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法院规则》第79条、第80条修订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0年年底联合国国际法院通过的对《国际法院规则》第 79条、第 80条的修订 ,改进和发展了法院的初步反对程序和反诉程序。本文阐述了规则修订的法理根据和实际考虑 ,并结合国际法院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规则修订的背景。本文还结合法院实践 ,比较新旧条款的规定 ,对相关的两个程序进行了法律解释 ,认为相关修订对于强化国际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诉讼效率以及行使扩大法院管辖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国际法院的规约和规则,对国际法院中的“南联盟分别诉北约10 国”这一最新案例进行评析,以期更深入了解国际法院的诉讼程序。文章具体分析了法院在这10 个案件中的法官席组成、法院对案件管辖权的推理包括任择强制管辖权条款以及基于公约的管辖权,此外还分析了法院不予指示临时措施的理由及不足之处,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国际法院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述了五十五年以来 ,中国对联合国国际法院诉讼管辖权所持态度变化之历程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评论意见 ,如中国应该对国际法院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 ,中国应该加强对国际法院诉讼管辖权应对策略的研究等 ,从而希望中国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院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滨生 《现代法学》2001,23(3):150-155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 ,但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在《国际法院规约》的范围内 ,从国际法院管辖权的角度 ,探讨了加强国际法院作用的现实途径 :有所侧重地利用其诉讼管辖 ;充分利用具有多种优势的特别分庭 ;而咨询管辖则为国际组织提供了预防与解决争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GATT/WTO下第三方参加诉讼制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ATT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第三方参加诉讼制度 ,尤其是参加专家组诉讼程序 ,其司法实践总是走在法律理论的前面 ;而国际法院争端解决机制中第三方参加诉讼制度 ,其司法实践总是恪守法律对第三方参加诉讼的方式、享有的诉讼权利的明确规定。这两种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第三方参加诉讼制度 ,前者有逐步向后者靠拢的趋势 ,特别是体现在专家组授予第三方特殊诉讼权利方面。本文认为 ,DSU应该对第三方参加诉讼的方式及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做出明确规定 ,以更有效地发挥第三方参加诉讼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平 《法制与社会》2013,(31):133-134
国际法院诉讼案件判决的执行问题并非简单的执行或不执行.国际法院成立至今,其所作的判决大部分得到执行,不执行的情况只是少数.对于这少数案件而言,这些原本提交国际法院以待解决的纠纷并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当事国之间争议不断,甚至对局部地区的安全问题产生影响.为什么国际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在当事国之间得不到彻底解决呢?本文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对国际法院处理的案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院的咨询管辖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咨询管辖是国际法院的两大管辖权之一.本文通过比较常设国际法院,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法院咨询管辖的运用;透过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分析,着重阐述了国际法院咨询意见在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会员国的接纳条件和程序、多边条约保留的规则、民族自决权和国际行政法等方面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综合研究各种改革建议的基础上,认为授予联合国秘书长咨询请求权是扩大国际法院咨询管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政府间组织成为国际法院诉讼当事者的改革,涉及修改《联合国宪章》等现行规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这一改革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国际组织间争端的解决,有利于发挥国际法院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修改《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的相应条款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初步反对程序是一种附带程序,是维护当事国间权利义务平衡的一种重要程序。初步反对被提出之后,关于实体审理的程序就暂时停止。初步反对判决原则上不得涉及到实体问题,具有相对的“既决力“。为了加强对此程序的控制,国际法院修改了有关规则。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院诉讼案件判决的执行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楚旭 《北方法学》2009,3(5):140-149
国际法院判决的执行问题并非只是一个执行或不执行的简单二分法问题,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包含一系列政治决策的复杂问题。一方面,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家的实践,当事国有遵守国际法院判决的义务;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当事国往往以各种理由阻止对自己不利的判决的实际生效。由于目前国际上缺乏一个有效的执行机制,这一矛盾没能得到完满的解决。因此,在分析当事国遵守国际法院判决义务的基础上,对国际法院诉讼案件判决的执行实践和执行方式进行深入探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芳雄 《时代法学》2005,3(5):103-109
从常设国际法院到国际法院,其咨询管辖权和“司法性”之间的协调一直是一个难题。要想满意地解决法院当前面临的困境,不必急于扩大有权寻求咨询意见的机构的范围,而必须确保各机构在利用国际法院的咨询管辖权时,更多的是出于解决法律问题的目的而非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2.
领土主权属于一国的核心利益问题。国际法院基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之规定,在解决领土条约争端时采取了"实质优于形式"和"同意"等界定标准。同时,在适用该《公约》解释相关条款时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出现过矛盾与反复。对此,应根据该《公约》第31-32条规定的内部要素及外部变量,优化领土条约的解释方法和运行结构。这种路径的设计不再拘泥于《条约法公约》本身,适当拓展、引入当事方提供的证明事实真相的关键证据,对领土条约的解释进行补充说明,并非游离于《条约法公约》之外,转而寻求保持占有法律、有效控制等法理基础及相应的事实主张和证据,而是将两者合而为一,以《条约法公约》解释规则为主,其他关键证据为辅的层级解释路径。另外,国际法院在解释相关领土条约时,除了适用"《条约法公约》+其他层级关键证据"模式外,还应借鉴学界的解释方法论,以使得两者交互影响,进一步完善条约解释方法的路径,实现对领土条约解释规则的再造。  相似文献   

13.
张卫彬 《法学研究》2015,(2):192-208
领土主权属于一国的根本问题。由于部分领土条约相关条款过于原则或模糊不清,当事方会产生条约解释上的国际争端。通常,国际法院依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规定的解释规则进行阐释。但是,领土条约具有与一般条约不同的特性,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其解释方法的特殊性。条约解释与争议领土主权的归属存在密切关系,不当解释会严重损害当事国的领土主权。正是出于此顾虑,国际法院过于严格遵照条约文本语言表述的精确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一定的矛盾与反复,甚至在个案中弱化条约解释的价值,转而以有效统治作为判案的法理依据。国际法院的做法动摇了国际社会相关当事方将领土争端提交国际法院,采取法律方式解决纠纷的信心,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保护的责任”:国际法院相关司法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杰 《法律科学》2009,(5):55-64
“保护的责任”自提出以来,迄今已在政治层面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共识。在法律层面特别是可操作性层面,国际法院通过对《灭种罪公约》及《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的解释和适用,提出了“作为一种义务存在的干涉”这样一种新观念,强调了所有公约当事国所应承担的“预防责任”,间接地回应了《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第48条,也从法律实践的角度回应了“保护的责任”,特别是其中的“预防责任”。通过这种回应,就使国家基于“保护的责任”而采取的某些干涉行动具有合法性。这种回应,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行为模式。面对这种新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有必要调整自身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5.
The dec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the case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of Genocide (“Genocide Convention”) highlights states’ obligations under the Convention, especially the obligation to prevent. When it comes to the case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Convention”), the decision of the Court indicating provisional measures seemingly purported to generalize its jurisprudence in the Genocide Case. By elaborating this kind of new jurisprudence, the Court echoed to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s well as to Article 48 and Article 54 of the Draft Articles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for Internationally Wrongful Acts (“Draft Articles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It appears that each State Party should have an obligation to intervene in the coming genocide incidence, perhaps as well as in the com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cases. Nevertheless it is unclear in what manner a state could implement it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 approach to domestic violence–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ational Child Custody Differentiation Project, a cooperative undertaking among the Battered Women's Justice Project, the Association of Family & Conciliation Courts,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Juvenile & Family Court Judges, Praxis International,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This approach has four essential elements: (1) identifying domestic abuse; (2)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domestic abuse; (3) determi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abuse; and (4) accounting for the nature,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of abuse in all custody‐related recommendations and decisions.
    Key Points for the Family Court Community:
  • Apply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omestic violence can help practitioners identify, understand, and account for abuse in family law cases.
  • The approach recommended here is suitable for use by anyone who is involved in a contested child custody case at any stage of the proceeding.
  •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recommended approach will vary depending upon the practitioner's role and function in the case, relationship to the parties,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the proceeding and the issues to be decided.
  相似文献   

17.
董京波 《证据科学》2011,19(1):85-91
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规则是一种混合模式,证据规则也不例外.而这种混合模式融合了大陆法系证据采纳的宽泛规定和普通法系证据收集、出示和审查中的对抗制因素.这种混合模式有其特定的成因,而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对这一混合模式则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比较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规则是一种混合模式,证据规则也不例外。而这种混合模式融合了大陆法系证据采纳的宽泛规定和普通法系证据收集、出示和审查中的对抗制因素。这种混合模式有其特定的成因,而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对这一混合模式则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比较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Reviews     
《The Modern law review》2001,64(1):135-157
Books reviewed:
Daintith and Page, The Executive in the Constitution: Structure, Autonomy, and Internal Control
Walters and Davis-White,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Law and Practice
Collier and Lowe,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Institutions and Procedures
Backhaus, The Elgar Companion to Law and Economics
Bouckaert, and de Geest Encyclopedia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s I–IV
Ewing and Gearty, The Struggle for Civil Liberties: Political Freedom and the Rule of Law in Britain, 1914–1945
Dine, The Governance of Corporate Groups
Collins, Regulating Contracts
Karpik, French Lawyers A Study in Collective Action, 1274–1994
Aust, Modern Treaty Law and Practice
Douzinas, The End of Human Rights: Critical Legal Though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tterrell, Emile Durkheim: Law in a Moral Domain
Revesz, Sands and Stewarts, (eds) Sands and Stewarts (eds): Environmental Law, th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上,对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我国学界通常以历史证据和地图证据主张作为论证的逻辑起点,缺乏结合证据规则进行的论证。在论证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时,应当对证据主张的逻辑与证据链构造逻辑予以区分,并可借鉴国际法院适用的证据分量大小认定规则,确立“历史证据/相关条约”作为论证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逻辑进路,辅之以其他层级关键证据,赋予其决定性分量,以构造出拥有钓鱼岛主权层级结构分明、环环相扣的完整证据链,历史证据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共同确证了钓鱼岛主权回归中国,构筑证明钓鱼岛主权属中国所有的总证据链的第一子证据链;中国对钓鱼岛进行有效管辖及其相关证据构成第二子证据链;中国、日本和第三方证明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地图等证据,构成第三子证据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