西方软实力与中国公安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区别,更好地把握中国公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探寻有效提升公安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安综合实力和公安民警综合素质。使公安部门的软实力和公安民警的软实力,成为公安工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完成党和政府交给重大任务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储殷  冯若谷 《人民论坛》2015,(5):146-148
"巧实力"是继"软实力"之后,又一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外交政策的热点议题。中国的"巧实力"构建路径需从三方面进行探索:首先需要规范概念和定义分界,框定学术和实践的范围;其次需要准确灵活的环境调适,在不断变动的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意识形态环境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最后需要从组织机制和文化价值的双重维度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杨懂 《同舟共进》2009,(8):6-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间有关“中国道路”的讨论日益成为焦点。例如,“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曾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与其初始概念有本质区别,在多元社会思潮涤荡、传播和持续扩散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思想高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创新力,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进一步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信心,这种自信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