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过去几年中,德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于欧债危机的应对,这种议题的狭隘化与德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多数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期望不相符合。因此,联邦总理默克尔和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所推行的德国新一届政府外交政策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加积极有为,以促进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德国在阿富汗的行动失败之后,不太可能加大联邦国防军的行动计划。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影响,德国外交政策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重新确定与俄罗斯的关系,重塑岌岌可危的欧洲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2.
“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理论在德国的政界和学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德国对外政策的实践评介了这一理论。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内稳定的市民社会和以市民社会价值观为主导的国家角色设计方案。在实践中 ,德国外交政策致力于多边主义原则 ,坚持“西方一体化”取向 ,推动国际关系的文明化和法治化 ,但它同时也受相互依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制约和影响。德国“文明国家”外交政策仍然有其发展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德国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了大联合政府,德国进入了"默克尔3.0时代"。新政府在其《联合执政协议》中表示将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构,由此德国外交政策呈现出从恪守克制文化转向推行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的新动向。本文首先论述了德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外背景,然后分析了其具体内涵和初步实践,指出了政府内部存在的灵巧地运用各种外交政策手段和扩大军事手段之间的意见分歧。文章在此基础上指出,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尚处在微调与手段变化之间的状态。最后,文章论述了德国外交政策成功转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2020年大选期间,拜登及其团队提出了一项服务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外交政策,作为他们的竞选口号及施政纲领。入主白宫后,拜登政府着手推进其"中产阶级外交政策"议程,作为回应国内选民诉求、对冲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影响、重塑美国外交政策方向及与中国展开竞争的重要抓手。拜登政府的"中产阶级外交政策",还处于推进落实的早期阶段,但是这一政策暗含的对华"战略竞争"态势,以及拜登政府将应对所谓"中国挑战",作为政策推进的舆论动员工具,将对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小鼎  刘丰 《当代亚太》2012,(5):56-79,158
基于当下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国际关系理论界围绕外交政策能否建立简约系统的理论以及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是否可行展开了争论。本文对既有争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剖析了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深入评估了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理论分支在外交政策理论探索中的进展与不足。同时,本文对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拓展进行了尝试,试图开拓出更加纯粹、有力的理论发展路径,完善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解释力。最后,运用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剖析了中国外交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并剖析了其在未来外交政策构建中可能得到的体现与拓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介绍90 年代初以来德国的多次关于外交政策“正常化”辩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民党和绿党这一时期在外交政策上出现的重大变化。文章在阐述红绿联盟政府保持德国外交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对其中的变化和不稳定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琛 《东南亚研究》2020,(1):69-88,156
战略文化对一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曼陀罗思想"的影响。"曼陀罗"是指一种同心圆的结构,由核心与边缘组成,其变化由核心决定,并延伸具备了一种战略文化的内涵。本文对印尼自建国至今历经的外交政策进行整体分析,认为其外交政策变化深受"曼陀罗"这一战略文化影响,在其历经的苏加诺、苏哈托、后苏哈托等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曼陀罗"结构,并且由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不同,其边缘也发生了变化和延展。从战略文化视角对"曼陀罗思想"等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印尼的外交政策,而且能够为中国对印尼政策提供相关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保守派外交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2004年开始,新保守派的两位重要人物弗朗西斯·福山和查尔斯·克劳瑟默之间就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内容涉及对美国实力地位的界定、对美国“现实威胁”的研判、美国应对威胁的策略和重建伊拉克国家的政策。本文在对这次辩论的内容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这次辩论的核心是新保守派内部小流派传统斗争的升级,将会引起新保守派内部的进一步分化;辩论的根源是新保守派成员力图防止其他派别扩大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确保新保守派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力;辩论的实质是不同利益集团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主导权的争夺。作为新经济集团代言人,福山的观点将对美国未来的外交政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汪波 《法国研究》2003,(1):149-159
冷战结束后 ,随着苏联集团的崩溃、苏联自身的解体和德国的统一 ,法国在外交上开始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环境。就在法国考虑如何制订其外交战略以应对这种全新环境的时候 ,1991到 1995年的前南联盟危机为法国调整其对外政策 ,重建法国在欧洲乃至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处理这场危机的过程中 ,法国政府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对这场冲突中各方的态度 ,同时根据国内知识和文化阶层所提出的各种批评意见 ,对处理前南联盟冲突的外交政策进行全面调整 ,并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此期间 ,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  相似文献   

10.
吴江 《德国研究》2014,(3):43-55
本文论述了德国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开明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分析了这一外交理念形成的背景,并对其在实践中形成的"少官僚、多激情"、"少逃避、多主动"以及"少训导、多解释"等特点进行了梳理。"开明现实主义"理念为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之间的视域融合提供了思路。同时,它利于德国外交在价值观导向和利益导向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促使德国大联合政府理性地推动积极有为的外交政策。不过,基于外交部长在德国外交决策中的局限性以及外交实践的复杂性,施泰因迈尔能否真正落实"开明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尚需德国未来外交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1.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中德建交 30周年是一个成功的历程。回顾了二战结束以来 ,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阐述了德国主张的“文明国家”的理念 ,对未来的中德关系 ,作了乐观的前瞻 ,认为仍将良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1,15(2):70-86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美国的外交"理念",是目标之一,是判定根本国家利益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基本的部分,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在美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中,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乃至孤立主义、国际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都有意识形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一、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新俄罗斯最初的外交继承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遗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的继续。戈尔巴乔夫摒弃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体系,苏联开始走上和解以至谋求建立伙伴关系之路。苏联在裁军、欧洲安全、德国统一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戈尔巴乔夫给东欧松绑,与中国和解,从阿富汗撤军,拒绝继续支持苏联在亚、非、拉和中东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5.
俞宙明 《德国研究》2007,22(4):74-74
德国两大外交智囊团首脑人物对目前大联合政府关于德国外交政策的争论都提出了尖锐批评。"这一争论对内政产生了不良影响,有害无益",德国对外政策协会(DGAP)研究主任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说,"政治家试图在外交领域轻易赚取内政分数,实际上却有害无益。"科学政治基金会(SWP)主席佩尔特斯(Volker Perthes)也说:"外交被党派之争滥用了。"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8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当前美国内政外交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前景"学术研讨会暨《美国蓝皮书(2014)》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主持会议。与会者就"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美国外交政策走向"、"中美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的这份报告(得到了俄外交部和国家杜马的支持)认为,当代世界政治的主旋律是建立新的秩序。在此过程中,渐行渐远的不仅是"单极"或者"两极"时代,还有西方近几百年来在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新冠疫情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并未改变国际关系的基本发展态势,而是像催化剂一样激化了既有矛盾,加快了世界范围内各种力量的重新分配。该报告认为,近年来俄罗斯在外交和国防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和胜利,但是需要更为充分地加以表达和阐释,同时有必要拓展新的外交政策方向并为其提供思想保障。俄罗斯外交政策新思想的核心内容:一是维护和平;二是支持各国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三是共同保护自然环境,加强人文合作,应对包括流行病在内的新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18.
初期的俄国外交政策首次在形式和内容上被迫适应正发生的变化和变化着的现实。俄国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哪条路的内部斗争和上层派别及个人之争。外交政策未来之争往往成为这些斗争的手段。于是对外政策成了各种因素的倾向的综合反应,它们所受到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突变的效应在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现实和倾向的理解及反  相似文献   

19.
刘建华 《当代亚太》2012,(4):130-156,160
考察美国立国以来的外交政策演变轨迹的视角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阶段性演化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运行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变化的演化轨迹;二是周期视角(或曰钟摆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演变遵循一定的钟摆定律,在两种情绪或范式之间不断转换。在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历史时,学界大都运用前一种视角而忽视后一种视角。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周期性规律进行研究,形成了以法兰克·克林伯格为代表的"内向—外向"情绪交替理论、迈克尔·罗斯金的"干涉主义—非干涉主义"范式转换理论以及杰克·霍尔姆斯的"情绪/利益"理论。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理论既有学理价值,又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研究该理论对于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规律、认清当前美国外交政策所处的周期阶段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梅兆荣 《德国研究》2005,20(4):11-13
本文作者针对德国新总理默克尔所面临的内政形势、改革任务及外交政策等问题,拜访了一些德国前政要、资深议员及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之坦诚地进行了交谈,将相应看法和观点尽可能作了梳理归总,以期为探析德国新政府的态势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