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正平  张旭春 《求索》2010,(10):227-229
《福》是对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仿写。借助女性叙述者苏珊的讲述,库切把小说的时空从当下的南非远置到鲁滨逊时代的荒岛,赋予小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文学寓意。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作家如何采用多重变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来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打破文本与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解构父权和殖民文化霸权,瓦解抑制女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制,暗示女性群体用潜在的抵制话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7,(1)
季栋梁的中篇小说《黑夜长于白天》描写了在男性失语甚或是缺位状态下的乡土女性的奋斗与成长。这是一个女性占主导的"乌托邦"的世界。与众多描写女性生活的小说不同,季栋梁在这里另辟蹊径,着重突出女性在化解生存困境、寻求人的尊严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格。  相似文献   

3.
不论“文化”一词有多少种解释,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考察人类远古的文化也应作如是观。而追溯人类初始文化的标志形态恐怕莫若于神话与史诗了。古代西亚的神话式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①无疑就是一部苏美尔民族的文化结晶,是苏美尔人的文化心态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苏美尔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种英雄崇拜情结的反映,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来源于“毕尔伽———梅斯”,意为祖辈英雄的故事,历史上实有其人。吉尔伽美什为一…  相似文献   

4.
沈维维  顾力行 《求索》2015,(3):125-129
著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和印裔作家巴拉迪·穆克吉的《茉莉》中的女性离散叙述和寻找家园经历如此相似和凝重,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两部小说的寓意和离散女性的生存困境。两位边缘女性在流放旅途中不断变换自我,以适应周遭环境,并寻找她们的新家园。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第三空间为她们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第三空间是一个融合点,杂糅之地,是边缘群体在逃离旧的家园建立新关系的开放空间。小说中的离散女性在流放中的错位记忆,杂糅身份选择以及孕育新生命等行为,都是她们在第三空间重建自己家园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景圣琪 《人民论坛》2010,(7):244-245
在某种意义上,《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中心、为女性而树碑立传的小说,作品集中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客观地说,《红楼梦》对女性意识进行了充分地挖掘与探索,从而为女性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素材与资料。  相似文献   

6.
班昭《女诫》的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汉代历史文化为背景,依据班昭的人生经历、家学承传和文本内容,论证《女诫》的女性教育思想,即是劣势中女性生存智慧的教育,及两性平等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论证了《女诫》在汉代群体自觉意识向个体自觉意识转变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作为一部来源广泛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能反映周代女性观、尤其是女性审美观的文学作品。这种崇尚自然健康、强调外在美与内在美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周代文化和周代女性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某种意义上,《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中心、为女性而树碑立传的小说,作品集中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客观地说,《红楼梦》对女性意识进行了充分地挖掘与探索,从而为女性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素材与资料。  相似文献   

9.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女性命运三部曲小说《机缘》《匆匆》《沉寂》蕴含着丰富的主题:爱情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战争,死亡是人的偶然性和有限性的显现,命运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合奏。她在小说中关于爱情、死亡、命运的思考和叙述充满着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王艳萍 《前沿》2013,(2):142-14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的婚姻爱情故事,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采用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叙述方式,重叠功能性人物与心理性人物,通过聚光灯与反射镜来塑造人物,隐蔽作者型的叙事声音,恰当地选择小说书信化,这些都使小说在平凡事件叙述中展现不平凡的艺术特色.奥斯汀成功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将小说带离传奇迈向独立,使《傲慢与偏见》成为文学史中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中庸》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神怪小说《西游记》虽内容相当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较为丰厚的文学经典著作。挖掘《中庸》和《西游记》中所蕴含的这种"参赞化育"的儒家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宏莉 《前沿》2010,(16):154-156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取得较高成就的一个文学流派,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之无愧地成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认识人类、认识社会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与人类。因为,解读《尤利西斯》则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学阅读水平与创作水平。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旨在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共同研究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技巧,提高我们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4.
北村 《两岸关系》2003,(4):71-72
《台湾海峡》是北村继小说精品集《周渔的火车》之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第二部长篇新作。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充满史实且缠绵悱恻的故事,书中人物的命运均与海峡两岸的历史命运紧紧相连。根据本书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已拍摄完毕。现将本书的故事梗概(下)登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包国祥  包桂芹 《前沿》2011,(2):50-54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从人的一般生存困境出发,以深层的文化批判精神为动力,对启蒙以来的技术理性主义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反思与批判。揭示了从前一直被视为自由和解放意识的理性和启蒙,原来不是一种自由和解放意识,相反倒是一种极权主义。因为它并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合理的世界,反倒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无限的统治权。人类只能以痛苦为代价来认识事物的真相,只能把自己置于坚定的社会批判的位置上,才能寻找到一条通向人类和自然世界和谐相处的道路,实现真正合理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张维新 《前沿》2010,(9):163-168
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人与生态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实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阅自己走过的路程。《淮南子》对先秦生态自然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自然保护最完善的论述。文章就书中生态自然观略作探讨,以明其对当今我国生态自然环保建设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贵志浩 《前沿》2010,(2):129-132
《后羿》与《奔月》的神话重述,是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神话的不同解读,具有耐人寻味的互文性。叶兆言与鲁迅在激活神话原型的同时,也赋予了古老神话以现代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食""欲"等人性本能的演绎和神的世界的世俗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生存形态及其意义的思考,显示了现代性重构的独特的文本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和巴西电影艺术家马库斯·普利多编导的纪录片《埃斯塔米拉》,分别以小说和纪实手法,记录了郊外拾荒者们的生存环境,揭露了一桩存在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背后的不容被忽视的现实,它由商品和顾客之间的遗弃与浪费的关系所造就,衍生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与社会底层的拾荒者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拾荒者们以垃圾为生,被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厌弃,他们有着像垃圾堆一样被现代社会的文明人们所遗忘的命运。作者告诉我们:依靠垃圾堆生活的拾荒者们的生活模式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模式有不少共通之处,他们对于信仰的回归和对于大自然的敬畏,预示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治愈自然力量的渴望,从而使垃圾文明成为"新时代浪漫风潮之后的黎明"。  相似文献   

19.
纪昀在《四库全书》中对已经风行百余年的《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后人一直为之鸣冤叫屈。而究其原因 ,人们多认为是政治思想意识不同所致 ,即是正统思想与异端思想斗争的产物。其实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 ,本身包含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 ;纪昀对《聊斋志异》“黜而不载” ,不仅约束了文人对文言小说的游戏态度 ,而且也顺应了当时文言小说急需规范的社会现状 ;同时 ,纪昀在排斥蒲松龄时 ,推出“雅驯”与“简淡数言 ,自然妙远”的正面主张 ,这正是文言小说面对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挤压而突出自身艺术个性寻求生存空间的一种必然呼声。可见 ,《聊斋志异》未能入《四库全书》不仅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且对于以后文言小说创作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中,通过对人物典型性格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生存面临的种种困境,再现了人性的幽微.另外小说在探究造成个体生存困境的根源时,引进了“时间”这一元素,并结合中国传统佛教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人的生存,关注困境中人的存在问题,体现了方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