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王琛 《东南亚研究》2020,(1):69-88,156
战略文化对一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曼陀罗思想"的影响。"曼陀罗"是指一种同心圆的结构,由核心与边缘组成,其变化由核心决定,并延伸具备了一种战略文化的内涵。本文对印尼自建国至今历经的外交政策进行整体分析,认为其外交政策变化深受"曼陀罗"这一战略文化影响,在其历经的苏加诺、苏哈托、后苏哈托等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曼陀罗"结构,并且由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不同,其边缘也发生了变化和延展。从战略文化视角对"曼陀罗思想"等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印尼的外交政策,而且能够为中国对印尼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的重大战略构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抵御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境外不良宗教思潮的影响更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为应对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政府宜重点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抵御不良宗教思潮渗透能力,加强战略运筹,在"一带一路"实施推进过程中,切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欧盟对外关系中的文化维度:理念、目标和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进通讯科技为先决条件、以西方文明的扩张为原初推动力的"文化全球化"席卷全球。在这一场"同质化"的运动中,文化作为个人和集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确认自身身份的媒介,其标志"独特性"的功用被持有各种利益诉求的人群充分拓展,并向美国主导的西方文化霸权提出了挑战,日益严重的文化竞争与文明冲突威胁着世界安全。本文基于欧盟文化战略文件《全球化世界中的欧盟文化行动议程》,对欧盟对外关系的文化方面进行了政策分析。文章考察了欧盟对外文化政策设计的各个环节,如运用"文化多样性"、"文化间对话"和"文化与发展"等理念,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对外文化政策目标,并选择与之相应的政策工具。文章认为,欧盟力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扩大其影响力,以期达到"全球安全",但是,只有通过文化对话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团结"。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 ,语言既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的社会本质说明了语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据此 ,母语与外语之间既有共同的属性 ,又存在极大的差异 ;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的关系亦然。因而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要素 ,透过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可见 ,词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了解不同语言中由于文化不同而形成的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异同 ,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  相似文献   

5.
谢詠 《法国研究》2004,(1):69-78
本文讨论了"文化定型"(le stéréotype culturel)的性质、作用、弊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文化定型"指人们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所持有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化看法,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这种看法受观察者特定文化视角的影响,主观色彩较浓,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对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但定型同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知方式,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和文化差异进行概括、分类时必定要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法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强对"文化定型"的敏感性,创造条件和设置情景以帮助学生揭示隐藏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定型",进而分析它、超越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6.
东亚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基础是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筑。尽管东亚地区经济关系日趋高度紧密,但其政治、社会、文化关系却未能与经济发展得到同步发展,"共同体文化共识"严重滞后于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已经明显成为阻碍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因素。"文化共识"的形成是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人文交流将是重要的途径和条件。东亚共同体文化共识的构筑只有相互尊重、加强交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所谓"优秀文化基因的重组"进程,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并最终实现所谓"东亚共同体文化",推动东亚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发展进程在东亚地区似乎更令人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而得以重新复兴的中华文化以及"韩流"文化的兴起等,都明确预示着东亚文化共同体将对整个东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扩大,国家与地区之间在经济、科技领域等合作日益广泛,同时在文化、教育等诸领域的交往也不断扩展。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前景的差异,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与冲突。由此,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展开了国际理解教育、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以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适应。其中,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日本提出的"异文化间教育"的概论可谓颇具新意,确立了与以往国际理解教育、多文化教育不同的内涵与主旨。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文化的复合性日本虽被公认为单一民族的国家 ,但其文化具有复合性特点 ,有的学者称日本文化为“复合文化”。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的崛起 ,令世人刮相看 ,日本学者高桥龟去在谈到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时分析认为 :“日本人对于与本国不同的文化 ,不是看作异端 ,也没有排斥和偏见 ,相反善于以外国先进文化与思想为师 ,进行移植和吸收。”的确 ,日本民族是擅长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 ,同时 ,这也说明日本文化既有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又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华 ,使日本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复合的结晶。所谓“复合性”是与…  相似文献   

9.
"客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文化概念,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是客家族群认同的心理基础。就缅甸客家人而言,其文化认同就是对整个客家族群自身历史记忆与价值体系的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家方言、客属会馆作为维系缅甸客家人内部认同的纽带作用逐渐减弱,缅甸客家人在文化认同上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族群认同向"民族—国家"认同范式的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将超越对客家族群文化的认同,成为包括缅甸在内的所有海外客家人文化认同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在完成从"过客型"到"定居型"的转变后,因应政治身份的变化,在文化上也逐渐融人所在国社会.笔者认为海外华人的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目前还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融合与冲突并行.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存在加速认同与冲突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即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有强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则有可能导致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沙龙文化是17、18世纪法国精英社交文化的代表,对法国及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这种昔日的贵族社交方式也早已跨越国界,传播到了古老的中华大地。本文力图从符号学的一些浅易观点阐述法国沙龙文化在中国的引入与融合,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归纳总结中国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种类的沙龙,从而再现沙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状。此外,通过介绍沙龙文化在中国的融合与创新,揭示其显著的社会文化功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外交"是国际文化关系的一部分,指一国政府主导下的、以实现某种战略意图为目的的对外文化活动。法国是最早有意识地将文化手段付诸外交目的的国家之一,也是最重视、最善于开展和运用文化外交、并形成了显著特点的一个国家。本文将对法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政策工具做一个系统的阐释,以期通过这一个案来展示当代西方国家在外交实践中打"文化"牌、利用"文化"软实力优势扩大自身影响、谋求国家利益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4.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展开,美国政府通过对文化外交行政主管机构的整合、国会的一系列立法,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文化冷战".冷战时期,美国在东南亚开展的文化外交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以富布赖特项目为代表的教育交流外交、以图书馆建设和图书翻译及传播为特征的图书外交,以及文艺表演外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文化外交活动促使该地区部分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了解并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亲美"人士,进而推动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美国的文化外交在某些情况下也给东南亚国家的统治阶层带来了一些麻烦,同时也引起了企图延缓东南亚非殖民化、希望继续控制东南亚地区的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地宗主国的反感.此外,美国文化外交的扩张主义本质,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行动与其在文化外交项目中标榜的国家形象显著冲突,也使得美国文化外交影响力的发挥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韩流开始在中国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顺。由于每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等不同,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韩流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建设领域,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汲取营养,继续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一成不变自然是死路一条,只是寄托怀旧、翻拍续集也迎不来"春天"。可以说,没有"内容"、情节、形象等文化符号的推陈出新,再新的技术如3D、再大的平台如苹果,也都是无法让文化市场选择重复消费的。2月4日,立春。以大闹天宫演绎初衷的"美猴王"形象再度出镜3D版动画片,  相似文献   

17.
叶隽 《法国研究》2010,(1):10-15
本文论述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的"留法教育活动",尤其凸显其"文化政治意义",进而追考其理念之后的法国文化渊源。他虽不为官,但政界影响却不容忽视,而除了日后的"清党有功"之外,他自身通过文化/教育活动累积的政治资本其实也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文化政治的意义,就在于两者间的相辅相成。而李石曾之所以能成就现代中国别具一格的"石僧范式",则与其在20世纪初年的留法时代及对法国文化的自觉汲取和创造意识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18.
"克里奥化":对全球"美国化"现象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他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大众文化,致使"美国化"成为很多国家在维护本民族文化认同时面对的严重挑战."美国化"现象反映了美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重塑这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图谋,带有明显的"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化"这一全球现象,"克里奥化"便是其中一种很引入注目的观点.本论在考察20世纪以来全球"美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克里奥化"观提出的背景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文化上的"克里奥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本文认为,"克里奥化"观尽管还不完善,但对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全球"美国化"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是红色文化的实践基础。红色文化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精神内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重大影响。坚定文化自信,蕴含着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克服当前弘扬红色文化的一系列梗阻,才能实现对这一价值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7,22(1):43-49
基于文化价值取向影响人的文化行为这一文化认知假设,本文面向中西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试图通过比较方式界定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方面的不同性层面,在这方面中国文化倾向于等级取向、群体意识和礼治/人治,而西方则更多倾向于平等意识、个体取向和法治,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性也影响中西文化行为,其不同性主要有:就事论事与就事论人、务实性与关系取向、法理重于情理与情理重于法理、明确行为方式与模糊行为方式、平等取向与等级取向.从文化不同性视角界定中西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不同性,这将有助于我们化解存在于中西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困境,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