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价值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生存活动所必然形成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之中。真理的本质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2.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3,29(2):9-11
客观论是一种认为善和价值存在于客体之中的无价理本体论。而实在论和主观论以及关系论都是夸大客观论的某些方面而导致错误的。实在论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方面,主观论则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方面,关系论则把"价值是客体的关系属性"夸大成"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把"价值是客体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产生的"夸大成"价值是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产生的",从而误以为应该、善、价值产生于、存在于主客关系中,是一种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价值的界定和理解方式在哲学界早已饱受诟病。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这一视角出发,价值不仅是一个表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范畴,也是表明主体与主体关系的范畴,是这两种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很好地揭示了"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主客体关系说"的价值内涵对人的拒斥和消解,还价值以"属人性"——价值就是人的价值。依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术语体系"和"解释框架"都值得商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确切的表述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价值,是否有利于价值的开发和提升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用价值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探索、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与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基和当代确立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及"两个尺度",关于人的需要和利益,关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问题,以及关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审美、社会文化理想的论述,都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社会主义道德、党性和阶级性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同样具有经典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众多,其价值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物化"和"异化"现象的批判反思与倡导"人道主义"两大方面。毛泽东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则重新阐释了利益、富强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关系。当今中国思想理论界则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当代处于主流地位的价值哲学,认为"哲学上的‘价值’是解释外部客观世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这是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相一致而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悖的价值哲学,其哲学基础是旧唯物主义,必然陷入旧唯物主义的重重困境。这种价值只是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研究的"事实性价值"(worth),而不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value)。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发端于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寻,而体现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于是,人的存在意义在不同层次上的社会关系中生成了三层价值:体现于经济关系的经济价值(其基础是劳动价值)、体现于人伦关系的人伦价值(包括伦理、法律和政治价值),体现于人的情感共鸣关系的审美价值。所有这些价值必须以物为载体,即通过物对人的关系来实现。由此形成了社会物质的二重性,形成了以物为载体的作为"人对人的价值"与"物对人的价值"的统一的客观价值世界。这才是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退出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国 《求索》2012,(2):159-161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退出是一种物权消灭方式。根据承包关系三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发生的变化,退出可分为期内退出、迁徙退出、灭失退出和消亡退出。从成员权的法理出发,退出主体享有一定的权益。基于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退出主体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以及渗透于二者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这一关系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一价值,作为哲学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特殊效用关系或者意义关系,归根到底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类按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改变自然,自然又以自己的属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价值理论既有政治经济学层面的意蕴,也有哲学层面的意蕴.这两层意蕴分别对应价值领域中的两个问题,一是物的交换关系问题,二是人的存在意义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双重意蕴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行为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把个体的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合理收益问题与社会的人在共同生存中的道德境界问题区别开来.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尺度,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片面地强调了人的主体尺度,忽视了客体尺度,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考察事物,考察人与事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孟民 《前沿》2007,(1):167-169
劳动关系是从雇佣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日益得到规范。《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实生活中雇佣关系争议经常出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类法律关系。前者体现的是劳动者与劳动用工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后者体现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分别由不同的法律规范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2.
于新 《理论月刊》2006,(7):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论角度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存在着对立和分裂,其中人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价值论维度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自然观",遵循两个尺度统一的原则,人类才能承担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担.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历史开始以来,物质世界开始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主体的需要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价值关系。人的区别于自然界一切生灵而独有的意识使人具有主体性。而这种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使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成为第一个可宝贵...  相似文献   

14.
代君 《理论月刊》2010,(9):45-47
价值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价值主体(人)是价值的核心和归宿,价值的生成过程是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公共价值一方面意指"公共性",即公有性、共创性、共享性、共同性等属性,指向公共事物、公共行为、公共生活领域;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公共价值的"公共性"是基于主体内在尺度的共同性,指向公正与公平。正义是公共价值的实质和核心,人本身是其终极归旨,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在公共价值的生成和实现中追求正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体价值刍议庄穆一从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及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来界定价值和价值关系,是价值问题上价值关系说一派的观点。它可以解释经验范围内和显在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种种价值问题.从价值发生的角度看,价值的产生离不开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刘晓春 《青年论坛》2009,(6):122-125
叶燮的《原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明确提出人我之分相合成文的理论框架,而且物分为理、事、情,人分为才、胆、识、力,在审美领域中,客体的理、事、情是"不可名言"、"不可施见"、"不可径达"的,主体与之是体验和审美关系。在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第二层次"物我相衡"的对峙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胸襟"与"识"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在审美主、客关系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想象"对客体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著名理论经济学家林子力前不久提出了将抽象劳动概念划分为不同形态的“三层抽象”的观点。但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与之不同的抽象劳动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三种抽象”的观点。虽然双方的分歧是初步的,但是,关于抽象劳动概念的讨论是关于哲学价值概念的讨论的继续,所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带有根本性的价值范畴的问题。我们希望理论界的同志们关心这种讨论,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信息商品价值生产与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生产是不能划等号的,这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目前。国内信息情报学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混淆二者的区别,认为信息商品不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否定信息商品价值量。信息商品价值量关系到信息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关系到信息商品经营,有必要探讨清楚。一、信息商品生产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信息商品生产既包括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又包括信息商品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价值生产所耗费的是抽象劳动。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怎样劳动、劳动什么的问题,关系劳…  相似文献   

19.
朱虹  吴楠 《长白学刊》2015,(1):125-129
社会治理不仅具有工具理性的特质,还具有价值理性的特质。社会治理自身凸显合作共治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公共服务至上的伦理精神,更蕴含着社会治理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社会治理具有最为核心和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0.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主体的利益 ,同时又对个人或社会集团有意义的价值标准才是合理的、可取的。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生产力 ,注重人民性 ,崇尚真、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