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侯健美 《传承》2007,(11):36-38
几乎无人不知,有个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了一本有名的书——《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埃德加·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县),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伦。  相似文献   

2.
正《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出现在斯诺笔下有名有姓的红军人物大约40人左右,其中黄埔师生也为数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6,(22)
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世界对这个新的红色政权的认知,主要是来源于埃德加·斯诺记录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红星照耀中国》。中国人民的第一批老友,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到过延安或参加过长征。也因为抗日战争的缘故,这些与中国人民一起扛过枪的外籍友人,从此与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这些"老朋友"就包括了埃德加·斯诺。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4.
大河彼岸     
1960年,一位美国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他曾经于1936年在中国陕北之行后写成了震动世界的《西行漫记》一书,对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根据地的真相,展示中国革命未来和希望所在,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新中国成立初始,斯诺便希望到中国看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跨越60年的纪念1936年,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陕北苏区,开始了近4个月的考察,他就是中国知识界尽人皆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之后,他写出了轰动全球的著作《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幅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是一部人类精神的不朽诗篇,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壮举。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许多作家、记者,不惜笔墨讲述和描写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纽约时报》原副总编辑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其特殊的身份,生动地介绍了长征,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所熟知,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多数人却不知道,最早比较系统  相似文献   

7.
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1998年10月2日和3日在斯诺的故乡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举行第八届斯诺研讨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派出凌青为首的代表团出席。 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是玛丽·克拉克·戴蒙德1974年为继承斯诺的事业,促进美中两国人民友好的愿望而创立的。1983年玛丽逝世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 2 0 0 4年 1 0月 8日在北京举行。为了延伸以发扬斯诺精神为主旨的中美民间交流活动 ,将友谊扩展到共同关心的事业中去 ,中美双方商定 ,这届研讨会的主题是 :探讨和交流中美两国共同关心的生命科学诸方面的进展和成就。中美双方对这次研讨会都很重视。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会长约翰·迪德威勒尔、堪萨斯城密苏里州大学校长玛莎·吉利兰德、副校长弗伦奇等 3 0多位美国朋友来北京参加了研讨会。进入 2 1世纪 ,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探讨越来越专注…  相似文献   

9.
王建柱 《世纪行》2013,(2):36-38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力作。该书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小号手,迎着朝阳,吹响着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10.
纪念海伦·斯诺爱泼斯坦海伦·福斯特·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在美国逝世,享年89岁。她是世界著名作家、《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她的朋友们称她“佩格”,而许多读者只知道她的笔名──尼姆·威尔斯。她生前曾写下了《续西行漫记》以及许多别的著...  相似文献   

11.
<正>埃德加·斯诺在他那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西行漫记》中记载了一个"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和无苛捐杂税"、"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复制品"、"一个生活在未来的光明中的国家"。那里的人们并不富足,但是幸福,淳朴而推崇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2.
<正>80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稍念过点书的人大概都读过。先生谈了当时中国人的"送去主义",并主张和强调"拿来主义"。那么,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是否也注重"送去"和"拿来"呢?最近,读美国的中国近代史专家史景迁的著作《改变中国》和《大汗之国》,对此颇有些感触。在笔者看来,《改变中国》体现的就是西人的"送去主义",而《大汗中国》论述的则是西人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3.
陈勇 《求索》2013,(8):152-15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因其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而闻名于世,也因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而被贴上“红色”标签,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美国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其记者生涯也因此受到严重干扰。作为五十年代的一个时代标志.麦卡锡主义是造成记者斯诺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根源。麦卡锡主义对斯诺的政治迫害通过FBI-国会-媒体-反共联盟这一完整的链条得以实施。本文的考论有助于完善斯诺研究.也有助于认清美国右翼反共分子的惯用把戏。  相似文献   

14.
储静伟 《传承》2010,(4):52-53
许多人都知道,2006年10月宋祖英举办个唱,把中国民歌《茉莉花》唱响美国。但许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民间歌手就在美国唱起了《茉莉花》。再往前推100年,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6)
埃德加·斯诺早期的成就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的支持和影响是分不开的。海伦·斯诺是一位未被充分关注的伟大女性,她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多贡献,她和埃德加·斯诺同样都是架设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驱。然而,她的成就与事迹鲜为人知,其在中国革命和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赞誉。《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欧美文学评论家王忠祥教授说:海伦·斯诺女士确实是"一位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这与她一直帮助和支持她的丈夫斯诺的事业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一、反思及教学反思的缘起自省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之一,伟大先贤孔子和孟子都对自省有过论述。《论语·里仁》中论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尽心上》中论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注重道德教化与反思,因此,我国古代思想家多是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作为反省或反思对象。洛克和斯宾诺莎是西方较早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春节赴美期间,在朋友的引荐下有幸采访了著名侨界要人,连续 10年被聘为华盛顿特区市长中医针灸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吴世华教授,按照约定的时间,我们来到华盛顿中国城一栋紫褐色的小楼,这栋四层的小楼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这就是吴世华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墙上挂着的他与中美政要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在不宽的过道里,有一个书架柜,上面摆放了十几种介绍中国风光、旅游景区的中英文杂志,随手一翻,其中有《今日中国》的中、英文版。吴教授介绍说,他这里的病人90%都是美国人,很多人都没有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18.
陈宇 《协商论坛》2006,(9):59-60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在延安在中共党史上,红军将士口述亲历长征历程的最早文字报道目前所知道的是1936年3月在国外公开发表的“廉臣”所作《随军西行见闻录》。它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时间还要早一年多。那么这位叫“廉臣”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呢?他就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陈云。陈云在赴苏前假托国民党军医之口写下了《随军西行见闻录》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初即是中共中央政治局6成员之一。长征前夕,他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并随红五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长征途中,…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出版的那本名叫《交锋》的书,对1996年由宋强等五位青年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作了无情的批判、征讨和贬损。《交锋》的作者断言,《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规定:“只要是爱国者,就一定要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说‘不’,倘若你说了‘是’,那就有‘洋奴’之嫌。”于是得出了《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字里行间,全是对美国人的不信任”的论断。《交锋》的作者马立诚、凌志军是缺乏逻辑常识呢,还是不愿遵守逻辑规则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人。那时苏区处在白军铁桶般的包围中,这个引人注目的洋人是如何冲破重重封锁,进入“红色中国”的呢?宋庆龄制作接头暗号1928年初秋,22岁的斯诺抱着“寻找东方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