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贤鑫 《长江论坛》2008,25(2):4-10
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世界历史为背景,全面研究了东西方所有权关系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所有权关系的具体形式,并从劳动与所有权的关系、人的平等和自由与所有权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与所有权的关系等方面,对不同形式所有权关系的合理性、局限性作出了科学的评价,指出了所有权关系的发展趋向及其归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类历史壮丽而复杂的画卷。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双重线索是我们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与研究水平,对于这两者之辩证关系的阐述都是不同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逻辑对于生产逻辑的统摄意义上来理解资本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理解资本的运行方式。重新梳理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展现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状况,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科技手稿"是《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写作缘起于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入分析和探讨。马克思在"科技手稿"中全面探究了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协作、分工、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阶段,高度评价了科学技术和机器大生产对发展生产力所做的巨大贡献,但这并不是无限抬高技术的社会作用,将其置于"本体"的高度,而是为了批判技术发展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揭露资本家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因此,马克思不是"技术力本论者",他的主要注意力始终在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革命上。研究马克思的"技术手稿",不能将其与整部《资本论》割裂开来,更不能脱离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异化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这三部著作是其异化思想集中体现的地方,放到一起研究更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其异化思想。异化的消除离不开消灭异化产生的根源,但最终还是要通过消灭剥削、压迫和不公正产生的历史环境来实现,而这正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最终理想。  相似文献   

6.
正《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书中所论述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自己只是在上学的时候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学习过,今天听了铁道党校老师对《资本论》的讲解并观看了影片《青年卡尔·马克思》后,我对《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和形成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学习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无疑是后人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而其中异化理论又是争论的焦点。在发展问题业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联系现实重新解读与思考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文本,我们会获得一些新的启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再认识在《手稿》...  相似文献   

8.
<正> 所谓马克思历史观的制高点,指的是完全成熟了的马克思唯物史观。无论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建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认为,早期《手稿》(主要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马克思的观点已达到完善的高度,而《资本论》等后期著作,则表现出创作力的某种衰退和削弱。其二认为,《〈政治经济学手稿〉序言》是唯物史观的最为全面的经典表述和最为成熟的发达机体,换言之,它是唯物史观的制高点。新近出版的《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一书,该书作者立足于他们所确立的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社会交换主体的研究经历了简单商品交换关系中的交换价值私有者、商品生产者社会中的生产者以及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中的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逐步深入的理论层次。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社会交换主体思想的全面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资本论》研究中的人本主义思路,这对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推进《资本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享有"西方马克思学创始人"声誉的法国马克思学家吕贝尔,在质疑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处理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两卷本,呈现出类似于《资本论》第一、二、三卷文本的编排体系,由此引发了关于吕贝尔版本与恩格斯版本的广泛讨论争议。全面把握吕贝尔的马克思经济学卷文本概况,与恩格斯版《资本论》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有助于从经济学卷文本体系总体角度客观地评价吕贝尔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卷文本的功过得失,对深入研究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维兰  黄明理 《求索》2011,(10):98-100
与费尔巴哈把历史看成是由人的直观互动组成的过程不同,马克思把历史解释为由劳动所生成的。在马克思的逻辑中,“劳动”概念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对象性劳动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般劳动,再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雇佣劳动的不断推进,体现出其理论逻辑的深入过程,劳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不再是概念的抽象或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生发过程和现实批判过程。马克思对劳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探究人的生存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远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更丰富,不仅包括对劳动异化的阐述,还包括对交换异化、扬弃异化的系统论述。对异化问题的动态分析是马克思用哲学方法考察经济学问题的第一次自觉尝试,蕴含着马克思关于方法论的思想萌芽,即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以及历史辩证法。由于马克思的思想正处于探索、变革和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方法在《手稿》中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但是它们为马克思实现唯物史观的变革,推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展开了一条极为重要的道路。探析异化理论的方法论意涵,有助于深化对《巴黎手稿》中异化理论的理解,从而对这一理论做出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一篇中论述的。所谓资本积累理论,就是关于资本如何由剩余价值产生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本积累作为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源泉,是生产经营发展中的一个客观规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论》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是最近20年来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要着力于国际关系新变化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特别是“六册结构计划”,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事实出发是马克思1845年后研究经济学最根本的研究立场。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是严格从经济事实出发研究经济学的典范,研究和发现经济事实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其经济学理论科学性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对蒲鲁东从抽象原则研究经济学的立场的批判表明了他对从事实出发研究问题的立场的肯定。马克思不仅自我意识到从事实出发研究问题的极其重要性,而且在《资本论》中以经济事实为根据,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工人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科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635页上明确给积累下了一个定义:“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从马克思整个《资本论》中的意思来说,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论,就是资本家把得到的剩余价值再投入到资本的流通中去,使原来的予付资本量得以增加,即对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大部分——哲学批判、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中,"感性活动"、"异化劳动"已经本质性的产生并成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基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宏大而又深邃理论体系中以其时间维度和理论意蕴的双重价值一举超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成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狭隘眼界,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异化劳动理论展开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价值批判.得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理论结论。但马克思在此阐释的是他从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视角所阐发的社会发展理论,囿于研究视角的旧哲学形而上学思想局限,马克思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他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系统而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晕的贫困》、《其产竞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所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西方福利社会建设"表面现象"、资本关系全球扩张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出现了修正剩余价值概念的趋向,并以"剩余产品""经济剩余",或者"剩余利润"等取而代之,导致当前资本主义研究的主要范式中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即以国家的作用和以流通领域为中心来阐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到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再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最后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历史文本回路中,考据经典文本,为剩余价值正名,是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劳资关系理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理论,是研究<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