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参与联合国维和已成为多年来印度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印度外交政策调整,印度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出现新的趋向。印度通过参加维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冲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过,印度参与联合国维和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战略利益诉求,印度希望通过此保障自身地缘政治利益、促进与他国的政治联系、遏制巴基斯坦以及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2.
印度与非洲隔海相望,历史联系紧密,早在殖民时期就建立了友好关系。冷战结束后,印度外交政策重心转向欧美,逐渐淡化了与非洲关系。然而,印度在联合国“人常”的失败,刺激了其加强与非洲的关系,以获取政治利益。与此同时,印度国内严峻的能源短缺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因此,新世纪以来,印度以能源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对非外交活动,以实现其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和大国梦。  相似文献   

3.
宫笠俐 《东北亚论坛》2012,21(3):98-104
冷战结束后,环境议题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其纳入日本对外战略框架有着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以对外输出资本和环保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日本环境外交战略在树立环保大国形象及提高国际声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公益性的实施方式并没有改变其作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性本质。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印度为了实现其“大国”梦想,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获取更大的战略利益。印度对外政策的调整以大国外交为主轴而展开,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印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互利友好的双边关系,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战略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老挝外交政策表现出四个特点:由政治外交转向经济外交;重点发展与越南、中国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从地缘政治考虑,参与并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转向"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大国的交往。今后老挝外交政策将围绕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安全维护、地位提升等方面展开,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印度对拉美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疏远的政策,两者的关系也比较冷淡.冷战结束后,印度对这种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拉美政策以加强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大国为重点,强调南南合作,积极与拉美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与"入常"问题相联系.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也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奉行一种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政策,希望能与更多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与拉美的关系开始逐渐升温.  相似文献   

7.
印度与新加坡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冷战时期由于深受两极格局的制约、双方外交政策取向差异之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缓慢。自冷战结束后,印度与新加坡的哉略联系明显增强,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合作日益加深。经济利益的追求、安全战略的契合、对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的关注成为印度和新加坡战略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外交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由于其具有欧亚结合部的文明和地缘特点 ,因此 ,拥有十分独特的外交文化 ,即 :西方化和东方情结 ,不安全感和扩张、大国意识 ,意识形态和历史使命感 ,均势外交和强权。冷战后 ,国际环境、实力、地缘环境的变化 ,俄罗斯的外交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给俄罗斯外交政策烙上了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9.
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政治大国,是印度自独立起就确立的国家战略目标。为实现该战略目标,不同的时代,印度采用不同的外交政策,也取得了不同的政治实效。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是借助独立于美苏阵营的不结盟外交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但自身国力的贫弱为印度的大国目标蒙上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后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抛弃了不切实际的不结盟外交,转而依靠军事实力以谋取地区强国地位。然而,这一战略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制约了印度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进程。2l世纪以来,印度实现了对非洲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转换,即从重视硬实力的传统外交政策转向软实力外交。印度从不结盟到软实力外交的历史转换,凸显出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以国际环境变换为外在变量、以中国为参照和竞争对象、注重发挥“软硬”合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来 ,美国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 ,调整了它的南亚政策 ,恢复和保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平衡 ,承认印度在南亚的大国地位 ,又牵制其独坝南亚 ;防止南亚地区的核扩散 ,在印巴两国核试爆后 ,都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 ,9 11后又一同取消制裁 ;通过扩大和发展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积极发挥印度的地缘战略作用 ,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新生印度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国际上美苏冷战大格局和国内经济、国防等方面建设的需要促使印度领导人实施不结盟大战略。这一战略使印度得以在冷战中充分利用美苏矛盾 ,获取了大量的实际利益。然而 ,印度为了增强与中国和巴基斯坦抗衡的能力和追求地区霸权 ,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结成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联盟关系 ,在实质上就背离了不结盟战略。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使俄罗斯因素在中美关系中出现并发挥了有利于中国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可能持续存在 ,但目前作用有限 ,尚有潜力可挖。中俄关系中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要想使俄罗斯因素继续在中美关系中产生积极影响 ,应谨慎对待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俄罗斯因素作用的局限性也说明 ,冷战后大国关系中的合纵连横色彩已趋淡化 ,谋求合作以促进自身利益逐渐成为新趋势 ,从力量平衡的角度出发过分倚重一国抗衡另一国 ,既没有必要也不明智。  相似文献   

14.
对冷战起源的探讨, 可以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引发的冲突展开分析。一方面, 透 过历史上俄罗斯文明在努力寻求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与遏 制心理, 能够看到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不友好甚至是敌对态度, 而这种由文明差异性所带来的意识 形态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 基督东正教文化背景的“救世论”衍生 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国使命感”, 而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下的教徒“使命感”和美国的“世界楷 模”观念则衍生出了美国的“大国使命感” 。这两种“使命感”随着二战后各自实力的迅速飙升而急 剧膨胀, 并由此带来双方在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中的冲突升级。  相似文献   

15.
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冷战后,印度全方位的东向政策引人注目.东向政策的成功与冷战后世界局势变化和印度国际地位上升有关,也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战略考量上存在一些接近之处有关.但印度的国内问题和印巴危机、印度的大国构想与东南亚国家"平衡外交"策略的冲突、中美日等亚太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等因素都使"东向政策"的发展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德美共同的安全利益已不复存在,两国在一系列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上意见相左,而伊拉克危机使德美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开化。这表明,德国在继续保持与美国结盟的同时,德国正在显示自身外交政策的特性,以充分发挥德国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普京总统执政后认识到普里马科夫“竞争性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消极作用以及其言论和现实的巨大脱节,转而奉行可定性为“新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模式。尽管俄罗斯的政策始终保持着新现实主义传统,普京仍然坚持俄罗斯应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西方国家共同体。但伴随国力恢复和经济政治状况臻于稳定,俄逐渐背离其新现实主义议程而越来越变成一个希望修正国际体系的国家。俄认为西方始终延续冷战思维,孤立、遏制俄。西方出现了政策上的四大失败,即政治失败、策略失败、认识失败和文化失败,这导致失去了将俄融入国际霸权体系的良机。世界面临进入新的大国集团对立时代、国际体系重回冷战结构的危险。由于冷战结束后主要战略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国际社会可能进入新的“20年危机”。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德美共同的安全利益已不复存在,两国在一系列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上意见相左,而伊拉克危机使德美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公开化.这表明,德国在继续保持与美国结盟的同时,德国正在显示自身外交政策的特性,以充分发挥德国的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美日苏联合开发西伯利亚既非同声相应亦非同气相求,"合作"与"分歧"如影随形。美日苏等大国在冷战大环境中的争权攘利与明争暗斗在"联合开发西伯利亚"问题上体现得清晰明了。究其源,则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从其志"——这是大国在其各自国家利益的客观要求下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位居南亚,巴西坐落于南美,两国相距1.4万公里,这一距离在冷战期间曾大大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冷战后,两国关系已不再受距离的严重束缚,获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印度和巴西都是各自地区内主导性国家,也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两国关系的不断升温不仅对各自地区,也对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