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7月3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们奉命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话剧《雷锋》.象平常一样,我们在做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忽然,保卫局的处长找到我,他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地说:“今晚,毛主席看戏.”他见我有点似惊、似喜,紧张得不知所措,忙补上一句说:“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说;“和我一起带队的还有政委.”他忙说:“只你一个人知道.”说完走了.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安徽省一贫困镇持有“大哥大”的干部有27人.装配一个“大哥大”需要上万元,每年使用费也需要数千元.这样这个贫困镇仅“大哥大”一年就需要耗费数十万元.目前,这种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普遍存在.“不管哪一级,都想坐奥迪;不管官多大,都坐桑塔纳”.下基层必先打招呼,使之有所准备.认为陪同的人越多,接待的规格越高,自己脸上越光彩.这不禁使我想起1939年毛泽东批评迎接他前去作报告的同志的一番话.那年秋天,毛泽东要到离住杨家岭5公里的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领导派了4个人去接他,走到半路,毛泽东迎面而来,当他得知这4个人是到杨家岭  相似文献   

3.
布基纳法索前总统桑卡拉,人称为“世界上最穷的总统”.他身为一国元首,个人财产却少得可怜.他仅有一处年久失修的普通住宅,是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室内“值钱”的东西是:一部黑白电视机、一个冷藏柜、一台坏了的电冰箱、两辆比赛用的自行车.他和妻子每月收入共19.2万非洲法郎,要靠这点钱来养活15个儿女和年迈的双亲,这在布基纳法索仅够维持粗茶淡饭的低标准生活而已.他在担任总统之前没有任何积蓄,当了总统之后却欠了别人的36万非洲法郎的债务.有人曾在国会上提议由政府设法改善一下总统的生活条件,被桑卡拉以“人民尚不富裕,总统何谈享受”之辞而断然拒绝了.外国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李立三,人们往往总是想到“立三路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 立三路线”主要是李立三负责造成的一次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然而他的的确确又是一位无愧于“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称号的革命风云人物.在他逝世30周年的日子里,记忆的长河禁不住又把我们带回了那血雨腥风的年月.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内容的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党政干部的从政道德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公德及特殊的职业道德和待定的伦理道德.在整个道德建设中.从政道德即“官德”的建设,具有率先示范的作用、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成败的作用.邓小平的伦理思想和伦理实践中,有不少内容是属于社会主义从政道德范围的.如他的对“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领导就是服务”、“廉洁奉公”、“三老四严”的提倡,对“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以及“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的批判,对“肿、散、骄、奢、惰”的官风的批评等等,都为社会主义从政道德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同时,他反对“两个凡是”,毅然“拨乱反正”,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不但反映了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胆魄,而且也体现了他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境界.他的政治伦理实践,堪称社会主义从政道德的典范.在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主义从政道德建设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略述浅见如下:  相似文献   

6.
二舅的心事     
一天,表弟打来电话:“我爸退休后在家里呆不住去公园找了个保洁的活.这两天我觉得他情绪不太好,平时下班后就去跟几个老哥们儿侃大山,这几天也不去了.问他咋地了,他也不说.不知道他有啥愁事儿.”  相似文献   

7.
贾楠  翁淮南 《党建》2011,(12):43-45
这是一位被村民们称为“最有文化的人”,几乎每个人都熟悉这位“王电影”、“王文化”、“王站长”。这是一位最受老百姓尊重的“干部”,热情、随和,透着认真、执拗。七里八乡谁家有事他都愿意张罗,“领导在的地方有他,领导不在的地方也有他”。  相似文献   

8.
从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为这场政治运动中首当其冲的斗争对象,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发言权.特别是进入8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以后,刘少奇面对党内外不断掀起的口诛笔伐批判浪潮,头戴“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制定者”“帽子”的他几乎到了百口难辩的艰难地步.尽管处境日甚一日的艰难,但刘少奇面对险恶困境却始终没有气馁.1967年4月和7月,刘少奇曾有过两次公开的书面“答辩”.这应该是刘少奇两次绝无仅有的最后申辩,也是他生命进入倒计时之前对如潮诬陷所作的最后抗争.今天记得刘少奇这两次“答辩”的人可能不多了,重读当年红卫兵小报上的“反扑文章”,感到刘少奇不惧死亡、实事求是的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用”,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字面意思,另一层蕴含着庄子的处世哲学.他关于“用”的思想,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庄子》内篇中出现的“无用”、“无用之用”、“大用”,这三者是庄子关于“用”的思想的三个层次,其中“无用之用”是核心,它是“无用”通向“大用”的桥梁,庄子认为个人保命而幸存是“大用”,君主无为而天下治也是“大用”.  相似文献   

10.
水清  楚文 《支部生活》2006,(10):17-18
“全国模范教师”、“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先进个人”、“楚雄州师德先进个人”、楚雄市“五带头”党员、“楚雄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名和利,该有的他都有了。按说“功成名就”,他也该换个轻松的工作干干了,可他没这样想也从不这样想,因为他太痴迷阳光下这一最崇高的职业。他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刘霄 《廉政瞭望》2014,(12):58-59
经历过抗日战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当过造反派,见过毛主席,粟远奎一生跌跌撞撞,精力旺盛。他拿着一把扇子,一边使劲扇风,一边对周围的一帮老人“战友”说:“生命不息,索赔不止.”这是他余生最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8,(7):10-11
他曾带头赤脚站在冰中修筑淤地坝,他曾带领干部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他说:“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他禁止亲朋好友打他的旗号办任何事,自己考察调研常常住普通房、吃家常菜.他说:“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 他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砸开了一个个以前不敢想、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他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作为农民的儿子,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他不仅在理论上、政策上积极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艰苦朴素的光辉典范.他的一切起居、生活都崇尚简朴.在“吃”上,他同样十分节俭.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  相似文献   

14.
“村民不脱贫,本村不出列,我就不走人.”这是蒋忠伦从罗甸县城出发时立下的军令状. 29岁的蒋忠伦是罗甸县统计局统计执法大队的普通干部.201 6年1月,蒋忠伦告别已有身孕的妻子,背上起居用具,来到了木引镔纳猛村任“第一书记”. “蒋书记像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到村走访村组时,带着眼镜、说话声音不大的他总被村民这样评价.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个小山村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他是英雄好汉,有人说他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作为军人.他被称为“战神”、“常胜将军”;作为政客,有人叫他“以色列的恺撒”——这就是以色列总理沙龙。他的一生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充满传奇和争议。他脾气火暴,说一不二,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相似文献   

16.
当年的王炳俊同志22岁,中国著名学府同济大学的才俊,却在一夜之间成了“右派”.他大学毕业自愿来到贵州,37年间,为这片富饶而贫穷的土地默默奉献.自1974年始,他先后患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病魔与之相伴20载,59岁便燃尽生命之火.他先被下放到贵阳电厂建筑工地监督劳动,两年中他干过木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砖工.在1959年秋天,王炳俊调到省建筑设计院工作.“右派”这个黑色印记,使他不能参与大型工程设计,连小工程也没有资格在设计图纸上签名.他的才华,他的悟性,总能让同事们信服.当年10月,王炳俊参与了贵阳磊庄机场航站的立面设计.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贵州视察时称;“贵阳也有了一座漂亮的航站楼,很好,很好!”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中,有一段历史被尘封湮灭,使之成为千古之谜.这就是与宋、辽(金)曾鼎立近200年之久的西夏.可中国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因难以识别,更被称为“天书”.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培养人学这种文字,绝不能让它失传!”李范文教授,实现了共和国总理的期望.李范文,五十年代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为了揭开神秘的西夏王国之谜,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来到了西夏古国的发祥地宁夏.他到了宁夏才知道,除了贺兰山下这沉睡的西夏王陵还挂了个“西夏”之名外,根本没有西夏研究单位可去.到了西夏故都不能从事西夏研究,他只好到了西夏大学历史系,潜心钻研西夏文.1972年,他被调到宁夏博物馆,参加了西夏王陵的发掘工作.当时,由于他是“摘帽右派”,不能干研究工作,给他分配了个管伙员的差事.但他比“编内”还热心于西夏残砖碎瓦的发掘.从这时起,李范文并不满足自己一个人学懂了那瑰丽多彩的四棱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经济思想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参与党的重要决策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创造性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果,是一个从探索到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自党的“八大”邓小平同志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党第一代领导人一起,为完成“一五”计划,克服“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误后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实施“二五”计划,制定“三五”计划,进行了  相似文献   

19.
“大悟山下凯歌旋,独帅孤旅辟新天;你手中(?)的是一条生命线啊,它把军队和人民紧紧相连.”这是一位美院实习生题写在他的习作——国画《李师长》上的一首画诗.画面是,劳动小憩中的李先念同志.他,头戴草帽、身着衬衣,高卷起衣袖裤腿,一手用项脖上的毛巾擦汗,一手斜拄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铁耙锄.我凝视这寓繁于简的国画,久久品味着这寓意深刻的画诗,感慨万千、联想翩翩.好一个“生命线”!紧紧联系着军队和人民的“生命线”—将军手中紧握的那把普通的铁耙,揭示了新五师孤悬敌后、成长壮大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同事们称他是公家的“铁算盘” ;熟人朋友称他是不开窍的“铁面孔” ;亲戚家人怨他是没有人情的“铁心肠”。也正是凭着这“三铁” ,使他在金钱堆里走得端 ,行得正 ,请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